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238章 分道揚鑣xINHaI.CoM

第238章 分道揚鑣xINHaI.CoM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四日,在武昌的“各省代表會議”正在進行之時,不甘落後於湖北的上海,趁機搶先一步,以陳其美(上海)、湯壽潛(浙江)、程德全(江蘇)三個都督的名義,邀請各省留滬代表舉行會議。


  湯壽潛(1856—1917),原名震,字蜇先(或叫蟄仙),浙江蕭山人。清末民初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是晚清立憲派的領袖人物,因爭路權、修鐵路而名重一時。他的遺言“競利固屬小人,貪名亦非佳士”可謂自己一生寫照,他對中國近代化發展做出的貢獻將永留史冊。


  程德全(1860年—1930年),字純如,號雪樓、本良,四川雲陽(今屬重慶)人 。


  其為廩貢生出身,光緒十四年(1888年),入三姓副都統文格幕當差 。光緒十六年(1890年),入國子監肄業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程德全赴黑龍江入副都統壽山幕。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入侵東北,受命赴前敵督隊,積極籌戰,後任黑龍江營務處總辦。次年,擢升直隸州知州。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擢升道員,賞加副都統銜,署理齊齊哈爾副都統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擢升黑龍江將軍。光緒三十四年(1909年),任奉天巡撫 。宣統元年(1910年),調任江蘇巡撫,參與預備立憲。宣統二年(1911年)十一月一日,程德全被推為江蘇軍政.府都督,成了第一位參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


  參加會議的有各省留滬代表:沈恩孚、俞寰澄、朱葆康、林長民、馬良、王照、歐陽振聲、居正、陶鳳集、吳景謙、流興甲、趙學臣等人。


  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上海都督陳其美這幾位實力派人物,和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章太炎,蔡元培等人也受邀參加了會議。


  會議決定:暫定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為統一軍事指揮,會議選舉黃興為臨時政.府大元帥,黎元洪當選為副元帥。


  黎元洪當選是章太炎先生力爭的,“黎先生究係首難的人物,不可辜負他。現在大元帥已選定,請設一位副元帥,並選舉黎先生任之。”


  於是,黎元洪被選為副元帥。


  得到滬上的代表開會並做出決議的消息,漢口開會的這些代表很不滿。說好了的,上海留一個人,隻是做為留守和“聯絡聲氣”之用的聯絡人員。怎麽會搖身一變,開起會來,還自做主張的搞出這麽重要的決議。


  漢口的代表們立即致電上海,要求取消所做出的決議。


  黎元洪隨即致電各省都督:“……現據來電稱,滬上十四省的代表,推舉黃興為大元帥,元洪為副元帥之說,情節甚為支離,如實有其事,請設法聲明取消,以免淆亂耳目。”


  浙軍司令朱瑞也持反對意見,他說黃興在武漢打了敗仗,無法服眾。在革命黨內部,也有人反對黃興而抬舉黎元洪。


  如章太炎便說,黃興曾在武昌“受黎督委任為漢陽司令,不得以部將為主帥”為理由,力主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


  陳其美、宋教仁等人,迫不及待的把黃興推出來當這個大元帥,說到底是為了把臨時政.府的領導權抓到手中。急中出亂,也過於草率,理所應當的遭到各方的反對。


  最後,黃興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明確表示無意於當這個大元帥,而是推薦黎元洪為大元帥。


  上海方推舉大元帥雖然受挫,但他們提出的臨時政.府設在南京的決議,還是被各方所認可的。


  因為,漢口和漢陽失守後,武昌已經成為了危城,怎麽能把臨時政.府放在危城呢?首義聖地也不可以。


  而既然臨時政.府所在地變成了南京,按著湖北軍政.府自己的邏輯,“各省代表會”也自然應當放到南京。於是在鄂在滬的各省代表又都奔往南京,湖北軍政.府暫時執行中央政.府的職責,當然也就不存在了。


  於是便有了,南京各省代表,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的決議。


  人還是那二個人,正副的位置變了,黎元洪滿意了,回電表示:“元洪伏思,大元帥原為組織臨時政.府刻不容緩之策,黃君克強宏才碩畫,自足勝大元帥亡任,乃謙讓不居,屢推元洪承乏。亢洪才識平庸,伺敢當此重任?然勘電所載,苦大亢帥不在臨時政.府時,即以副元帥代行其職務。既有此明文,亢洪始順代表諸公之請,承受大元帥名義,即委任副無帥執行大元帥一切職務。”


  原來,黎元洪也是個權欲心很重之人,他現在已經拉開架勢,問鼎更高權力了。這個大元帥他還真想當,隻是又想當大元帥,又不想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算徒有虛名,也要把這大元帥抓在手裏,委托副元帥黃興代自己執行大元帥的職務。


  黃興也有脾氣呀!讓你當副的你不幹,給你正的你又不管事,拿別人當傻子嗎?

