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庶子無敵> 1136【復起千萬軍】

1136【復起千萬軍】

    大陸以西,吳國。


    京城安陽,皇宮勤政殿內。


    一幅巨型沙盤置於階下,以高陽平原為主體,包括吳國東部三州之地與梁國靈、鄧二州的遼闊地域。其中一些重要城池皆已標註出來,譬如吳國在平原中部修建的六座大城,如今被梁國牢牢掌控的虎城,梁國西軍三座大營的駐地等等。


    山川河流,盡皆在內。


    現年三十七歲的宣武帝站在沙盤旁邊,凝望著沙盤上的萬里河山,眼裡既有凝重沉肅,也有躊躇滿志。


    周圍還有四人,分別是一身儒雅氣質仿若文士的鎮南大將軍張青柏,神色凝重不怒自威的鎮東大將軍謝林。


    另二人便是身材高大魁梧的鎮北大將軍劉知遠,面容剛毅稜角分明的鎮西大將軍周德威。


    他們便是吳國分掌軍權的四方大將軍,直接受宣武帝調派。都統院雖然有名義上的管轄監督之權,但實際上根本無法壓制這四人,本質上起到的是參謀機要的作用。


    因而連王崇雲這樣的後輩都會瞧不上大都統高程,只將他視作平庸無能之輩。


    今日寧王高程亦不在場,從側面印證了王崇雲的想法便是事實。


    宣武帝清冷的聲音打破殿內的沉寂:「使臣回報,周國皇帝已經接受朕的聯軍提議。」


    張青柏等四人齊聲恭賀,但是明顯可以看出,這四位大將軍眼中並無過於熱切的激動之色。


    這並非是兩年前的那場敗仗摧毀了他們的信心,而是彼時與此刻的狀況完全不同。


    宣武九年,張青柏與謝林各領十萬大軍,沿南北兩線對梁國邊境軍寨體系展開攻勢,戰略目的僅是奪回虎城。此戰失敗之後,吳國軍力的確損失較大,但是還沒有到崩潰的地步。梁國自然也清楚這一點,所以在取勝之後並未趁勢西進,甚至沒有借著這個機會從吳國朝廷手裡謀奪一些好處,與他們對南周的做法完全不同。


    但是僅僅兩年之後,宣武帝謀求的不光是奪回虎城,而是與南周聯手擊潰梁國,進而瓜分那些富饒的土地。


    這件事的難度大大提升,莫說吳國因為兩年前那場敗仗至今還在舔舐傷口,便是擁兵六十餘萬的鼎盛時期也非易事。然而四位大將軍從始至終都沒有勸諫宣武帝,因為這些掌兵大將心裡清楚,倘若繼續維持現狀,以梁國展現出來的國力和潛力,吞併周國是必然之舉,到那個時候他們便可以全力對付己方。


    自從前魏覆滅之後,世間群雄並起陷入軍閥割據的時代,最終梁、吳和周三分天下,但是任何一位有識之士都明白,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太久,終將合而為一。


    眾人面露沉吟之色,張青柏當先開口道:「陛下,雖說周國面臨的局勢比我朝更為險峻,但是在臣看來,他們內部遠沒有我朝心齊。那位鎮國公方謝曉去職之後,如今掌握軍權的是梁國降將冼春秋,此人陰險狡詐心機深沉,我朝不得不防。」


    宣武帝平靜地道:「朕並未想過周國能戰至一兵一卒,只要他們能夠發兵吸引梁國南軍的注意力,於朕而言便已足夠。」


    劉知遠經過漫長的思考過後,不緊不慢地道:「陛下,臣認為眼下的確是籌謀動兵的最佳時機。」


    宣武帝轉頭看向他,示意繼續說下去。


    劉知遠便道:「梁國新君繼位,論手腕與能力自然比不上開平帝,對於朝堂和軍方的控制力度較弱,這是其一。虎城雖在梁國手中,但先前他們裁撤大部分軍寨,西軍防禦能力降低,這是其二。周國雖然一直以來瞻前顧後,但如今兩國兵強馬壯,南下之勢已成必然,縱然他們內部存在分歧,此時也容不得主和派繼續橫加阻攔,這是其三。」


