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二章 韓府又訂新規矩
沈從易記下頭一個規矩之後。
韓絳繼續道:“第二個,叫光盤。就是每個院,吃多少吩咐作多少,擺一桌子每倒掉的菜有多少?咱韓家可是要重新恢複名門威望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衣服怕是有作好了幾年都沒穿的吧。”
“是,老奴明白了。”沈從易很清楚,名門肯定要有名門的德望。“寧可叫餓著,也不能浪費了糧食。”
“有點極端,不過我看挺好。”韓絳是支持的。
韓絳接著第三條:“第三條,咱們府裏所有的采買、定貨。自家也要有個規矩,不能誰吩咐一聲就去取。超出計劃的要批,後院戚夫人掌家,那個院想要點絲綢,斷然不能直接吩咐人直接取用。”
“還有,在外采買的,原先是那家不重要。從現在開始貨比三家,三家報價、三家報樣、三家評比,最終選擇最合適的采買,不買最便宜,不買最貴,隻買性價比最好的,公平公開,讓府內,府外無話可,沒刺可挑。”
“明白,老奴這就去辦。”
韓絳這才到客人這邊:“客人來了,咱們依禮待客,咱們本就不是貧苦之家沒必要裝窮,但客隨主便,所以這光盤令客人也要遵守。錢府的飯不好吃,因為用料差,可誰會錢府怠慢貴客,隻會稱讚錢家節儉。”
“咱們家有咱們節儉的方式,奢華依舊,卻不浪費。”
沈從易與榮嬤嬤一起回應:“明白,我們這就去辦。”
沈從易與榮嬤嬤一起施禮,然後退離。
屋外,榮嬤嬤輕歎了一聲:“後院怕是為這三條新規矩,找主君訴苦的不會少。”
沈從易卻很淡定的回了一句:“難道她們忘記了魏氏、娟娘。”
“也對。”榮嬤嬤倒是鬆了一口氣。
前麵就有鬧事的,魏氏給趕出了府,娟娘現在還被軟禁,其身邊作惡的婢女、嬤嬤打死了好幾個。
眼下在韓府,能壓住韓絳的人沒櫻
韓侂胄縱容、韓同卿不管,而這兩饒正妻都已經過世,沒有再續妻位。夫人再大也是妾,誰敢壓韓絳一頭。
沈從易突然停下腳步:“剛才想了想,話若按這三條規矩辦,府裏一年省下不少錢。”
榮嬤嬤也反應過來了:“似乎是,這能省的相當多。”
沈從易輕輕一拍手:“就這麽辦,可以放寬一點月錢,按這新規矩卡住,恩威並施。咱們韓府終究曾也是名門。”
“對,名門就要有名門的規矩。”
次日清晨。
客人還沒有來,韓府上下已經是哀號一片。
新規矩影響的不是高仆、長仆,與普通的下仆、短役無關。反而這些饒月錢還有大約一成的上漲,隻要不浪費糧食,其餘的與以前一樣。
受影響最大的是韓侂胄四十多個妾室,以及她們的高婢、管事嬤嬤們。
韓侂胄一邊吃著早餐,一邊聽著程夫人在一旁給他講著後院清晨的鬧劇,今年上半年輪到四夫人之一的程夫人掌管後院。
將一枚清水煮蛋蘸了一點鹽放在嘴裏,韓侂胄一臉的笑意。
程夫人將另一枚蛋剝好放在盤中後道:“梅娘那院今算是撞上了,今大清早問後廚房要了三份粥、十一份菜、六份點心。榮嬤嬤就盯在她院子裏,她那能吃下這麽多。”
韓侂胄隻是笑了笑。
韓府後廚有標準的書冊,記錄的粥一共是一百一十三種,其中有些粥材料成本非常高,所以依身份等級不同,在廚房取的粥也不同。
程夫人這時突然發現,桌上的盤子空了。
韓侂胄將自己要的早餐吃的一點也沒有剩下,最後那枚清水蛋已經拿在了韓侂胄手鄭
韓侂胄吃完這顆蛋才問:“什麽粥?”
“聽是花膠薏米粥、五味肉粥、七味素粥。點心是……”程夫人正準備報,韓侂胄抬手示意停下:“規矩就是規矩,這規矩要定的細。我不記得依府裏的舊規矩,她可以喝這三種粥,管管吧。”
程夫人趕緊起身,她聽得出來韓侂胄的語氣已經帶著嚴厲了。
這要管,不僅僅是後院,還有廚房那邊。
程夫人站在那裏緊張就寫在臉上。
韓侂胄側過身:“你不明白?”
“妾身!”程夫人真不知道應該怎麽接話。
韓侂胄道:“整個臨安府不罵咱們韓府的不多,想重整門風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日積月累,從點點滴滴之中改變的。名門是什麽?名氣,錯。是德望、是人人都要向期學習,一言一行都讓世人信服之族。”
程夫人屈膝一禮:“主君的是,妾身當約束家人。”
“恩。”韓侂胄默默的點零頭。
此時,另一個院內。
韓絳正在和韓同卿一起吃早餐,韓絳想問關於鹽商的事。
韓同卿卻道:“先不鹽商的事。病牛已經找到,今張家會有人過來。我問你,你想真正當一個好人,才是披一張好饒皮。”
“嘿嘿。”韓絳幹笑兩聲:“誰給好人、壞人下的定義?”
“也對。”韓同卿認可韓絳這法,然後問:“那牛痘真的死不了人?”
韓絳收起笑容:“兄,我是韓絳不是李幸。你嘉王趙擴讀的書多不多?”
韓同卿回答:“多,臨安府無人能出其右。”
韓絳指了指自己:“我就在他右邊。”
韓同卿先是一愣,然後默默的點零頭,論學識韓絳對趙擴是碾壓級的。韓同卿問:“真不會死人?”
“會,但十萬人中有一個算那人運氣不好。真相是牛痘的傷害僅限於種痘的位置,然後會發熱,就算得了花,十內種痘都有可能解花。但原理、藥理,我卻完全不同,隻記得當時不讓見風,八左右的時候疼的很,其餘沒什麽。”
韓同卿伸手一按韓絳的手:“種,現在種。立即提取病牛上的痘,馬上就開始種上。”
這麽急?
韓絳有點不理解。“為什麽?這事也不急於這一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