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暴其短者的目的是什麽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每一種缺點都或多或少地假扮成美德,每一種缺點都從這種偽裝的相似中得到好處。
——
拉布呂耶爾
其實,人與人的相處貴在相知的真正意義,即是聽得懂得彼此的語言,而且聽進心坎裏去了,同時了解彼此的優缺點,懂得相互欣賞、相互包容、相互激勵等。
透視人性的弱點,是為了給某些人擺脫人性弱點,並與他們真正遭遇的困境相結合,為他們脫困解惑。不論是夫妻的相處、親子的溝通,還是部屬與上司的接觸,或是朋友間的情誼,甚至個人潛能的發揮……在了解了人性弱點之後,我們都會坦然積極地麵對一切。當人性弱點發生時,我們不會驚愕,不會張皇失措,懂得用大腦思考,分析對方的性格及應對的方式,純熟之後,甚至可防患未然。總之,透視人性弱點應該是自我成長和人際溝通的萬靈丹。
隻有在深入透視人性的弱點之後,我們才會越來越發現人們的相似之處,就像把對方比作鏡子一樣,相互切磋激勵,而且更讓人們相知相惜。
在現實社會中,複雜的人際關係,看似如同一道無法解釋的難題。但了解了人性弱點之後,就和演算數學習題一樣,不僅能輕輕鬆鬆地解開,還有更讓人高興的是,因人性弱點的內涵,讓人對現實社會有了新的認知,它不隻擴大了人的視野,也消除了踏人社會所將麵臨的恐懼。或許,因為個性的不同,所以每個人對於人性弱點詮釋方式也都不盡相同,有人喜歡用言語訴說自己的心事或弱點;有的人則喜歡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沒有那些弱點。但是往往因為對方的表達方式和自己想的不一樣,就會漸漸產生了誤會心疏離,以至於讓原本一段美好的感情,隻為了一個簡單的理由就演變成無法挽回的局麵。然而這一切都隻不過是因為彼此的不了解而造成,其實隻要能多花些時間了解對方的心理,又怎麽會產生誤解呢?因為人和人之間所以會出現問題,大都是因為不能互相了解的緣故,而當你開始懂得對方的想法,看清對方的人性弱點時,你對於他的言行不就心知肚明了嗎?又怎麽會有誤會產生呢?其實,人不僅可以了解別人的人性弱點,更應了解自己的人性弱點。這也正是“認識自己”的真正含義。
你不妨問一問自己--
你的能量在哪裏?你想更受別人歡迎嗎?你想了解朋友的心思嗎?透視人性弱點的概念,你也想一探人類心靈的奧秘?
你的情緒是什麽?你常受某一種情緒所控製,而感到苦惱和抑鬱嗎?你能根據這種情緒幫助你認清自己的問題嗎?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常常遇到以下的狀況呢?
“我每天都覺得苦悶,提不起勁來,沒有辦法真正了解我的朋友,好無聊!”“我總覺得樣樣不如別人,怎樣能克服我的自卑感呢?”
“我很喜歡那個女孩,看不到她,書也看不下去,整顆心空空蕩蕩的,怎麽辦呢?”
“真希望有人能喜歡我,了解我,不要誤會我。”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害羞,想多交些朋友,卻不知如何開口,不知從哪裏能找出適當的話題來談。”
“其實我無心傷害別人,但有時表達能力笨拙,讓別人生氣,我自己也很難過。”
“表麵上看起來,大家都說我人緣很好,但我常常有‘心事不知該讓誰人知’的感覺。”
“家庭幸福難道隻是個夢嗎?為什麽我家的夫妻關係及親子關係老是讓人傷感情呢?”
