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

  秦朝國君都幹了些什麽


  周朝有個養馬官叫非子,由於他養馬養的非常好,周孝王一高興就把把一塊叫秦的地方賞給了他。


  秦非子叩拜:謝主隆恩!


  弼馬溫搖身一變,成為了秦國的開山鼻祖。


  所以有一句話說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當然了,那時候的秦不僅地方小,人力羸弱,還不算一個正兒八經的國家。


  甘肅省的張家川(圖)。


  那秦什麽時候才算是一個國家呢?


  要到大約一百年以後,這時周朝開始沒落,周幽王很昏庸,寵幸褒姒。但是褒姒不愛笑,周幽王很鬱悶。


  “愛妃,你怎麽老是不笑,如果你笑起來一定非常美!”


  為了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上演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戲碼,連續兩次。


  後來周幽王在驪山被西戎(西邊的少數民族,在當時來說就是外國人)所殺,諸侯們沒人來救他。


  烽火戲諸侯(圖)。(懷疑態度!)

  同學們,這是古代版的狼來了的故事。第一次你說狼來了被你騙了,第二次你再說還被你騙了,第三次狼真的來了,沒人相信你了。


  話說周幽王死了,都城也被西戎霸占了,要看周朝就要亡國了,這時秦地的首領叫“嬴開”,他對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說:“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如咱們遷都到去洛陽去,在那裏稱王。”


  周平王說好好。


  於是西周變成東周,總算沒亡國。嬴開護駕有功勞,被冊封為“諸侯”。


  周平王宣布把無力控製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給秦國。


  此時秦國版圖(圖)。


  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基礎。贏開就成了秦國的諸侯國第一個正兒八經的“國王”,史稱“秦襄公”。


  但是這時候的秦國國力還是很弱,老百姓也很窮。而西戎非常厲害,武藝高強,把西周都給滅了。


  岐山以西的地方名義上封給了秦國,但是咱們前麵不是說了嘛,西戎(少數民族)打到這裏把這地方都占領了。所以實際上秦國對這裏沒有實際控製權。


  秦襄公以及後來的君王跟西戎打了很多仗都以失敗而告終。


  (五分鍾)


  直到一位君王出現,他拔出寶劍,大笑一聲,“都給寡人跪下!”


  此人雄才大略,任人唯賢。出兵打敗了西戎二十國,通通把它們兼並到秦國的疆土中來。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名叫嬴任好),他是秦國曆史上的一座高峰。


  我們印象中以為秦國行“暴政”的,但是秦穆公是行“德政”的。


  他的一匹馬被鄉裏的野人殺了吃了,這些野人就是秦國的人民,他們被官府抓了,秦穆公不但不處理他們,反而送去了酒,說吃了這個肉必須要飲酒,否則會傷身體。


  百裏奚(曾虞國大夫),是一個奴隸,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他回來,重用他,因為百裏奚有才,並沒有因為他是奴隸而看不起他。


  這就是“五張羊皮”的故事!


  故事(圖)


  國外,他幫助晉惠公平定了動亂當上國君,晉惠公答應給穆公的好處最後也反悔了。後來晉國鬧饑荒,向穆公求助,穆公就問百裏奚和蹇樹他們,有的人說應該幫助,有的人說不應該。同學們,你們覺得應不應該救?


  最後穆公說,晉惠公雖然言而無信,但是百姓們是無辜的,應該幫助那些無辜的百姓。於是他出動車馬和船給他們運糧,救了很多人。史稱“泛舟之役”。


  故事(圖)


  晉國的重耳流亡四方的時候,也是秦穆公幫助了他,登上了國君之位,而且還成為了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就是著名的晉文公。


  晉文公也是個厲害的人物,跟秦穆公是同時代的霸主,兩人前期建立了政治同盟,史稱“秦晉之好”。後來成了競爭對手,也打了不少仗,互有勝負。


  秦穆公在位文治武功,不僅對內實行德政,對外積極擴張,經過多年發展,收複了河西之地,疆土擴張到黃河岸邊。


  (圖)