  黎元洪和黃興都遲遲不到南京上任,南方各省仍然是無人領軍。幸好不久中山先生回國,使這個難題終於得到解決。


  後來也有過南北議和談判地點之爭,湖北同樣沒爭過上海。


  由於失去了主導權,南京臨時政.府組成時,除黎元洪獲掛名副總統外,其餘首義元勳,無一受到重用。


  前麵提到了,蔡濟民、蔣翊武、張振武、吳兆麟、吳醒漢在臨時政.府均榜上無名。


  孫武到上海活動,想給自己謀個軍務次長的位置,結果沒人理睬,失望至極。


  籌建臨時政.府時,中山先生剛從海外歸來,對國內情況不了解,人事安排多由黃興說了算。


  當時,湖北籍議員劉成禺等向孫中山建言:“宜寵異武昌諸將,勿令怨望。”


  但黃興對首義諸公有成見,拒絕推介,中山先生也沒引起重視。


  在此期間,於佑任曾專門訪問黃興,提議應考慮武昌首義的同誌,但黃興一意孤行。


  武漢的革命黨人當然不滿,諷刺南京臨時政.府是:“敗將逃官,沆瀣一氣。”


  當時,還有一些在南京的鄂籍軍官,如湖北沔陽人唐克明,陽新人石星川,營岡人夏占奎,本也指望能得個一官半職的,沒想到都一無所獲。


  對臨時政.府用人不滿的人紛紛聚集到了孫式周圍。


  鄂籍的議員劉成禺聯絡這些失意的黨人和政客,於一九一二年一月底在上海成立民社,拉起了與同盟會對抗的大旗。


  那麽多人提醒,中山先生沒能引起注意,黃興了解情況,但又固執己見。革命離成功還有很遠的路要走,為了這些有今天而未必有明天的臨時的職位,革命陣營卻分裂了。


  民社與同盟會,無論在綱領,訴求和奮鬥的目標都沒什麽大的分歧,但是,隻要是一方的主張,另一方大多就會反對,所謂,為了反對而反對。


  可謂。江山還沒打下,就急於坐江山。革命尚未成功,黨人已經因爭權奪勢而分裂,實在是令人歎息。


  那時,湖北人黃侃為上海《民生日報》經理,於是,《民生日報》便成了民社的喉舌。攻擊同盟會,成了這個日報的一大特色。


  比如,民社一成立該報就發表劉璦的文章,文章提出:“中國乃中國人之中國,非同盟會之中國,由來革命之功,黎君創其始,袁君終之也。除此二君成功之外,國民不與焉……”


  把創立民國的功勞,歸到了黎元洪和袁世凱身上。


  同盟會的報紙不能不反擊,這也就更加劇了二個政黨間的矛盾。


  民社的發起人除孫武和劉成禺外,還有黎元洪、藍天蔚、譚延闓、王正廷、朱瑞、張振武、吳敬恒、寧調元,孫發緒等。


  民社眾人推舉吳稚暉為總幹事。


  吳稚暉(1865年3月23日—1953年10月30日),名敬恒,字稚暉,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榮譽稱號獲得者。出生在江蘇武進的雪堰橋一帶。


  民社中主事之人當屬孫武,最活躍者要屬孫發緒,黎元洪則是後盾。


  不久,孫武又與劉成禺、唐克明、石星川等回湖北,在武昌成立分社。推舉黎元洪為理事長,公開與同盟會在湖北分道楊鏢。


  黎元洪撥款三萬,做為經費支持。


  湖北參加南京參議院有劉成禺、時功玖、張伯烈。時與張是老同盟會會員,但都對黃興的專橫跋扈不滿,倒向了孫武一邊。二人成了民社在南京的代理人,南京這邊有什麽動靜,通過他們,湖北很快就能知道。


  於是,內耗和內鬥就成了南方革命黨人的一大噩夢。


  湖北與南京臨時政.府之間的對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在軍權方麵,大元帥本來是在臨時政.府沒有大總統時,代行總統職務。按理有了大總統,這大元帥也就不存在了。但是,黎元洪不管這一套,有需要照樣行使大元帥的職務,雖然這大元帥也實在沒有什麽權力和權威。


  二是在財政方麵。南京臨時政.府可謂身無分文,湖北軍政.府的日子雖然也不好過,但因為是首義聖地,得到的各方讚助比較多。加之黎元洪管理和理財有方,比南京那邊情況是要好很多的。比如上次,黃興打了敗仗離開,和黎元洪開口,盡管黎元洪那時也很難,還是一下子就給黃興帶走二十萬。但這是那個時候,現在,湖北無論如何,不會對南京財政支持了。雖然,南京那邊,特別需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