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道義與利益
隆道二年的蝗災給東亞大陸黃河以北的所有地區都帶來了巨大損失。
從西北的黨項開始,整個大夏國今年糧食產量比去年直接減半,但西域諸多佛國與帕爾斯的戰爭還在繼續,夏國國主為了維護對西域諸佛國的宗主權,不得不繼續在西域維持一隻數萬人的機動部隊。
激烈的戰爭中,糧食無比重要,即使遭遇大災,夏國國內的稅賦依舊沒有任何減輕,甚至還有加重的趨勢。
稍微向北一點,蒙兀草原的情況更加糟糕。
由於靠近蝗災最大的發源地,投靠蒙兀人的山陝漢軍世候的土地,以及蒙兀人自己在草原上撒的那點糜子幾近絕收。
草原上各種牧草同樣被蝗蟲啃得光禿禿的,由此造成大量牛羊牲畜死亡。
在遼東,最近幾年越來越江河日下的女真人同樣損失慘重,秋收之前,遼東的糧價達到了8貫一石。
秋收之後新糧入庫,原本應該回落一些,然而因為蝗災,再蠢的人也知道今年的收成不可能支撐明年的消耗,因此遼東糧價不降反升,而且越來越快,年底之前就上升到高達15貫一石!
就連大周新開拓的江淮地區,同樣也是損失慘重,這些本來就相當於新開拓領土的地區,今年幾乎絕收,唯一的好處是蝗災並未影響到江南,江淮軍還能指望來自本土的支援。
整個長江以北,隻有齊省頂住了蝗蟲的侵襲,而且長達兩個多月的滅蝗戰爭,讓整個齊省處在一種近乎狂熱的氛圍中。
戰勝看似不可戰勝的天災,使得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產生了戰天鬥地的豪情。
所有人都確信自己是不可戰勝的,他們也確實是不可戰勝的。
……
王啟年往返齊省與草原已經很多次了。
現在他已經差不多成了齊省都督府與蒙兀古爾汗劄木合之間貿易的代理人。
他現在通常是每三個月一次,把蒙兀人的羊皮、馬匹運到齊省,再把齊省的鹽運到草原上。
在這個過程中,王啟年積攢了大量財富,也使得上馬賊實力開始飛速膨脹。
現在的上馬賊,除了原來的幾十個老兄弟之外,總兵力已經超過三百人,其中一半是活不下去的蒙兀馬賊主動投靠,剩下部分則以漢人為主,黨項、女真和索倫(也就是所謂的生女真,魚皮韃子)也有一些。
三百騎手,聽起來人數並不多,但個個都是精銳。
一人三馬不說,騎弓步弓,馬刀馬槊,皮甲鐵甲都成了普遍裝備。
如果王啟年有心,憑借這三百精銳,他可以迅速拉起一隻上萬人的附庸力量。
隻是王啟年不想這麽做,他始終維持著精兵政策——因為他不想被大量炮灰拖累,上馬賊一向是以機動性見長的。
王啟年認為,機動性較高的隊伍,選擇也會相對多一些。
今天,王啟年又一次來到泉城,這一次他一口氣為這邊帶來了600匹馬,若是能把食鹽順利運到草原上去,這一來一回,上馬賊自己就能掙到相當於100匹馬的利潤。
當然,除了鹽馬貿易,若是另外一項任務能夠完成,王啟年能夠獲得更大的利潤。
“大當家的意思是……”
負責接待王啟年的胡蘭山胡老頭疑惑的問道:
“蒙兀韃子的大汗想要跟俺們大都督結盟?”
“是。”王啟年說道:“請胡老伯把此時上報給大都督。”
一直以來,負責接待王啟年的一直是轉到戶部任職的胡蘭山,這個老頭性格上有點八麵玲瓏的意思,做生意還算不錯,但他無法決定如此大的問題——不論是能力上還是職務上都不行。
“在下這次來之前,蒙兀韃子的古爾汗希望得到大都督的支持,他現在正在準備跟漠東蒙兀的決戰。”
王啟年又稍微解釋一下:
“今年他的收入很差,而且女真韃子對他的壓力也不小,若是沒有外部支持,他的情況恐怕不會太好。”
“此事我無法做主。”胡老頭沒辦法,隻好說道:“我可以幫大掌櫃把此事上報給大都督。”
“如此,就謝謝老先生了。”
“應該的。”胡老頭等了一下,突然又問道:“大當家你是怎麽想的?你覺得俺們是否應該跟蒙兀韃子結盟?”
王啟年想了想,認真的回答:“不應該。”
……
滅蝗行動的激烈程度並不亞於一場戰爭,但這畢竟不是真正的戰爭。
新軍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和滅蝗行動的配合,所有士兵內心都隱藏著某種狂暴的情緒,他們都急於把這種狂暴施加在敵人身上。
徐世楊自然明白這一點,所以他覺得應該趁此機會,尋找一個合適的目標,把這種狂暴施展出來。
可惜,目標並不好找。
目前,徐世楊最想打的,當然還是女真韃子。
可惜,如今蓋州依舊沒有恢複的跡象(甚至在完顏銀術可叛離韃子後變得更加荒涼了),攻打這個地方毫無意義。
因此現在遼東唯一可打的隻有三岔河口附近的耀州一地。
然而,韃子也不是傻瓜,隻有這麽一個目標的情況下,他們不可能不針對性的做好準備。
沒有強大騎兵的情況下,跟韃子主力正麵決戰,未免顯得太急切了一點。
另外一個目標,是此前並未給中原帶來太大損害的——高麗。
高麗的海岸線很長,攻擊目標多的數不勝數,而且高麗雖然有一支水師,但是戰鬥力並不強,對付倭寇都有些力不從心,對齊省海軍自然更加缺乏抵抗力。
高麗陸軍同樣十分不堪,他們既沒有女真人那樣強大的騎兵,也沒有堅強的步兵部隊。
對齊軍來說,這幾乎是個手到擒來的目標。
然而高麗雖然也有海盜,但他們的政府畢竟沒有對中原造什麽孽,從道義上來說,主動進攻高麗,齊省自己反而成了侵略者。
另外,在與韃子戰爭還未結束的情況下,還要主動找個新敵人,似乎不太合適。
徐世楊在兩個目標之間有些搖擺,按他的想法,打仗當然應該盡可能選擇最容易得手的目標。
但他又不想背負侵略者的罵名,畢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反抗侵略者,反抗到最後,自己成了侵略者,徐世楊內心有些拐不過這個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