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超時空群聊> 第七章:嬴政背的黑鍋

第七章:嬴政背的黑鍋

  嬴政清楚,統一思想勢在必行。


  於是在李斯的建議下,下令把不是秦朝撰寫的曆史都燒了。


  《史記·李斯傳》載:“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議,下令收走民間的詩書和諸子百家的書,讓百姓以為都拿去燒了。)

  事實上詩書以及諸子百家的書並沒有被燒,隻是由大秦中央政權和相應的官員收藏了起來。


  《史記·蕭相國世家》中有一段記載也可以佐證秦始皇並沒有把這類書燒光:“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當初劉邦軍隊攻下鹹陽城後,蕭何先行沒收了秦朝丞相、禦史所藏的律令、圖書。後來,劉邦從這些圖書中獲得了天下要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等國家機密,可把他高興壞了。)

  倘若嬴政真的把那些典籍全燒了,劉邦根本得不到這些重要信息。


  坑儒一事,最早出現在西漢末孔安國的《〈尚書〉序》中:“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秦始皇焚書坑儒,與文化人為敵,讓文化人沒有立足之地。)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癡迷於求仙,方士盧生、侯生等在替秦始皇求仙問藥失敗後,私下議論他的為人,還攜帶巨款出逃。


  秦始皇勃然大怒,於是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抓獲四百六十多個方士全部活埋,這就是《史記·儒林列傳》所記載的:“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秦始皇所殺之人是“術士”,而並非儒生。


  自戰國以來,人們就熱衷於追求長生不老,認為多做善事就可以成仙,這也是帝王們的策略,促進百姓行善,以達到國泰民安。


  而方士,則利用人們求仙的欲望,到處招搖撞騙,販賣所謂的“成仙煉丹”,鼓吹丹藥的奇效,動搖人們的意誌。


  而且這些丹藥大多有毒,特別影響身體健康,甚至致死。


  這完全背離了嬴政的初衷,對於這些動搖國之根本的人,自然要予以嚴懲,以此來威懾天下。


  由此可見,焚書坑儒一事,嬴政的目的是為了穩固大秦根基,達到天下歸心的目的。


  隻能說,做法上有些激進,本質上還是為了天下安定。


  當然,這隻是江辰的觀點,嬴政究竟做了什麽,當時又發生過何事,恐怕隻有他自己清楚。


  劉邦:


  “那修建阿房宮呢?難道你不是為了享受?大興土木,勞民傷財,這事你可有話說?”


  其實,嬴政大興土木的事還有一件,那就是修建皇陵。


  但這對劉邦等一眾帝王來說,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自己亦是如此,又有什麽資格指責他人?

  嬴政:


  “你知道個屁!”


  “朕修建阿房宮,是為了紀念玉房,她是朕最愛的人。”


  “況且,朕死時,阿房宮隻是打了地基,何談勞民傷財?你不是說被那個什麽項羽一把火燒了嗎?打個地基能花多少錢?”


  劉邦一想,好像是這麽回事。


  如果修建長城是為了守護百姓,焚書坑儒是為了統一思想,那嬴政的做法,倒也談不上過錯。


  隻能說,在行使這一係列政策的時候,存在諸多不足,他本人太過追求效率,而沒有留意底下的民生。


  江辰是學考古的,對阿房宮自然也有一定了解。


  唐代詩人杜牧《阿房宮賦》也曾描寫道“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詩中活靈活現地描寫了阿房宮裏秦始皇窮奢極欲的生活,但考古學家發現,傳說中的阿房宮隻是打了地基。


  嬴政口中的玉房,姓夏,夏玉房也就是阿房女。


  據江辰所知。


  年少時嬴政與父母在趙國都城邯鄲過著無比憋屈的人質生活,飽受趙國貴族的欺淩,但孤獨無助的他隻能忍氣吞聲,經常一個人跑到邯鄲城郊外痛哭。


  久而久之,他便與住在郊外的趙國女子夏玉房互生情愫。


  在夏玉房身上,嬴政感受到了人世間前所未有的溫暖。


  統一天下後,嬴政想立夏玉房為後,卻遭到大臣們的一致反對。


  因為夏玉房是趙國人,這不符合老秦人的利益。


  夏玉房得知嬴政進退兩難,於是選擇自殺,香消玉殞。


  得知消息後,嬴政悲痛欲絕,為了紀念夏玉房,便下令修建阿房宮。所以,後世也稱呼夏玉房為“阿房女”。


  江辰始皇嬴政。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評價一個人,就得客觀公正,先前評價了你的功,現在我來說說你的過。”


  “首先,你不知民間疾苦,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並且橫征暴斂,修皇陵、阿房宮、長城,導致怨聲載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你可能覺得時間太少,所以想趕進度,但你可有考慮底層的百姓?”


  “大秦剛剛一統,他們剛從戰亂中脫身,迎來的卻是比亂世更加壓抑的生活。”


  “老秦人受到你的照顧,他們活的相對滋潤,但六國的人民,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你可有了解?”


  “你帶給他們的隻有痛苦和剝削,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嚴刑峻法,連坐更是讓人聞風喪膽,據我所知,許多人都是被迫造反,橫豎都是一死,為何不反?”


  “你的錯,在於沒有體諒百姓,沒有循序漸進,從而失去了民心,秦的滅亡,是遲早的事,趙高不過是加速了這個進程。”


  “不過,你功在千秋,總體而言,功大於過,同時開創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先河,可謂千古一帝。”


  趙高:


  “讚同大仙的觀點,我就是推了一把,大秦的滅亡,跟我的關係實際不大。”


  胡亥:


  “滾!那你殺我幹嘛?”


  劉邦:


  “大仙所言有理,我也是被逼無奈,要是嬴政能給我個大官當當,我何至於走上造反這條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