    張青柏遲疑道:「但是我軍尚未完全恢復元氣。」


    鎮北大將軍周德威沉聲道:「張將軍,時不我待。」


    他歷來言簡意賅,但眾人都能明白這四個字的深意。


    世間三國猶如三輛朝著一個方向行駛的馬車,最開始的時候並駕齊驅,梁國或許稍稍領先一些。當時間來到宣武十一年秋天,象徵梁國的馬車已經明顯超出一段路程,而且它的車身更加堅固,馬匹數量更多腳力更強。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差距將會更大。


    想要改變這種態勢,只能在猶有餘力的時候發起一場殘酷又浩大的戰事。


    這是真正的國運之戰。


    一旦前線戰敗,大吳將有滅國之危。


    可如果不這麼做,只是繼續維持邊境上的安寧,按部就班地發展下去,將來等那個差距大到可以抹平高陽平原的阻隔時,吳國同樣會面臨梁國千軍萬馬的侵襲。究其原因,梁國占據中原腹心富饒之地,而且國內能吏輩出,如今又不斷在推行各種改革變法。


    戰爭終究比拼的是國力。


    兩相斟酌,定鼎一戰遂成必然。


    張青柏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然而他不禁想起兩年前那場波詭雲譎的大戰,那個梁國年輕人麾下神出鬼沒的精銳騎兵。


    他略顯艱難地道:「陛下,既然寧王殿下已經派人潛入梁國京都,不若等那邊傳來消息。如果兒郎們能夠誅殺裴越,對於梁國軍方來說自然是極大的損失,同時還可以嫁禍給梁國皇室,挑動敵國內亂。到那個時候,我朝再起大軍東進,顯然會有更大的把握。」


    裴越已經成為吳國君臣之間提及次數最多的名字,故而張青柏不需要詳細論述那位年輕國公的能力和威脅。


    在兩年前那場大戰中,同樣在裴越手中吃了一個大虧的謝林終於頷首道:「陛下,臣認為張將軍所言有理。拋開裴越自身的實力不談,他的生死直接關係到梁國內部是否穩定。這一仗勢在必行,但並非要急於一時,至少一年之內周國還能堅持得住。」


    四位大將軍隱隱分成兩派,然而劉知遠和周德威並未對張謝二人的謹慎與保守冷嘲熱諷。


    如果說裴越在西境之戰的功績還屬妙手偶得,那麼他在後續幾場大戰中的表現已經證明軍事上的天賦。作為宣武帝最為信賴的沙場老將,劉知遠等人的眼界自然不低,尤其涉及到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上,不會出現鬥氣之類的幼稚舉動。


    他們只是安靜地望著皇帝陛下。


    這場仗自然要打,但何時打與怎麼打則是需要仔細斟酌的關鍵。


    宣武帝將目光從沙盤中收回,不疾不徐地道:「為何你們會認為,僅憑都統院的探子和東山王氏霸刀子弟,便能在梁國京都殺死一位手握實權、身邊重重高手護衛的國公?」


    張青柏心頭一凜,隱約察覺到皇帝陛下的真實用意。


    宣武帝沉聲道:「朕從來沒有指望高程的人可以得手,但是,自古以來離間之策屢見不鮮。他們在梁國京都的所作所為,自然會給對方君臣一個錯誤的判斷。」


    劉知遠揚眉道:「陛下聖明。」


    宣武帝搖搖頭,嘆道:「不過是無奈之舉,否則朕又豈會願意讓兒郎們遠赴他國送死?朕只是要給梁國君臣造成一個假象,那便是朕暫時不會興兵,只將削弱梁國的希望寄托在這種手段上。」


    他頓了一頓,環視眾人道:「諸位將軍,整軍備戰迫在眉睫。冬去春來之時,朕要看到大吳鐵騎越過高陽平原,直取梁國腹心之地!」


    四位大將軍肅然領命。


    兩個時辰之後,夕陽西斜之時,勤政殿的大門被宮人推開,四位大將軍魚貫而出。


    順著威嚴的御道走下去,四人身後被斜陽拉出長長的影子。


    他們神色凝重目光幽深,仿佛能看見視線中血流漂杵白骨累累的場景。


    劉知遠開口說道:「陛下將國朝的命運交予我輩手中,切不可輕忽懈怠。」


    其餘三人依舊沉默,微微頷首,然後繼續前行。


    當此時,夕照如煙,殘陽似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