讓自己活得不孤單,活得快樂這似乎是做人的基本需要,卻不見得人人可做得到。透視人性的弱點可以幫助人們的心靈走出迷宮,揭開心靈深處潛藏的智慧;它是人類留下來的奧秘,為使人們突破人生的困境;它幫助人們在人際關係中,學習看清自己及了解別人。用透視人性弱點的方法,人們可以知道自己為何有內向或外向的性格,知道父母為何生氣,朋友為什麽不喜歡自己,也知道哪一種朋友適合自己交往,自己屬於哪一類的人,以及如何去接近他,更重要的是,它會為我們的生活創造幸福美滿的可能。
其實,問題的產生往往沒有哪一方有明顯的錯誤,而隻在於彼此性格上的差異與相互的不了解。發現人性弱點的奧妙,確實可以涵蓋、分析出人性形態。
具有不同人性的人,在思考方式,情感表達及做事方法上當然是大不相同的。譬如說:好朋友突然之間不理我了……
有的人一開始會想,為什麽他會不理我?是我說錯了什麽話嗎?或是……於是腦中心的人會從彼此之間的交往過程,一點-滴的互動關係開始想起,把每一個可能的原因排除掉,然後把可能的原因歸類再分析,如此抽絲剝繭像偵探辦案一般,如果實在想不出結果,就會很焦慮,甚至於失眠……(思考上的痛苦)
有的人一開始很傷心,全身發軟,自憐自哀,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麽,做錯了什麽,對方怎麽會不喜歡自己呢。難道口口聲聲愛自己根本是假的,還是自己不可愛,讓對方又喜歡了別人;情緒亂七八糟,做任何事都沒勁,甚至覺得十分討厭自己,整個人泡在多愁善感裏,痛苦得無法自拔……(情緒上的痛苦)
有的人一開始會生氣,然後會衡量;對方如果是自己在乎的朋友,就會想辦法,或請教別人,學一些高招來化解;如果是自己不在乎的朋友,那簡單,就表現出懶得理睬,不屑一顧的態度……(尋求問題的解決方式)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隻要一件事發生時,具有不同人性弱點的人就有不同的反應。而你是屬於哪一種反應的人呢?具有哪些人性弱點?
了解人性弱點以後,當你自己或別人的想法或情緒,捉摸不定的時候,你的內心就不會一會兒沮喪,一會兒高興,因為經過你對自身的認知和了解,你知道人性弱點有答案,因此你就不會再被人際關係的複雜性,或因為互動中情感流動的不順暢及被無數的疑問所困惑,你就很容易敞開心胸並從中得到喜悅和滿足。
溝通,有“溝”沒“通”,人際關係的問題出在哪裏?
“為什麽你總是不懂我的心?”
“我說的話你是聽不懂?還是聽不進去?”
“……你說的話,難道不是這個意思嗎?”
“我為了你做了這麽多,為什麽你還是不滿足?”“你給我的都不是我要的!”
想一想,這些話在你的生活中出現過多少次?當我們企圖了解別人,想要愉快地與周圍的人相處時,為我們所關心的人付出了愛,帶給他快樂,但是我們真的都做到了嗎?常常是我們所付出的,卻不是對方想要的。直到在人際關係出了問題後,我們才突然領悟到,原來我們從未真正了解那個自己一直以為了解的人。
處理人際關係時強調“將心比心”,但問題往往就出在,每個人的想法是否相同?同樣的一句話,出自不同人的口中,意思可能都不相同;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人聽到,也有不同的理解。然而人們卻總是以自己的想法來揣測別人的想法,以為自己要的就是別人要的,以自己的標準來評斷別人的作為。
同樣的,我們也渴望被了解,但是別人還是以他自己的認知來了解你,讓你大歎:“心事誰人知?”而更糟的是,如果你連自己都不了解,老是“言不由衷”的話,又如何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想法與需要?
其實也隻有透視了人性弱點之後,你便可推知他的性格形,揪及預知他對事物可能的反應,進而使你可以運用有效的方法與之溝通。同時,也使你更加了解自己,進而超越自我,更加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或者在某些特別情況下會走向反麵。而人有時也會把隱藏的弱點刻意暴露出來,竟也減輕了因他人指責所造成的心理負擔。有這麽一種情形,有些人特別喜歡以自己身體的某些缺陷或關係上的弱點作為話題,自我調侃一番。例如,禿頭者說:“別人看到我的頭頂,就像看到對方來車的車燈一樣,感到眩目耀眼”低學曆者也會說:“我隻有高中畢業,聽不懂深奧的道理。”事實上,在這些言詞背後,絕對隱藏了深刻的自卑感。因此如果上述弱點係由他人指出來的話,情況就截然不同了,甚至可能使感情決裂。