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28級
徐世楊不希望自家未來帶上這種莫名其妙的經濟枷鎖。
帝王也應該有自己的私房錢不是嗎?
何況這對消除帝王的神性有一定幫助,因此,趁著對美泉宮預算的討論熱度還沒下去,徐世楊提出在全國實行公務人員工資定級製度。
這種製度自然也是剽竊自另一個時代的紅朝初期,隻不過徐世楊把原來的24級工資製度拉長為28級。
而且與24級製度相反,28級工資製度是1級最低,28級最高。
簡要來說,齊國的工資製度下,1級在地方上是辦事員,比如鄉村教師、赤腳醫生等,在軍隊中就是新軍普通列兵(24級製度中這個位置已經是軍官了)。
往上看,齊國的23級是六部尚書、24級是內閣次相、25級為內閣首相、26級為郡王、27級為親王。
目前齊國沒有首相次相,徐世楊雖然是王世子,但在新的工資體係中,隻能以兩部尚書的職務享受23級工資待遇,當然這一情況很快就會得到改變。
而名義上的齊國最高領導人,齊王徐睦河,以親王身份享受27級工資待遇。
徐世楊並未具體提及最高的28級工資對應哪個級別,不過大家都能明白那個位置是為什麽職務準備的。
工資待遇確定之後,原本戶部每年都要編製的齊王貢納金預算將被徹底取消。
這樣,以後齊王,以及皇帝的家產將與國庫徹底分開,齊王不能私用國家的錢,國家也不會去找齊王那內庫補貼國庫——除非齊王自覺自願(或者強迫他自覺自願)。
對徐家來說,這個政策的好處是自己的錢,今後怎麽花,言官們都無權幹涉。
壞處是,除了定額工資外,王室成員就算虧本破產餓死,戶部也不會補貼他們。
王室實際上就成了某種可以繼承的特殊高級公務人員,而非至高無上的半神。
為了提高人民的積極性,徐世楊還把工資級別與貴族級別掛鉤。
比如:26級郡王以下,25級內閣首相可以封公爵、24級次相對應侯爵、23級六部尚書自動對應伯爵、22級自動對應子爵、21級自動對應男爵、20級自動算作勳爵(新增加的爵位)。
10級以上統統算作國士,1級以上全部都是公民。
公民有參政議政的權利,有完全政治權利,自然也有相應的義務。
職務會降低、工資會降低,那麽貴族級別自然也會降低。
除了隨工作調動而變動級別之外,退休離職人員的貴族級別不會因為正常離崗而降低,但不在享受相應的工資待遇,貴族級別在繼承時自動下降一級,除非子孫後代通過自己的努力又重新提升上來,否則一代代直降到平民位置為止。
這一降爵政策從27級親王開始執行,也就是說,如果徐睦河不去走出最後那一步登上28級,那麽未來徐世楊繼承他的王位也隻能是郡王。
當然,現在人人都知道,齊王肯定會走那一步的,無非是時間問題而已。
徐世楊的建議自然得到了參加齊國年會的各級官員的支持。
原因倒是很簡單:新政策拓寬了大家的上升渠道。
很簡單的道理,目前齊王上麵還有一級,徐世楊上麵還有五級,他們升上去,別人自然也有機會升的更高。
此外,齊國把封爵的標準可視化了,這樣大家都能看出來自己距離貴族爵號還差多遠,這實際上等於降低了成為貴族的難度。
既然大家都覺得自己有好處,那麽自然人人都會支持。
此時,隆道四年末、五年初的會議季已經過去了一大半,在之前的會議中,通過徐世楊推出的公務人員級別評定標準之後,齊國國內進行了一輪官員提拔工作。
徐世楊本人卸任兵部和工部尚書職務,升任齊國的第一任首相,同時獲取了公爵爵位。
這樣他就可以更加名正言順的掌管齊國的整體工作,成為事實上的齊國“副王”。
目前的次相隻有徐睦江一人(按規定應該是兩人)。
兵部尚書的職務由公孫勝接任,工部尚書則是之前在兵工廠表現出色的湯隆。
徐家三老爺徐睦海暗戳戳的走兩位兄長的關係,希望能夠獲得一個爵位——既然親二哥是親王,大哥是侯爵,那麽自己作為唯一的嫡親弟弟,至少一個伯爵應該有吧?
然而就是沒有,因為他仍然處在監視居住狀態,沒有為國家做出任何貢獻,因此他甚至連1級都未獲得,而是以平民身份繼續在莒州老家看管王室田莊。
倒是三老爺與一個尼姑的私生子徐世梓,得到了家族的認可,被錄入族譜,並且因為考入中級軍校而獲得自己的級別。
除了人員定級之外,會議季最重要的任務始終是年度總結和新年計劃。
到隆道四年低,齊國的各項數據為:
平民級以上人口280萬,比去年增加了差不多80萬人。
這其中最大的人口來源還是外地的移民,特別是以往蝟集在江淮地區的流民發現,與其去江南給人當奴婢,不如去齊國當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現在齊國已經超過大周,成為流民第一目的地。
不過,齊國平民的新生兒比例相對較高,再加上各種新的鼓勵生育政策逐漸推出,徐世楊認為用不了幾年,新生齊國漢人就會超過流民成為最大的平民人口增長點。
庶民人口30萬,最大的增長點來自高麗,隆道四年低,原屬於高麗的鹹鏡道、平安道74姓數萬高麗人主動請內附,齊王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並且把他們全部算入庶民。
其餘的增長主要來自其他民族的主動投效,以及奴隸積攢功勞後的升級。
奴隸人口維持在40萬上下,這主要是因為奴隸的死亡率極高,而齊國在這一年並未進行太多的征服行動。
這樣,齊國的人口總數已經達到350萬,相對隆道三年底統計的260萬,增長比例可謂超速。
財政方麵,應稅土地增加到4700萬畝,實際稅糧折合15億斤。
然而,農業稅在齊國財政中所占的比例進一步下降。
此時齊國工業上繳利潤和實際繳納稅額實際為9億斤,超出年初預計。
單獨羅列的鹽稅收入為8億斤,另一個收入大項商業稅居然直接達到10億斤,一舉超越農業稅成為齊國財政的最大支柱。
這樣,齊國在隆道四年的實際財政收入折合47億斤糧食,這個數字遠遠超出了年初預計的40億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