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皇上您該去搬磚了> 第809章 811. 一個打五個

第809章 811. 一個打五個

  漢·劉熙《釋名·釋兵》:弩,怒也,有執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下曰縣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也。


  弩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臂、弓、機。


  最晚在商周時期,國人就發明了弩這種遠程武器。


  在曆史上,弩的第一次大放異彩是在春秋戰國時期。


  《史記》記載中的齊魏馬陵之戰,記錄了弩的巨大威力。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的齊軍一決勝負。


  軍師孫臏針對魏兵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向田忌獻策:“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我們邊撤退邊每天減少軍中灶的數量,讓他們以為咱們已經崩潰了,再找機會幹掉他們。


  田忌聽從了他的建議。


  魏軍緊隨而至。連追三天,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細心的龐涓發現,齊軍的灶天天都在減少。根據減少的數量,能推算出齊軍的人數已經不到一半了。當即認定齊軍已經士氣全無,逃兵日益增多。於是親自帶領輕裝騎兵,日夜急行,要把齊軍主將追上以競全功。


  齊軍到達馬陵這個地方後,孫臏哈哈大笑:“就是這個地方了。”


  當即下令萬名射手埋伏於道路兩側,晚上隻要看到火光,朝那個地方射箭就可以了。


  接著就命人把路邊一顆大樹的皮剝掉,寫了一行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下。


  龐涓率軍追至馬陵正好是晚上,看到前麵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


  因為黑燈瞎火的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


  樹上刻的那行字還沒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無數箭矢蜂擁而至。


  魏軍當場就被射殺無數,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


  龐涓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


  齊軍乘勝追擊,大破魏軍,俘虜主帥太子申。


  這段史實不僅反映了弩的大規模殺傷力,也反應了當時齊國軍隊中已經廣泛采用弩的事實。


  在當時,要說製造名弩,當屬韓國。所謂“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


  事實上,作為戰國早期變法成功的強國魏國,也是大量裝備弩。且看有名的魏武卒的配置:“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


  到了戰國末年,最好的弩當屬秦弩。這也是秦國得以統一天下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


  但凡秦軍出征,皆是“強弩在前,錟戈在後”。


  到了漢代,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可以說是弓弩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


  尤其是西漢,對強弩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礎上,又添刻度,使弩擁有了穩定的彈道參照。


  隨著銅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對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強。


  腰引弩最高拉力可達370公斤,有效射程超過500米,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


  到了西漢武帝時期,弩的使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如晃錯所言,漢軍“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匈奴之兵弗能當也,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此中國之長技也”。


  漢武帝時,李廣之孫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比自己多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


  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千裏,殺敵數萬!

  李陵箭盡被擒時說:給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


  可惜當時他們一隻箭也沒有了,因為一共射出五十萬支箭。


  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多麽恐怖。


  即便到了西漢末年,陳湯隨便率支部隊,就直接千裏破匈奴王城,取郅支單於的人頭,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話。


  同樣是這個陳湯,在知道西域的駐軍被數倍敵軍包圍後,非常輕鬆的告訴皇帝:“陛下根本就不用擔心,漢朝的軍隊完全可以一個打五個,就算這些年來他們得到了一些我們的裝備,一個打三個也不是問題,不出五天,捷報一定會傳回來的。”


  這話不是吹牛,在西漢,漢人軍隊的戰鬥力對外一打五完全就是基本操作。


  一直到了漢朝末年,內部之間打死打活,任何一個勢力對外族的戰爭,都是以絕對優勢取勝。不說曹操袁紹馬超這些人,就算在三國勢力中排名靠後的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都能打得烏恒鼻青臉腫。


  漢朝軍隊強大的戰鬥力,除了意誌之外,裝備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麵。


  尤其是弩兵,可謂天下無雙。


  可是到了本朝,弩的發展卻拐了一個彎,地位已經下降到了一款普通的小眾兵器。


  “中軍四千人,弩手四百人”,在本朝的軍隊中弩兵人數隻占一成。


  占比低不說,弩兵還要隨身攜帶刀具,等騎兵突入後也要上前用刀殺敵。


  本朝弩兵不受重視的原由比較複雜。


  從大的方麵來看,主要是弩自身的技術和本朝主要作戰思想兩點。


  先說技術方麵。在本朝,弩的更新並沒有革新性的發展。


  工部侍郎杜佑編寫的《通典》中就明確指出:弩的缺點“臨敵不過一二發”,就要短兵相接,不適應機動作戰。相較而言,弩比弓笨重,在遠途奔襲戰中,弩的重量成為將士們的負擔。


  再說整體作戰思想。


  自聖上往下,本朝將領喜歡硬實力打敗敵人,熱衷於短兵相接。


  技術革新不明顯,加上不是主要的作戰手段,弩兵在本朝成了一個普通兵種。


  作為軍中實戰型將領,在常固看來,弩這玩意已經是過時、被淘汰的東西。所以當白景明拿出弩時,才會問出“你搞這玩意幹啥”的話。


  白景明微微一笑,說出了另外一番話。


  任何兵器,都和咱們平常使用的器械工具是一樣的道理。


  沒有哪種兵器是絕對的,都是在不斷發展更新的。每一種器械,其根本性功能不會消失。隻有你能否充分發揮它的長處,能否跟上時代,如此而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