但若是自己以通過半開玩笑的誇大其詞以美化其自卑感,顯然,這正是謊言裏暴露出真實的心理現象。有一位電視節目主持人,他在觀眾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思議的吸引力。如果細細研究,就會發現他並沒有特別優異的才藝,隻是他那充滿善意的笑容經常浮現在臉上。他說話不太流暢,他的口才更是不敢恭維,甚至話說多了也會擦擦口水,並且,無論如何他都不擔任主角--他節目的主角就是觀眾--他對於觀眾總是那麽畢恭畢敬。總而言之,無論從那一個角度來看,他簡直是個一無可取的人物,令人懷疑這號人物怎會那麽受人歡迎?“跟他相比,我肯定有比他優異的地方。”內心這樣想的人想必不在少數。若以這種想法來看他的話,他的確是令人產生好感的人。他具備一種讓觀眾覺得他最不起眼的本領,這就是他成功的地方。這類人以“最普通的男人”或“糊塗裝傻”自居,把自己的人格、才華徹底貶抑的手法,正是推銷自己的基本要領。
“刻意貶低自己”其實是自我吹噓的另一種形式,這位主持人顯然就是這種自我貶抑的典型。事實上,從這一心理現象上,我們可探討出許多的人性弱點。
把“刻意貶低自己”的這種心理現象,稱為“自我暴露”並不為過。有自卑感或非常介意自己弱點的人,故意將自己的弱點大肆宣揚,這種暴露行動就是自我坦白的表現,這也是企圖隱瞞弱點的反射行為。理論上,這是因為在其內心深處,為了解除自卑感所引起的挫折壓力而形成的心理反應。
一般而言,具有自卑感的人,對於自己的弱點必定是設法予以隱瞞;可是,越加隱瞞,其內心壓抑越丸所生的挫折感則越重。然而,如果刻意將弱點暴露出來,內心反而如釋重負,這就是造成自我暴露心理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則是來自對因果邏輯的考慮。事先把自己的弱點說出來,可避免受到他人指摘,將可減輕自尊所受到的傷害。無論何人,均不喜歡別人談論自己的短處,既然如此,不如索性自己先主動宣布“我這點不行”以避免壓力。
不管是多麽不介意的事,當他裝作不介意或誇大其詞的話說出來,其內心仍難免深感煩惱,這就是暴露行為的特征之一說的明白些,一個人如果蓄意表現出的弱點,其實就是他真正的弱點。我們常以反問法來試探對方的真正意思。如果對方說“是這樣的”,我們會反問“不是這樣吧”;對方說“沒有這回事”,側會說“不一定是這樣”。然而,這種反問法對於有暴露動機的人而言,並不管用。相反的,必須將其說話內容完全采納,才能掌握其真正的意思。暴露行為到底是如何具體表現出來的呢?為了方便起見,可分成幾方麵來說明,即從身體、才能之弱點產生的暴露行為;從社會生活所產生的暴露行為;從家庭生活產生的暴露行為;以及從工作場所的人際關係中所產生的暴露行為。下麵將依序探討,並希望從這些自我暴露的行為中,看出人性弱點之所在。
首先,對於身體、才能之弱點而表現出來之暴露行為。中年男性中,許多人為了頭發日漸稀疏而頗感煩惱,其中爭又有一部分人特別在意。有時他們會說:“讓你感到目眩,實在對不起。”在照相場合,他們會提醒攝影師說:“要注意暈光作用!”借以自我解嘲,這就是第一類型的暴露行為。他們的言行顯然是自我暴露心理所引起的,這一類的人在表麵上對自己頭發的稀疏並不介意,其實多半是在內心有著十分嚴重的自卑感。如果第三者對他們的玩笑話予以搭腔說“你的頭實在禿得好漂亮啊”或說“像你這樣,理發時多輕鬆”,將是很不適合的。雖然他這麽說,但並不是以輕鬆心情說出來。因此,我們可以認定,以自己的頭發稀疏為話題的次數越多,口氣越明朗,他本人則越介意這一弱點,煩惱的程度也越大。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對於他人這一類的弱點,應避免直接提及,這不僅是基本的禮貌,也是彼此間的良好關係能維持長久的起碼準則。
同理,有些女性經常說:“每次照鏡子,心裏就感到厭煩。”其實,是因她們對自己的容貌有自卑感。因此在與這類女性談話時,有關相貌的話題絕對是禁忌,與俊男、美女等有關的事物也是禁忌,這是不能不牢記的。當然,如果想與她斷絕關係、徹底分手的話,隻要盡量講些與容貌有關的話題,就應該該是最有效果的了。
在意自己腿短的人常說:“我的屁股下來就是腳跟。”圓桶身材、胸平臀大的女性也常會悲歎:“我穿什麽都不適合!”有關身體弱點的自我暴露言行經常可見,我們可由其如何自我描述,就可知道她對這一弱點的煩惱達到了什麽樣的程度。
“我討厭人多的場合”、“我個性容易緊張,在眾人麵前會發抖”,常說這類話的人,在其下意識裏也許真的討厭人群或在眾人麵前會發抖。但是,如果進一步探討其深層心理,多半可發現在其下意識裏,會認為自己缺少社交性格,換言之,就是將潛在的自卑感與不安,以另一種方式暴露於講話中。
