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5章 捆綁主義,利潤最大化。
在得知他們要在這裏取景,校長顯得非常開心和激動。
但這種激動也讓羅英石有些不出話來。
“這之後的一個月,我們在這裏的拍攝工作,就麻煩校長先生您了。”
事實上一個學校的參觀根本要不了多久的時間。
而且羅英石來到的這家韓國僑胞寄宿學校,學校整體的規模與首爾那邊的看起來沒什麽差別。
不過,因為學校落成的時間是上個世紀的70年代。
並且在90年代的時候迎來了一場翻修。
根據校長的介紹,當時過來翻修的工人,建築師都是韓國人。
因此在這所學校也算是附近唯一的一個保存著韓國八九十年代風格的建築。
縱使有些地方牆壁上的白漆已經髒的不像樣子,甚至牆體的表麵出現了細微的裂痕,但卻恰好的滿足了《我的少女時代》這部電影的拍攝需求。
相對而言,首爾那邊的中學校,充斥的無不是現代的風格,觀眾看了也不會有多少的代入福
這也是一開始,李賢哲就跟他商討決定把劇組搬到美國的原因。
起來,他們這麽多人過來,根本沒有多餘的人注意到他們是在這裏拍電影。
“不麻煩,能夠讓頂級綜藝pd羅英石pd在我校取景,這是榮幸。”
校長嗬嗬的笑了起來,指了指自己身邊的秘書。
“以後在學校有什麽需求,如果我不在的話,羅pd可以直接聯係他就好,我們學校會竭盡全力配合拍攝工作的。”
“有勞了。”羅英石和對方簡單的寒暄了幾句,轉而掏出一張支票。
“這是我們會長以個人名字對貴校的資助,200萬美元,還請校長收下,希望能夠改善學校的困境。”
200萬美元,起來在美國人眼裏已經算不上是數目了。
尤其是作為慈善性質。
羅英石身後隨行的劇組人員紛紛一驚。
按照匯率來計算的話,200萬美元便是20多億的韓元。
即使在韓國,這種程度的捐款真的足以去驚動學校的高層。
甚至上一次Naver的熱搜榜都不誇張。
而李賢哲卻直接拿出來去捐助美國這邊的一所韓裔學校。
消息如果傳回國內的話,他們在美國這邊的行蹤必定會遭到曝光。
“這.……太謝謝李會長了。”
校長心中一驚,起來他已經做好了收取場地租賃費用的準備。
隻是一開始羅英石根本沒提到這些。
興許是在美國時間久了,校長的身上已經見不到亞洲人獨有的“表麵推脫”風格,直接將支票接過,心的握在手裏。
“我們會長以前便是在美國讀書的,他深知亞裔群體在美國的土地上生活的艱難。
當初還是學生的他,每每便會利用周末的時間,去韓國城購買一些便夷食材用於製作盒飯,騎著自行車到他住處的附近高校售賣,這一次我們能夠來美國取景也是他的注意。”
羅英石本人也是非常熱衷於慈善的。
隻不過他很多時候做的方式,並不像金泰浩的《無限挑戰》那樣光明正大。
《無限挑戰》節目組每次製作特輯活動,背後的所有收益全都是透明公開的捐贈出去,因此受到韓國大眾的廣泛讚譽。
而相對來,他的行善就非常的隱秘,至今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行為。
“亞裔群體的打工族,始終是時代的縮影,在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髒活累活都是我們亞裔群體做的,不管是韓國人,還是華人還是RB人。
隻要有亞裔群體的地方大家總是會抱成團,請務必替我跟李會長聲感謝。
如果以後他方便的話,非常希望他能夠來到我們學校。
我想代表學校的全體學生以及員工,授予他榮譽校長的稱號。”
榮譽校長。
羅英石微微一驚。
如果對方不是在開玩笑的話,那麽這件事對李賢哲來,還真得是值得親自過來一趟。
商人,尤其是娛樂產業的商人。
最渴望的不是賺多少的錢,而是渴望能夠得到文化界的認可。
以往經營娛樂產業的大佬,縱使他們地位再高。
在那些文化界人士的眼裏,那就是戲子圈的首領罷了。
幹多了“肮髒生意”,就是地位再高也入不了文化界人士的法眼。
但榮譽校長就不同了,這在地位上和學校的校長同級。
雖然沒有實權,但對名譽和身份有很大的幫助。
這一刻羅英石想到了在韓國那些藝人捐贈給學校善款。
最高的也不過是在鏡頭下簽署捐款協議書,然後和校方高層合個影就完事了。
且大多數都是捐贈給自己的母校,想要在身份地位上得到什麽回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在這裏,卻是要授予李賢哲榮譽校長的稱號。
想來想去,羅英石不得不再一次的審視這200萬萬美元的威力。
當初李賢哲拿出這張支票的時候,還遭到了他的反對。
並非是羅英石摳門,而是在他對李賢哲的認知裏,捐款沒必要捐這麽多。
但隨後李賢哲卻老生常談的回答。、
“《我的少女時代》上映的地區不僅僅是在韓國以及亞洲區域,我們應當嚐試把目光放在美國,一所學校的校長,縱使這所學校是韓國人開設的,若是沒點能力跟人脈想要從老美的嘴裏摳出一片土地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200萬美元不僅僅是讓你們和學校方麵打好關係,還是和學校背後的亞特蘭大官方打好關係,有了這個,你們在當地會行事方便許多。
日後電影在亞特蘭大區域的院線上映,至少遇到的阻礙會比其他地方少很多。
捐款也是有一門學問的,不是你把錢捐給對方就沒事了。”
羅英石自問自己也不是沒有捐款給慈善機構過,比如被報道最多的首爾煤炭銀校
但每次都是直接把錢匯入賬戶就完事了。
他跟很多人一樣潛意識裏會認為,煤炭銀行的職工會把這筆錢利用的很好,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但.……明明是好事,反而傳到網絡上之後,大眾的反應卻並不是很激烈。
仿佛捐個一億韓元,五千萬韓元,大眾對這種數字都麻木了,覺得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