  (十分鍾)


  秦穆公死後,秦國經曆了十幾任國君,一代不如一代,不僅沒有守住穆公的霸業,還把河西的疆土丟失了,這幾代國君大多是敗家子,把秦國從一個一流的國家變成二流甚至三流國家,甚至把它跟西戎等同相稱,被當做野蠻人、少數民族,很被人瞧不起。直到秦孝公繼位……


  這時中國版圖上最強大的晉國分裂為三個國家韓國趙國魏國,史稱“三家分晉”。也是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圖)

  秦孝公是個什麽人?是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他的遠大抱負是什麽?恢複秦穆公的霸業。


  他繼位之後就廣發告示,招納能夠幫助秦國發展的賢士,而且承諾願意分享國土。就是說你幫助我將國家富強起來,我就給你分賞土地。


  這個厲害了,直接承諾將土地來獎賞,這是史上第一次。


  這時魏國的國相公孫痤手下有個人,叫什麽來著?他叫衛鞅(也就是商鞅)。


  (人物圖)


  公孫痤病入膏肓的時候向魏惠王推薦衛鞅,說一定要重用此人,舉國聽之。魏惠王覺得很荒謬,心想這個國相病得腦糊塗,竟然要我把國家都交給一個年輕人。


  公孫痤就說,主公如果不中用他就一定要殺了他。


  衛鞅聽到秦孝公的法令就從魏國來到秦國應征。?

  衛鞅到了秦國,托人介紹,見到了孝公,衛鞅跟他講了許多三皇五帝的道道,把孝公聽得昏昏欲睡。


  孝公對那個把那個介紹人訓斥了一頓,說衛鞅是個“妄人”,就是騙子。


  那個介紹人叫景監,他見到衛鞅說,你可把我害慘了。


  衛鞅說你再給我一次機會,於是衛鞅又跟孝公談了一次,這一次衛鞅給他講夏商周稱王的道道。這次孝公雖然沒有昏昏欲睡,卻也提不起什麽興趣。


  景監又被罵了一頓。


  衛鞅就對景監說:本來我想給你孝公做三皇五帝那樣的聖君,或者夏啟商湯周文王那樣的賢王。到你們大王不感興趣,那麽我隻好降低標準,讓你們稱稱霸。


  於是衛鞅就跟秦孝公談了第三次,這一次衛鞅給他闡述了一套富國強兵的霸道。


  他說:“國家要富強起來,就必須重視農業生產,這樣,老百姓有吃有穿,軍隊才有充足的糧草;要訓練好軍隊,做到兵強馬壯;還要賞罰分明,種地收成多的農民、英勇善戰的將土,都要鼓勵和獎賞,對那些不好好生產、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懲罰。真能做到這些,國家沒有不富強的。”?孝公聽得津津有味,連飯都忘了吃,幾次挪動著跪坐的蒲團靠到衛鞅跟前。


  兩個人議論國家大事,談了好幾天,十分投機。最後,孝公決定變法,改革舊的製度,推行衛鞅提出的新法令。?

  這個消息一傳開,貴族大臣們都一起反對。不少大臣勸孝公要慎重,不要聽信衛鞅那一套。孝公心裏非常讚成衛鞅的主張,覺得不變法就不能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是看到反對的人那麽多,又感到為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讓他們辯論。


  一個叫甘龍的大臣首先發言,他說:“現在的製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準會亂!”另外一些大臣也跟著說:“新法是謬論,古法、舊禮改不得!”


  衛鞅理直氣壯地駁斥他們說:“你們口口聲聲講什麽古法、舊禮,請問這一套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嗎?從古以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和禮。隻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舊禮有什麽不對?墨守成規隻能使國家滅亡!”?