有些人由於社會關係、社會性格方麵的弱點而六生的暴露行為,通常不是直接暴露自己的弱點,而采用間接暴露。遇到這類情形時,首先要把對方真正的弱點找出來。
例如,強調“與別人一起吃飯實在吃不下”的人,可能因其在公眾場合的就餐禮貌不夠好,而且他自己也承認有這一弱點,又如,與同事一起出差,卻不願共宿同一房間的公司職員,可能是非常介意自己有嚴重打鼾的毛病。有人不斷地說:“我是傻瓜。”也有人強調;“我是不學無術的,複雜的事我總搞不懂,但是甲……”這類一味強調自己腦筋不好的人,與其說他腦筋不好,不如說他在學曆上有自卑感。當然也有人直接把對學曆的自卑感表露出來,他可能會說:“我是三流大學畢業的傻瓜”或說“我隻是個與高中有緣的人……”總之,這些人所以強調自己腦筋不好、學曆不高,主要是因為他們自認為“腦筋不好有什麽關係?學曆有什麽用?這些東西與人的價值無關,少了它們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因此我就正正當當地表露出來吧!”不僅他們自己這樣想,同時也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
事實上,在其內心仍然會十分介意腦筋不好、沒有學曆這些弱點。在用自我貶低的言詞表達出來之後,形成了深層意識的直接表明,這就是這一類型的暴露行為的心理反應。有不少人,別人對他的評語並不是那麽吝嗇,可是他卻總是向別人說“人家都說我是守財奴”,主要是因為他期望對方回應說:“沒有這回事。”事實上,他的確相當慳吝於金錢,也承認自己有這一弱點。
有些人為家庭而煩惱的弱點,往往日積月累埋藏於內心深處,故從其外部行為很難看得出來。但是,如果能善用暴露心理現象的原理,仍能輕易地發現他們一再想要隱瞞的弱點。例如,某人到處宣傳說:“我家亂得很,像鬧地震了一般。”可能是因為他家有過分頑皮的小孩使他深感自卑;或者,經常以太太十分冷淡的態度為話題,或是以“我是怕太太的,你們覺得好玩吧”及“反正我是倒插門的”這些話做結尾。這些話絕不隻是一般閑聊題材或玩笑用語,而是深為懼內而感到自卑所生成的心理反應。工作遲緩的人,會以“我這個慢郎中,簡直像烏龜走路一樣”特別強調自己的無能。升遷較慢並為此感到自卑的人,勢必經常埋怨:“反正我是一輩子做普通職員的。”
在與人交往當中,發現對方說了自貶的話時,最好先弄清楚是否有自我暴露的心理障礙,如果有此征兆,不妨認為對方說話的內容本身,就是他(她)的弱點。像這一類的人,顯然是“弄假成真”了。
這多麽值得人們深思,我們難道就是完人嗎?人同比心、心同比理,隻不過這樣就能看透人性弱點,並也能知道如何恰當地處理這一切。
對於弱點,每個人其實都應明白,不論對自己還是對於別人,慈悲的寬厚就是學習理解一切。
一天午後,一位父親看著四歲的孩子正在愉快地玩火車組合玩具。突然間,孩子開始拆除火車的軌道,然後放在客廳椅子的椅麵上,他興奮地從擺放火車的桌子到椅子間來回地跑,還把他的火車和其他鐵路玩具的裝備堆在-節節的火車軌道上麵。
接著,孩子又在軌道上加入了幾隻填充動物玩具,再放上一些木頭積木,最後再加入玩具櫃裏的-些零星雜物。當達到目的後,孩子便高興地咯咯笑了起來。
當時這位父親正坐在沙發上看著,起初是懷著好奇心,接著產生了一大堆懷疑的想法。他非常想知道,他的孩子到底在做什麽,他的計劃是什麽?他似乎對孩子所做的事情非常專注。他正在創作一件藝術品還是某種雕刻品嗎?或者是在向父親展示自己才能的某種東西嗎?不管怎麽說,這位父親確信這專注的活動,證明了自己孩子具有超凡的能力。“寶貝……”他憂慮地問孩子:“你在做什麽?”“爸爸,”他相當滿意自己地回答說,“我正在製造混亂。”如果孩子再年長幾歲;可能還會加上一句:“哎呀,你怎笨?連這個都看不懂。”然而,這位父親真的那麽笨?這很容易解釋,就像任何因愛而不知所以的人那樣,他跌入了紛亂的心靈設下的圈套。這位父親並沒有單純地享受和欣賞兒子的狂歡,並且讓他製造混亂,反而期望他現在所做的事情,能達到自己所預期的結果。這位父親希望兒子他為驕傲,要兒子證明父親對他的幻想是合理的。正確地說,這位父親正是想要把自己的構想加諸在孩子的身上。不過,在旁人看來,孩子不過是按自己的願望在玩。當父親的不過是太想“望子成龍”了,以至於把最“普通”看成了“超凡”。就是人性弱點,我們往往把自己的幻想強加給別人,我們對於別人的弱點缺乏真正的深入的理解,太自以為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