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不危受命,黃巾殘黨
舞女退下,琴聲消散,燭光跳動,夜色迷離。
宴會已經快要結束,許多人都已經有些醉了,各種聲音匯聚一起變成了嘈雜,包括坐在董曌左手邊第一個的黃琬。
黃琬此時正舉著手中的酒樽,顯然是詩興大發,正與一幫文臣作詩尋樂。
隻是對於董曌來說很是無趣,他覺得自己的人生這麽多年來,似乎是心事最多的時候,雖說是錦衣玉食,但是他偶爾想起那不知道如今在幹什麽的父母,總是免不了有些黯然。
想到這裏,董曌也不由得輕歎了口氣,驟然有一種蝴蝶是我,我就是蝴蝶的感覺。
“司空。”
蔡邕忽然舉著酒樽走到了董曌麵前,拱手說道。
董曌則是連忙讓出位置讓其坐在自己旁邊,開口說道:“伯喈先生還是喚曌明文便是,這又並非朝堂之上。”
“也好。”
蔡邕輕歎了口氣,手中酒樽被他輕輕晃動著,然後緊跟著繼續說道:“我是沒想到,來了不過一日,洛陽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不是好事嗎?”
董曌輕笑著搖了搖頭,開口問道:“伯喈先生為何還是一臉愁容?”
蔡邕伸手輕輕的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繼續的說道:“雖說司隸穩住了,可這天下已經亂了,再想要安穩下來,可並非什麽容易的事情。”
“伯喈先生莫慌,待得洛陽逐步穩定,便能夠著手穩住這天下。”
董曌連忙的回答道:“我為太學想了一個新的製度,想要與先生說說。”
蔡邕將手中的酒樽方向,伸手說道:“明文請說。”
董曌壓低了聲音,低頭闡述道:“召天下文士入洛,在太學舉行考試,內容為百家之說、萬象之道,由先生等大儒親自批閱,分為三次篩選,以其最終成績為官吏任命之準,與如今各地推舉官吏之法並行。”
“此法倒是不錯,不過許多士人不會同意……不!”
蔡邕原本有些擔憂,忽然眉頭展開,笑著說道:“如今洛陽的世家少了大半,便是有幾人反對,也不會有什麽大問題,隻是需要楊太尉與袁太傅等大家說通。”
董曌讚同的點了點頭,緊跟著繼續說道:“說來這位袁太傅,今日倒是沒來赴宴,似是舊疾纏身。”
蔡邕搖了搖頭繼續說道:“陛下發詔,喚袁紹與孔融等三十多人入洛受賞,袁太傅避嫌托病,乃是自然之理。”
黃琬和楊彪此時又舉著酒樽走了過來,二人朝著董曌敬了杯酒,然後仰頭一飲而盡。
“兩位還請坐下。”
董曌連忙讓旁邊的時候將榻移到了旁邊,四個人坐在了一起,到似是關係極好的老朋友。
隻是看著麵前的三個人,董曌也不知道自己應該說些什麽。
就在此時,忽然一個侍衛快步的從外麵跑了進來,拱手喝聲道:“公子,河內郡安陽附近,有千人賊寇坐亂,自稱黃巾司隸軍,陛下詔群臣入宮商討。”
“黃巾殘黨?”
董曌聞言一愣,他可不記得黃巾軍的人有普及到司隸的地方來。
不過現在顯然並不是說這個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連忙的站起身來,還有幾個已經醉意恍惚,差點摔倒在地。
董曌則是連忙的讓人備車,快步的朝著外麵走去,蔡邕、黃琬與楊彪等人緊緊的跟在身後,一眾人趕著朝皇宮而去。
一時間火光四起,火把映照著馬車的輪廓,把他們送往皇宮的方向。
就這麽在兩刻鍾之後,宮中燭光搖曳,外麵天色昏暗,群臣再次站在兩邊,看向坐在龍椅上的劉協。
眾人安靜的聽著賈詡把情報敘述了一遍。
劉協看著默不作聲的眾人,不由得眉頭輕皺道:“諸位可有什麽說法?”
董曌緩步走到了中間,拱手說道:“陛下,這夥兒賊寇同時出現在司隸與冀州,恐怕還不止千人。久聞冀州牧韓馥為人賢德,陛下可遣分散四周的涼州軍三千,趕往除賊,順便與韓馥進行接洽,以複冀州。”
“董愛卿說的是。”
劉協輕輕的點了點頭,然後繼續的開口問道:“那諸位認為,由何人領兵?”
呂布轉身走了出來,拱手道:“臣願往。”
黃琬看見呂布一出來,還不等著劉協開口,便快步的走了出來,拱手說道:“呂中郎將領西園,以護洛陽安危,豈可隨意動彈?”
劉協聽見黃琬的話,讚同的點了點頭說道:“黃司徒說的是,呂中郎將不好動彈啊。”
賈詡瞥了站在最前麵的董曌一眼,忽然向前一步,朝著劉協拱手說道:“陛下,詡有一言。”
董曌忽然心頭一跳,直覺告訴他,賈詡接下來肯定要給他找事情幹了。
劉協非常相信賈詡,連忙的點了點頭說道:“先生請說。”
賈詡嚴肅的繼續說道:“司空董曌,可輕易掌控涼州舊部,事態緊急,可使之動身領兵。”
董曌聞言不由得眉頭輕皺,便要拱手開口說話,卻被身後的黃琬搶先一步。
黃琬拱手沉聲道:“此言雖有理,隻是司空從未領兵,恐怕……”
“不過是一千賊寇,領三千西涼鐵騎,還有冀州兵力相助,司徒莫非將司空看作癡傻之輩?”
呂布緊跟著冷哼一聲,拱手沉聲說道:“臣願將手下騎都尉趙雲,遣司空麾下同去,必不會辜負陛下之托。”
“好!”
劉協一拍手,沉聲說道:“就這樣辦,先生,將準備好的軍印拿出來,交給董愛卿。”
“喏。”
賈詡接過一個侍衛遞過來的木盒子,緩步走到了董曌麵前,道:“司空,請接。”
董曌緩緩地跪倒在地,雙手接住了那木盒子,沉聲道:“臣,接恩。”
劉協看著董曌的動作,也跟著沉聲說道:“司空董曌,朕特封你為大將軍,同領三千司隸軍與冀州全軍,讓冀州牧韓馥暫時聽命於你。”
董曌隻得回答道:“喏!”
……
“將軍義氣不長也,文士憂愁不多也,但將義氣卻而憂愁除,天下再無霍亂也。”
——《光複書-天安紀本》董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