  衛鞅從古到今,舉出大量事實,說明變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駁得啞口無言。孝公聽他說得頭頭是道,把反對變法的大臣一個個都駁倒了,非常高興,對衛鞅說:“先生說得對,新法非實行不可!”


  說罷就拜衛鞅為左庶長(古時候一種官名),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權,叫他抓緊把變法方案製訂出來。並且宣布:誰再反對變法,就治淮的罪。


  舌戰群儒(圖)


  這樣,那些大臣都不敢吭聲了。?衛鞅很快就把變法方案製訂出來了。孝公完全同意。


  衛鞅怕新法令沒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開,就想了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旁邊貼了張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他十金。”不多會兒,木頭周圍就圍滿了人。?大夥兒心裏直犯嘀咕:這根木頭頂多百把斤,扛幾裏地不是什麽難事,怎麽給這麽多的金子呢?或許設了什麽圈套吧?結果誰也不敢去扛。


  衛鞅看沒人扛,怎麽辦?把獎賞提高到五十金。


  這麽一來,人們更疑惑了,都猜不透這新上任的左庶長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這時候隻見一個粗壯漢子分開人群,跨上前去,說:“我來試試。”扛起木頭就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許多看熱鬧的人,好奇地跟著,一直跟到了北門。隻見新上任的左庶長正在那裏等著呢。他誇獎那個大漢說:“好,你能夠相信和執行我的命令,真是一個良民。”隨後就把準備好的五十金獎給了他。一下子轟動了秦國。秦國的老百姓都知道衛鞅是個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的人,接著衛鞅下令變法,新法令很快在全國推行。


  衛鞅在秦國施行的變法主要有兩大方麵:一個是政治製度改革,一個是經濟製度改革。這裏咱們同學們聽不懂沒關係,長大了你們再讀衛鞅變法會懂的。


  政治體製上,第一點,衛鞅下令把秦國一些小的村、邑合並起來變成郡縣(相當於現在的省),縣令(省長)由國君直接任命。這件事看起來不起眼,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施行的郡縣製就是根據這個來的。第二點,施行官僚製,周朝施行的是世襲製,就是說官位是可以世襲的,老子當的官、受的俸祿、領地死後可以傳給兒子,兒子死後可以傳給孫子,世代相傳。世襲製有什麽弊端呢?大家想想世襲製,這樣的製度它決定了當官的總是那些人,而沒有當官的永遠當不了官,這樣的一個政權、國家領導層裏就無法不斷地往裏輸入精英和優秀分子。一個沒有優秀分子不斷輸入的政權是缺乏生命力的。官僚製呢,是國君任命,任人唯賢,你有才能我才任命你做官。還有一個是軍功爵製,按照軍功來封你的官爵。那麽什麽是軍功呢?衛鞅製定了一個簡便的方法,敵人的首級。什麽意思呢?在戰場上殺一個人進一個爵位。老百姓一聽炸開了鍋,我隻要在戰場上殺一個人就可以當官,殺一個進一爵,殺兩個進兩爵,所以從這時候開始秦軍幾乎所向披靡,六國稱之為“虎狼之師”。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秦軍上戰場的時候看到對麵的敵人都不是人,在他們眼裏都是軍功,各國看到的秦軍一個個凶神惡煞,身上都掛著人頭,都嚇破了膽。


  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曆史上的戰爭從壓製性的爭霸戰轉變為殲滅性的兼並戰。解釋一下:那時候的戰爭

  經濟上衛鞅主要施行兩個法:廢除井田製、獎勵耕織富國。這個簡單了解就行。由於衛鞅的一係列變法,秦國馬上國富民強起來,秦孝公也履行了他的諾言,給衛鞅封了一塊地叫商地,所以衛鞅也成為“商君”、“商鞅”。


