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長輩
不僅是徐家,聽見衛家老太太要帶著兩個兒子回金陵,京城的故舊們都覺得驚奇。
衛家內訌不和的事兒其實早已經不是秘密了,但是因為衛皇後的關係,衛家其餘兩房雖然勢弱,卻也沒有真的吃過什麽大虧,反而還隱隱的壓了衛大夫人一頭-——畢竟衛大夫人是個寡婦,許多事寡婦就是不方麵出頭。
比如說婚宴這種喜事,家裏隻有寡婦當家的話,人家講究一點兒的人家就會猶豫到底該不該請你們家,該不該下帖子。
衛家老太太都時常拿這個出來說事的,怎麽現在衛皇後竟然鬆口答應讓老母親帶著親弟弟們回老家去了?
這還不是一個兩個的回去,是二房三房全體出動。
這哪兒像是回鄉養病,倒更像是灰溜溜的出了什麽事去逃難的。
蘇付氏跟那些胡亂猜測的人不同,她是壓根兒沒心思關注這些事了,為什麽?因為冊封朱元為縣主的旨意下來了啊!
原本過完年那一陣兒其實就已經定了這事兒,可是聖旨卻一直沒下來,朝廷裏那些老頭子鬧騰的厲害。
害的朱元很長一段時間還成了別人的笑柄,許多目下無塵的姑娘就拿這事兒取笑朱元,笑她山雞變不成鳳凰。
蘇付氏嘴上不說,心裏一直為了這件事著急上火,生怕這事兒最後真的不能成,那朱元就真是要背一輩子的包袱了。
幸好範大儒的救母記實在寫的太好.……
想起這件事,蘇付氏等到朱元從豐樂樓回來,便收起了手裏的笸籮,笑著對朱元道:“太後娘娘和聖上準你不必特意進宮去謝恩,你過些天就要回宮去了,不如趁著這幾天,什麽時候有空,便去拜見拜見範夫人?”
雖然範夫人是徐老太太的妹妹,但是卻半點沒有徐老太太的惹人厭惡,很是開明,蘇付氏跟範夫人也算是見了幾次,彼此誌趣相投。
範夫人也不在意蘇付氏是寡婦的身份,特意邀請了蘇付氏上門做客。
蘇付氏原本是不欲去的,可是範夫人下了幾次帖子,她去了一趟範家,範夫人也始終待她客氣周到,她便從此真的當範夫人是朋友了。
朱元早知道蘇付氏跟範夫人最近私交甚好,既然蘇付氏如此喜歡範夫人,就算是沒有範大儒幫忙,上門去謝過範夫人的關照也本就是應當的,何況範大儒還幫了她這麽大的忙,她點了點頭答應下來,想了想,還特意讓綠衣去豐樂樓裏取了幾樣新研製出來還並未對外發售的點心,第二天便跟蘇付氏一同去了範家。
範大儒不在,他一年中總是有大部分時間都在河東書院上課的,範夫人和她的兒媳範大奶奶親自招待蘇付氏和朱元,範夫人還笑著要讓範大奶奶給朱元行禮。
範大爺身上並沒有功名,所以範大奶奶也沒有誥命,按理來說遇上朱元的確是該行禮的,可不管是蘇付氏還是朱元,都堅決的給攔住了。
蘇付氏跟範夫人很熟稔了,急忙笑著阻攔道:“關係如此親近,您跟我結交,元元便是後輩,怎麽能讓大奶奶給她行禮?真是折煞她了!”
範大奶奶就忍不住笑:“不折煞,不折煞,這是該當的。”
範夫人也跟著笑起來,和蘇付氏並排坐了,就招手讓朱元到眼前來,端詳了朱元一陣便忍不住感歎:“的確是長得跟過世的夫人長得很像,隻可惜了夫人這麽好的人。”
提起已經過世了的妹妹,蘇付氏心裏不好受,略微歎了一聲氣:“是啊,要是我妹妹不是所嫁非人,元元也不會過的這麽艱難,這兩個孩子,是多虧了範大儒,要不是範大儒幫忙,先兒也拜不了師傅,元元更是……”
蘇付氏長出了一口氣:“外頭都說元元狡猾精明,不是會吃虧的性子,睚眥必報,可是好好一個女孩兒,為什麽給養成這幅樣子?說到底還不是朱家實在是不像話,都是被他們給逼成了這樣的!要不是範大儒幫忙,元元背著那樣的名聲,真是要一輩子都被牽累了。”
說起來也真是笑話,分明朱正鬆幹的不是人事,對朱元也沒盡過當父親的責任,任由她自生自滅,可是就因為朱元出麵告了他,就成了大逆不道。
範夫人拍了拍蘇付氏的手,溫和的安慰她:“好了好了,這不是都過去了嗎?元元是個有福氣的孩子,她聰明著呢,聰明的人,就算是沒有人幫,她自己也是會走出一條路來的。”
範大奶奶看氣氛有些沉重,也笑著打趣:“可不是,救母記裏頭不是都寫了嗎?以後呀苦盡甘來了,往後都隻有好事兒沒有壞事了。”
蘇付氏撲哧一聲笑出來。
範夫人就又拉著朱元笑:“對了,這個東西你收起來,頭回見麵,就當是我給的見麵禮了。”
範大奶奶知機的從丫頭手裏接過一個匣子遞給範夫人,範夫人接在手裏,又轉交給朱元。
朱元打開便看見一枚雙魚玉佩靜靜地躺在裏麵,陰陽魚雕刻得栩栩如生,不管正麵還是背麵都毫無區別,連上麵的鱗片都曆曆在目,一看就知道價值不菲。
這種東西是極為貴重的,所謂貴重還不止在於玉料的值錢與否,看這個玉的色澤,分明是養了許久的了。
她急忙推辭。
範夫人握住她的手,很堅定溫柔的對她搖了搖頭:“接著罷,這玉不是什麽頂好的東西,可是我帶在身上也有二十餘年了,從前你母親替我兒媳接生過,那時候我就想送給她了,隻是一錯過就沒了機會。這東西跟著我,我總覺得從有了它之後就諸事順遂,你不要嫌棄便好。”
蘇付氏有些動容:“太貴重了,您隨身的東西……”
“隻是對小輩的祝願罷了。”範夫人搖頭:“她母親於我們家有恩,你又是我的忘年交,既然如此,她自然也是我的晚輩……送些東西,又值得什麽?”
範大奶奶笑盈盈的將玉佩塞到朱元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