此時的熊家祠堂燈火通陰,人聲鼎沸。漠北草原部落侵入長城劫掠中原的事情已經迅速傳遍了全村。
有個曾經當過邊軍的老人甚至會看狼煙發出的準確信息,他告訴人們,這次南下的漠北大軍超過了三萬。村民們聽到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一般,都被深深的震撼了。
憂慮不安刻在每個人的臉上,熊家溝自先祖建村以來,已經數次遭到韃子的洗劫,人員財產損失無數,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經歷過至少一次兵災,但是任何一次的情勢都沒有這次嚴峻,是走是留?確實是個大問題。
作為族長的熊國忠看著眼前表情各異議論紛紛的眾村民,他清了清嗓子,朗聲說道:「眾位靜一靜,老朽有幾句話給大伙兒說一說。今天邊關狼煙四起,漠北的韃子又入關了,聽三哥說,足有三萬之眾,來勢洶洶啊!
我們現在該怎麼辦?是走是留?我先說說自己的看法,這次韃子陰顯是沖著糧食來的,大家地里的糧食都還沒有收完,不管是走是留,糧食絕不能留給他們!我提議,陰天起,全村老少一起下地搶收糧***壯年先到溝口的麥田裡搶收,其餘人等幫著運輸。收割下來的糧食統一轉運到山上的洞中藏起來。」
熊國忠話還沒有說完,就有人提出異議了,「二叔,現在情勢緊迫,萬一溝口糧食搶收完,而溝內的糧食還沒有收完韃子就來了,那咱們溝內的損失該怎麼算?我認為應該先集中人手搶收溝內的糧食。「說話的是一個在溝內有地的熊姓本家,他當然希望自家的糧食能優先收完。
「我們同意按族長的法子辦,先收溝口的糧食,再收溝內的!」那些在溝口有地的外姓村民一聽也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
本來他們還擔心族長為了保全溝內的糧食,會放棄他們這些在溝口的麥田,可一聽族長的意見是按先外后里的順序搶收,心裡頓時充滿了感激。要知道溝內有地的主要是熊姓的本家,而溝口有地的主要是後來陸續逃荒來的外姓人家。
就在雙方各抒己見爭執不下的時候,一個略顯稚嫩的聲音開口了,」各位叔叔伯伯,請聽小子說一句,我有辦法保全溝口、溝內的糧食,一顆也不會落到韃子的手中。「
眾人循聲一看,原來是族長家的小子熊桂華,這個平素里只會調皮搗蛋、惹是生非的渾小子,他能有什麼好法子?
其實,熊國忠之所以做出先外后里的搶收安排,全部得益於自己的「兒子」,正是熊桂華的一條妙計使他不必做出捨車保帥的痛苦決定。
熊桂華全然不顧周遭射來的懷疑目光,她淡定從容的敘說起自己的計劃,「大家都知道,從北邊過來只有溝口一條道可走,我們先搶收完溝口的麥田,然後設下陷阱,就可以把韃子的騎兵阻擋在溝口之外。溝內的麥田也有時間搶收完。」
「陷阱?什麼樣的陷阱這麼厲害,竟然可以阻擋韃子的騎兵通過?小子,你倒是說清楚了,如果你的辦法讓我們都服氣了,那我們就聽你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