  商鞅變法,老百姓十分開心,因為商鞅主張法律公正公平,哪怕是王子犯法,也要與庶民同罪,要受到懲罰。變法的第二年,秦孝公的太子(嬴駟)觸犯了法律,依照法律要處置太子,那太子可是未來要當國王的,怎麽能處置呢?商鞅說太子有老師,太子不能罰,罰老師,一個臉上刺字挖掉鼻子、一個挖掉膝蓋,刑罰非常嚴厲。


  因為這件事,商鞅得罪了太子,太子對衛鞅懷恨在心。秦孝公死了之後,太子繼承了王位。太子幾乎是一繼位就馬上處死了商鞅。


  (二十五分鍾)


  所以在秦孝公和商鞅的努力下,秦國迅速掘起。孝公去世,商鞅慘死,但是他們留下的法製卻已經烙印在每個秦人的心裏。這是的繼位的新君史稱“秦惠文王”,注意以前那些人都叫“公”,從他開始,叫“王”,為什麽呢?因為此時的秦國已經成為了戰國時代一等一的大國,各國都非常害怕、人人自危。


  有人說商鞅改革使得秦國走上富強之路,秦惠文王卻處死了他,所以秦惠文王是個暴君。


  秦惠文王處死了商鞅這件事對還是不對?應該不應該?我們這裏不討論,留給各位同學思考。


  但是曆史上秦惠文王並非暴君,他十九歲登基稱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穀,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秦惠文王一方麵鏟除異己,處死了商鞅之後,以商鞅造反查無實證,公子虔和公孫賈純屬陷害為由,順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黨羽。一方麵慧眼識珠、任賢用能、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國在惠文王時代的輝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手腕的狠辣,也反映了他的識人馭人的本領。


  如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等一批魏國的人才良將都為他所用,絕對不會彪炳史冊的。在此期間著名的合縱家和連橫家相互角力,解釋“合縱”與“連橫”。(圖)

  最終是以張儀為首的合縱家勝出了,秦朝後來才有可能將六國逐個擊破。這是後來的事了。


  秦惠文王死後傳位給秦武王(贏蕩),他身高體壯,最大的愛好是是舉重。他不僅愛舉重,還讓一批愛舉重的大力士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重,舉一個大鼎叫“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把大腿骨砸斷,到了晚上,流血過多氣絕而亡,死的時候才二十三歲。所以舉重有風險,比賽需謹慎。史上最大的體育比賽事故,國王參加比賽一不小心可能把小命都搭了進去。


  秦武王在位三年,也辦了一些事,由於他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南征北戰,平定了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武王死後,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叫嬴則繼承了王位,史稱“秦昭襄王”,

  早年在燕國做人質,武王意外身亡才被趙武靈王送回秦國,當上國君。


  秦昭襄王才是真正的一代奸雄,以奸雄之姿態拓天下,而使六國節節敗退。他是個真正的繼承了秦穆公的雄心、秦惠文王的手腕和本領,更繼承了秦武王的重武好戰。而且他還特別長壽,在位五十六年,是秦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死的時候七十五歲(也是十九歲登基)。可以這麽說真正打敗六國的是秦昭襄王,後來秦始皇隻是鞏固了他曾祖父的霸業。


  說說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都做了些什麽。


  他在位不久就有公子叛亂,諸多大臣、諸侯、公子被誅殺。


  他的母親羋八子(宣太後,誰看過《羋月傳》?)是楚國人,秦國在昭襄王第六年、第八年這兩年都討伐楚過,更在第十年以詐術劫持楚懷王,使楚懷王最終客死異國。屈原就在這個時期投河自盡的。


  秦昭襄王的第一大將叫白起,史上第一戰神、也是第一殺神。


  戰神白起(圖)


  秦昭襄王第十四年,白起攻韓國魏國斬首二十四萬;第四十三年,攻韓國,斬首五萬;四十七年,世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白起盡殺趙國四十萬人。什麽概念?四十萬,當時一個國家才多少人。強大的趙國經過這次戰爭從此一蹶不振(課本上的將相和就是此時的趙國的官)。


