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謀伐> 第435章 欠我三條命

第435章 欠我三條命

  張郃被張飛與太史慈追著一路向西,西麵是一條大河,兩側丘陵起伏,水何澹澹,洪波湧起。


  此時他的身邊還有數千人,聚攏在河邊,追兵離他們約有三四裏。


  “此是甚麽河?”


  張郃四下掃視,焦急詢問。


  當下就有親衛不斷呐喊,把話傳出去。


  過了片刻就有知道此地的人回應,被帶過來回話道:“將軍,此為白溝。”


  張郃不時回頭張望追兵,汗如雨下,問道:“可否泅渡?”


  那人道:“此河水流頗大,不能泅渡。”


  白溝河,就是後世的衛河,一條看起來不是很大的小河流。


  但現在卻波濤洶湧,河麵寬度約有二十多丈,水流湍急,遠不是後世那條水流不多,甚至經常斷流的小河。


  這是因為早期的衛河發源於太行山脈,流經河內郡與魏郡,水流量比較大。像曹魏時期,就曾經由曹操下令開鑿為運河,專門運送糧草。


  到隋朝的時候,衛河就已經是大運河的一部分,被稱為永濟渠,到了明代,則被稱為衛漕,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水流量才逐漸變小,到今天我們能看見的衛河。


  所以此時的白溝,是一條體量相當大的河流。雖然不如黃河,但也屬於大型河流,哪怕是冬季枯水季節,想要直接從河上趟過去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橋否?”


  張郃遠遠看到敵人追兵迫近,已經不足二裏。


  “北去二裏有一座橋。”


  “往北。”


  “將軍下令,往北!”


  一聲令下,數千殘兵慌忙往北奔逃。


  又跑了二裏地,終於看到了遠處一處相對較窄的河道上橫著一道木橋。


  眾人來到橋邊,就看橋邊還立著一個大木牌,上麵赫然寫著三個大字——“平漳河”。


  張郃凝神看去,思索了片刻,頓時隻覺得背心發涼。


  漳河在鄴城,離此地三百多裏。


  後世漳河改道,與經過通渠後的衛河交匯,變成了漳衛河。


  但此時二河卻沒有一點關係,所以在衛河旁邊,忽然立一塊木牌,上麵寫“平漳河”三個字,就有些耐人尋味。


  別人還好,一開始沒琢磨過來。可張郃的名字,就通漳河,細細一想,平漳河?豈不是平張郃?


  莫非那陳子歸是要學漢武帝將左邑縣改名聞喜縣的往事,要將白溝改名為平漳河?


  還未等張郃回過味來,南岸冒出無數人馬,紛紛高呼道:“四將軍有令,今日若能平張郃,此地已經就改名為平漳河!”


  張郃隻覺得頭皮發麻,心道還真是,連忙喊道:“快,過橋!”


  “過橋!”


  士兵們爭先恐後上橋逃遁,可這木橋不大,一次性過不了多少人,一時間因為爭搶而落水踩踏者不計其數。


  很快追兵迫至,在雙方在橋邊擠成一團。


  張郃倉皇逃竄,他的整個軍隊都被打散,投降被俘者無數,身邊隻剩下數十親衛,在發現身後兵馬都沒有過橋,慌不擇路地往北逃去。


  原本他是想斷橋阻敵,可沒有斧頭,短時間內無法砍斷橋梁,不得不扭頭就跑,拋棄還未過橋的士兵跑得飛快。


  這一跑,就是兩個時辰。


  夜幕降臨,遠處出現了一個村莊,十分平靜,不知其中是否有凶險。


  但此時士兵們饑渴難耐,又餓又累,張郃隻能下令原地休息,同時派人進村找找,看看有沒有食物。


  然而此地接近繁陽,同樣遭到過呂布的騷擾,村子沒有人煙,什麽食物都沒有。


  不過好歹有一座水井,士兵搜尋無果,就想著打點水喝,熟料從井中將水桶取上來,發現裏麵竟然存有一些東西。


  仔細一看,原來是一袋粟米,士兵們頓時喜形於色,遭遇兵災,百姓逃難時將帶不走的東西藏起來倒也不算稀罕事,沒想到他們的運氣還不錯。


  這袋粟米藏在半吊在井中的水桶裏,沒有被水泡壞,約有二十多斤,若煮成粥,勉強能夠充饑。


  當下士兵們又在村子裏找了幾個陶釜,打水開始熬煮粟米。


  “兄長,馬上就能喝點稀粥了。”


  “嗯,等吃些東西,就繼續啟程,追兵迫近,此地不宜久留。”


  “明白,隻是也不知道此地是何地,我們要往哪走?”


  “無妨的,一路向北即可。”


  張郃與自己的族弟閑聊了幾句,此時眾人都已十分狼狽,鎧甲上都是泥土和鮮血,渾身髒兮兮頭發都打了結。


  最重要的是這場大敗,整個軍隊都被打散,損失慘重,這讓張郃無比擔憂。


  若是回到冀州,也不知道袁公會如何懲治自己。


  一時間,因為前程渺茫,張郃目光中帶著一絲惆悵與茫然地看著北方,不知道未來的方向。


  過了片刻,粥熬好了,諸多士兵分粥,族弟也給張郃端來了一碗。


  張郃接過粟米粥,卻是沒有什麽心思想吃東西,就放在一邊,心裏一直在思考著這次回去之後,該怎麽向袁紹解釋。


  就在此時,忽然有士兵喊道:“這粥裏怎麽還有塊木頭盒子?”


  “打開瞅瞅?”


  “這是什麽?薄薄的東西。”


  “我認識,好像是紙,叫什麽左伯紙。”


  “上麵有字。”


  幾個士兵圍攏過來,二十多斤的粟米是很大一袋,士兵們直接就倒入了釜中,都沒有注意裏麵還參雜了一隻木盒。


  木盒沒有被水煮爛,有人打開密封好的盒子,裏麵居然是一張紙條,上麵密密麻麻寫了一些字。


  隻是古代文盲率較高,士兵不識字,所以一個個瞅了半天也瞧不明白寫了什麽。


  “給將軍看看。”


  親衛拿著紙條,快步跑到張郃身邊,說道:“將軍,在粥裏發現一個盒子,裏麵有張紙。”


  “哦?”


  張郃接過紙條,在後世紙條沒什麽好稀奇的,可在如今可是稀罕東西。


  目前主流的紙張就是著名的蔡侯紙與左伯紙,蔡侯紙造價昂貴,數量稀少,隻有頂級達官貴人才用得起。


  而左伯紙經過改良成本變低,數量增多,但主要也是在青州流傳,還沒有普及到整個大漢。


  所以一個普通村莊裏居然找到一張紙條,確實奇怪。


  張郃接觸過左伯紙,一眼就認出這是來自青州的紙張,內心頓時生出一股不好的預感,等到他看到裏麵的內容時,差點沒昏過去。


  “張將軍,我已放汝三次,汝欠吾三條命,它年若需要爾歸還之時,可切莫吝惜,此粟米贈與汝充饑,望自珍重。”


  落款——陳子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