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百官捐銀!
不會寫字兒!
說出這句話來,即便是尉遲恭此刻臉色都紅得有些發燙!
丟人啊,實在是太丟人了,身為秦王府四大元帥之一,大唐赫赫有名的無雙猛將,他尉遲恭不會寫字兒,這可不是丟了大人嗎!
但問題是尉遲恭真的不會寫字,他從小家中貧困,又因相貌奇特,皮膚黝黑無比,經常被人取笑,哪裡會去學什麼讀書寫字,
征戰幾十年,尉遲恭認識的字加起來到可能有一籮筐,雖然這些字還都得是饅頭那麼大,但問題是認識字不代表會寫!
「呃……」
尉遲恭的這句話,頓時間把李默都給愣住了,
怪不得這位大元帥傻愣愣站著半天沒有動作,敢情是根本不會寫字兒啊!
此時此刻,看著尉遲恭有些冒火的眼睛和發燙的臉色,李默頓時間也有些尷尬了,
他是真不知道尉遲恭不會寫字,所以才沒多想直接把毛筆交給了尉遲恭,但萬萬沒想到大唐的文盲竟然這麼多
這要是放在後世,尉遲恭這種怎麼著都算得上是軍區司令了,但是一個堂堂的司令員竟然連字都不會寫,
這種人別說當司令員,恐怕入兵體檢都過不了門吧,這古代的識字率也太低了點兒吧!
不過想想也是,這個時候好像還沒有三字經,百家姓,這種通俗易懂好學好記的教育文本還沒出現
(三字經,百家姓都是宋朝時期出現的)
「呃,既然如此,那就由本王為元帥代勞吧!」
李默笑呵呵又將尉遲恭手中的那根毛筆拿了回來,轉身走到小秀女展開的那副長卷前,唰唰寫下八個大字兒,尉遲恭捐銀五千兩!
李默倒也沒有給尉遲恭瞎寫,魏徵捐了五千兩,你尉遲恭總不好意思比魏徵捐的還低吧,
本來李默是想給尉遲恭寫上捐個六千兩,八千兩的,但是剛才的情況實在是有點尷尬,還是少點錢,也給這位大元帥找個台階下吧!
眼睜睜看著這根毛筆到了自己手上,又眼睜睜看著這根毛筆從自己手上到了燕王手上,
然後便在那長卷之上寫下了捐銀五千兩的字樣,然後又懵懵懂懂地按了手印,尉遲恭從頭到尾除了尬就是蒙!
這一刻,秦王府,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幾乎個個以手掩面,不忍猝睹,這一波燕王全勝!
剛才他們幾個是想為尉遲恭開脫一下,但是卻被這位燕王殿下以強烈無比的眼神給制止了,而且尉遲恭這腦子反應得實在是太慢了,
剛才程咬金對尉遲公眨眼,眼淚水都快給眨出來了,但是這尉遲恭竟然完全沒有反應過來,硬生生被這位燕王殿下給強捐了五千兩!
五千兩的俸祿,沒個一年多工夫也攢不下來,當然,秦王府眾人的收入絕對不會是像魏徵這樣僅僅只靠俸祿的。
對於這件事情李世民心知肚明,但是倒也沒有過多阻攔,畢竟這種上不得檯面的事情,他李世民才是最大的行家,手底下這些人要想個個乾淨又怎麼可能,只要不太過分就可以了!
而至於像秦瓊尉遲恭這種,想要搞點外快,簡直不要太容易,隨便報幾個空餉上去,每年下來的軍費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
尉遲恭已經被李默搞定,強捐了五千兩!
再加上燕王以十萬兩鎮壓全場,以及魏徵本徵的五千兩開門見山,接下來承天門前的慈善大會進度變快了許多!
依舊還是從秦王府開始,長孫無忌房玄齡,程咬金這些人全部都是五千兩起步,甚至就算是兵部尚書李靖也沒能例外,甚至還被燕王找借口多要了一千兩,成為此次慈善大會當中百官捐款最多的人,
而至於太子府這邊,眾人同樣也沒有跑脫,李默站在承天門前,看著百官們一個個魚貫而出,臉上笑意吟吟,心中卻是在開始琢磨下次堵門該找個什麼借口好,
畢竟這買賣實在是賺錢賺的太容易,此次強捐,三省六部的長官五千兩起步,而且李默有名言在先,此次慈善大會捐款絕對不能夠少於一千兩,
所以即便是這些文武百官們一個個哭爹叫窮,但李默卻完全沒有半點放過他們的打算,
這些人可能有個別是真窮的,但是要他們拿一千兩的話,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
而至於某些人所擔心,這些文武百官,在被李默這樣搞錢之後會不會變本加厲,魚肉百姓,以各種名目來擴充自己的收入……
李默頓時笑了,如果朝堂文武百官敢這麼做的話,那魏徵不就又有事兒幹了嗎?
魏徵這塊歷史上公認的人鏡可不是白白立在那裡的,只要有官員真的貪污,那麼等待他們的,便是之前魏徵所彈劾那一十三名官員的下場!
在這件事情上面,李默敢保證魏徵絕對是最積極的!
當朝廷上文武百官全部從承天門走過的時候,小秀女武媚娘手中的長卷上已經簽滿了文武百官的名字,按滿了他們的手印!
看著這白紙黑字的名字,再看看這一個個鮮紅無比的手印,李默頓時間心花怒放,
此次百官們的捐錢絕對不少,保守估計都有二三十萬兩之多,甚至還有可能更多,
雖然這與此次賑災款六百萬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但是這隻不過是動動嘴的事情罷了,動動嘴而已,便能夠有現如今燕王府一兩個月的凈收入,
這對李默來說已經完全是意外之喜了。
只可惜這樣的事情以後怕是不再可能會發生了,當然也說不好,如果再有機會的話,李默不介意再狠狠壓榨百官們一筆!
反正這些文武百官吃的都是他李家的糧,拿的都是大唐的俸祿,分一點出來又能怎麼了?
「多謝諸位大人,慷慨解囊,本王代表三道百姓,謝過諸位大人,今天晚上,不,現在本王就會令工匠將這長卷上面各位大人所捐獻的銀兩刻錄出來,立一石碑,就立在朱雀大街之上,以供長安百姓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