  白起指揮的戰役,上麵列舉的隻是大的戰役,他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一代戰神最後被昭襄王一紙聖旨賜死了。


  第四十一年的時候,秦昭襄王他聽宰相範雎的諫言奪了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


  第五十一年的時候,秦昭襄王攻打西周,把當時的周王姬延捉到秦國,雖然後來又放了他,不過他第二年就死了,這一年也就是秦昭襄王第五十二年,周王死了,代表帝權的九個大鼎入秦,周朝宣告滅亡。也就是說傳承了八百年的周朝是在秦昭襄王手裏滅亡的。


  可以說,秦昭襄王在位隻是幾乎無年不征戰,極盡殺戮,秦國的暴政也是從這時開始的。當然,正反兩方麵看問題,也是唯有如此才使得中國最終得到了統一。


  (三十分鍾)

  最後一個我們要講的秦朝國君就是:秦!始!皇!


  這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人,有了他才有了統一的中國。後人給他的曆史定位是“千古一帝”!

  在講秦始皇之前我看提一提他的爺爺和爸爸,他爺爺史稱秦孝文王,在位僅僅三天(注意不是三年,而是三天),秦孝文王在秦曆史在位時間最長,而他,剛好相反,在位時間最短。


  秦孝文王由於死得太快,簡直是迅雷不及掩耳!還沒有立太子,所以一時間朝野就亂了。也讓一個人有了可乘之機,這個人是誰呢?

  他叫呂不韋。呂不韋是衛國(與商鞅同國籍)著名的商人,非常有錢。當時秦始皇的父親(名叫子楚)作為人質居住於趙國都城邯鄲,秦始皇也是出生在這個地方,他幼年的時候在受盡了趙國人屈辱。


  呂不韋作為一個商人來到趙國,他想進行一場豪賭,他給趙國的看守重金賄賂,把子楚和嬴政贖了出來,並且成功地讓子楚當上了國君,史稱“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在位之時大多在貪圖享樂、寵你後妃,大權在呂不韋的手裏。隻在位三年就駕崩了。


  終於,嬴政上台了,他十三歲當上國君,拜呂不韋為國相,河南洛陽封地十萬戶。呂不韋這個人如果你們覺得他僅僅是一個商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寫了一部書叫《呂氏春秋》,寫成的那一天懸掛在國門上,聲稱能改動一個字的,賞千金。


  一字千金(圖)

  《呂氏春秋》這部書是很偉大的,但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


  話說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裏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係。


  他的功績可以用偉大的形容。但是我們說秦朝從昭襄王開始就行使暴政,到秦始皇也是這樣,他施行苛重的賦稅,又推行“嚴刑峻法”的法令,後代許多酷刑基本是從秦朝開始。萬裏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百姓死傷無數。


  而且,秦始皇三十四年,發生了一件事,使得秦始皇秦始皇背上了千古的罵名,這就是古今中外的“焚書坑儒”。(圖)

  秦始皇敏銳的發現,國家的統一關鍵在於文化的統一、思想的統一、在於民族的融合,他手段殘暴,但是他成功了。到如今我們整個中華民族還凝聚在一麵旗幟之下,跟秦始皇的殘暴手段不是沒有關係的。


  焚書坑儒這件事,讓秦始皇背了一世的罵名,實際上並不是因為秦始皇燒了多少書,殺了多少人,而是在於他得罪了一群不應該得罪的人,讀書人!


  你們可能不知道,中國的曆史是武將打拚下來的,卻是讀書人譜寫的,讀書人在中國曆史上地位很高。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典故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等典故都是鼓勵大家讀書的,為什麽要讀書呢?讀書可以改變命運。所以同學們,你們都可以落下,唯獨讀書不能落,一定得堅持。


  稍微扯得有點遠了,秦始皇由於殺了一群讀書人,不僅背了千古的罵名,還導致後來他建立起來的帝國迅速崩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