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鄭家
教育局家屬樓的居住環境雖然比不上市中心那些高檔小區,但是綠化做的特別好,一水的五樓多層建築,一共六棟樓,一樓是車庫,二樓往上才是住戶。
小區綠化做的好,現在太陽落山正是一天中溫度最適宜的時候,不少住戶都到樓下納涼散步。
鄭啟安家住在第一排左邊那棟樓裏,這棟樓裏住的都是局裏的老領導老幹部。上麵特殊照顧,不但是一梯二戶的大麵積格局,而且一樓正麵建車庫,背麵是分隔好的一座緊挨一座獨門獨院的小園子,各家園子外麵圍著統一的黑漆鐵柵欄,裏麵種著各式蔬菜瓜果,鬱鬱蔥蔥長勢喜人。
宋銘找過去時,剛好從一排小園子前麵經過,看到其中一家挺有特色,用葡萄藤搭成一條庇蔭短廊,下麵擺放著一把躺椅一張矮桌,可以想像陽光明媚時,坐在此處納涼會是怎樣涼爽愜意。
宋銘欣賞的多看了園子兩眼,正轉頭繼續往前走,正對著葡萄藤的陽台窗戶裏傳來一嗓子:“宋醫生!這兒呢!!”
宋銘轉頭,就見鄭老爺子正樂嗬嗬從敞開的窗子裏朝他揮手。
市教育係統赫赫有名的鄭教授那天親自從自家後院將宋銘迎進門,被早早攆出家門在樓道口翹首以盼的鄭啟安主任反而撲了個空。
等進了門,宋銘才知道原來這套房子是鄭老爺子以前在職那會兒單位給分的,鄭老爺子年輕時實打實是個滿腹經綸的高材生,做為第一批學校特派交流生在國外呆了五年,學成歸國入職教育係統,為培育祖國花朵做出貢獻。
鄭老爺子有真才實學,前半生在教育局一路跳級升遷穩坐局裏二把手,直到七年前正式退休,轉戰教育口,開始入校授課,專門給省市領導班子上培訓課。幾年下來,不說桃李滿天下,至少省內各級領導層裏都有他親傳弟子,逢年過節前來問候的全是外麵威風八麵的大領導,各局領導班子後備力量潛力股。
以著鄭老爺子的身份地位,年輕時就很少主動張羅待客,現在上了年紀更是不喜交際應酬,能請到他到席吃頓飯,那可是相當有麵子的一件事情。
而這回招待宋銘,一方麵是鄭老爺子感激對方治好自己多年頑疾,有意結交這位醫術了得的年輕醫生,畢竟到了鄭老爺子這個歲數錢財地位往往成了身外之物,最為看中的就是身體健康。
另一方麵則是鄭啟安推波助瀾,有心想要交好宋銘,將其納入自己麾下,日後爭取當成心腹好好培養。
父子二人想法不同,目的卻完全一致,於是宋銘在鄭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熱情款待。
單位分房那會兒鄭老爺子還沒退休,局裏二把手選房時肯定受到優待。
三室兩廳格局,客廳南北通透,中間擺放著純皮質的高檔沙發,左側貼牆立著一排架子,上麵整齊擺放著各式國內外精致漂亮擺件,特色紀念品。最中間端正的豎著一個玻璃盒子,透明的蓋子下麵是一張張領導班子畢業留念合影。
鄭老爺子位居中間,笑得一臉開懷,手下弟子有出息了,他臉上也跟著有光,倍兒有麵子。
正對著架子的右側牆麵則擺放著立式的空調,上麵蓋著簾子,並沒有插電使用。
宋銘掃眼打量了一圈屋內裝修,想著等回頭自己混好了,也照著弄一套大房子,回頭把江大海接了住進去,好好享福。
為了招待宋銘,鄭家保姆李嬸一大清早就趕去市場買回活魚鮮蝦,忙忙碌碌一上午,打掃好家裏衛生,為家裏兩位男主人張羅完午飯,就開始備菜在廚房裏顛鍋揮勺,從下午忙活到晚上。
期間鄭老爺子進來轉悠了好幾趟,一會兒琢磨著怕宋醫生年紀小口味重,吃不慣家裏的清淡,叮囑李嬸多加點調料。一會兒又惦記著海鮮不能和維C一起吃,燉魚蝦時千萬不要放檸檬片,把李嬸都給折騰暈了,手忙腳亂,腦袋都懵著。
好在李嬸廚藝了得,又是精心準備,上桌時,宋銘瞧著眼睛都亮了。
鄭老爺子家裏平時隻有父子二人外加保姆李嬸,鄭主任的妻子是高中老師,今年帶高三學年,半點不敢馬虎,新學期開學已經開始早七晚九,周末隻休息星期日下午半天。
李嬸不上桌,做完飯就自己去廚房把門一關,單獨吃喝。
宋銘跟著鄭家父子坐在餐桌前,麵前擺著熱騰騰的六菜一湯。
李嬸當年在私房菜館當過幾年後廚,正經有幾道拿手菜,平時顧忌著鄭老爺子養生,鄭啟安腸胃不好,每日三餐都是以清燉為主。
今天為了招待客人,李嬸把自己那點拿手絕活都露了一遍,做的幾道菜,她平時在自己家都稀罕著不愛給別人做,這也就是瞧著鄭老爺子看中這位特意請過來的客人,又掏錢讓她選著上好的食材買,這才跟著好好張羅一番。
砂鍋裏咕嘟咕嘟地冒著泡,燜到酥爛的酸黃瓜老鴨湯飄出馥鬱的香氣。
釀牛尾是用一歲半的小黃牛的尾巴骨,小火慢煮好幾個小時,裏麵釀了秘製鬆茸蘑菇餡兒料,再用高湯蒸一個小時,濃香四溢,入口即化。
還有一道五香酥骨三道鱗,魚是用李嬸自創的秘方醃製,再擱在大砂鍋裏細火燜五個小時,魚湯微起波紋卻不讓沸騰,直燜到骨酥肉爛,整條魚卻形狀完好,吃的時候魚刺都不用吐了,最適合給鄭老爺子吃。
鄭老爺子跟宋銘寒暄了幾句,提到自己的身體,說得特別詳細。
那天從醫院回來,鄭老爺子就覺得自己行動自如,往常那些要命的疼痛都消失了,不過想著宋銘叮囑的還需要休養,就認認真真調養到今天,這麽急著要見宋銘,除了想向他正式表達感謝,主要也是想讓他幫著複診一下,看看到底什麽時候才能自由活動。
老爺子上了歲數,反而耐不住寂寞,還惦記著講台上的一畝三分地,恨不能第二天就收拾利索拎包繼續帶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