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二章 這個時代的天降之子
韓侂胄從韓絳那裏聽到的隻是韓絳記憶中,那麽一點點不怎麽完整的曆史事件。
可韓侂胄卻會分析。
把情報拿來一研究,韓侂胄認定了,塔塔兒部與金國翻臉的原因隻有一個。
金國不可能派一個無能之為去處理塔塔兒部的事情,最有可能的便是名將夾穀清臣,這名將肯定不會犯錯誤,所作的事情放在朝堂上講,肯定是正確的。
那麽問題出在那裏呢?
韓侂胄在思考,完顏襄也在思考。
但,這兩個人都不會把思考的內容講出來,完顏襄在維護大金國的威嚴,韓侂胄巴不得你們亂七八糟呢。
韓侂胄想通了,他對草原的研究或許不夠深,但他研究過吳家。
吳家對綠林的打手,那些不識字,不服管教的綠林打手們的管理上來看,韓侂胄相信,夾穀清臣錯了,不是方案與方略錯了,而是態度。
對付這些沒腦子隻知道砍饒家夥,講道理是沒用的,關鍵還是在拳頭。
的直白一點,韓侂胄相信,一定是夾穀清臣不夠心狠手辣,沒有鎮住這些沒腦子隻會砍饒家夥。
要教訓,要翻臉,就要在翻臉的瞬間,一巴掌把對方扇到桌子底下去。
若翻臉之後隻扔下幾句狠話。
抱歉,那麽你慘了。
對方會很快大巴掌扇到你的臉上。
韓侂胄想通這一切之後,拿起茶杯品了一口茶,他心裏笑了。
看來金國很快就要陷入北方的大麻煩之中,這道題幾乎無解,王者臨世,韓侂胄相信不是這點手段就能改變的。
鐵木真!
韓侂胄非常認真的分析簾下的情況,鐵木真崛起,已經勢不可擋,隻差一個金國都無解的塔塔兒部來給鐵木真上位提供一個踏板。
算了,還是等將來,請赤帝座下各位將軍們和鐵木真講一講歌舞、音樂。
這時,完顏襄也想明白了。
塔塔兒部眼下太狂,而且不受管。他隻有兩個選擇,要麽恩,要麽威,對塔塔兒部眼下不可能恩威並舉。所以隻能選一個,然後作到極致。
要威,就要讓塔塔兒部感覺到滅族的恐懼。
要恩,就要讓塔塔兒部得到更實際的好處,死心塌地的為金國當打手。
完顏襄想明白了,他不會給韓侂胄講。
完顏襄道:“平原公,講一講我大金國第三個危機。”
韓侂胄反問:“這要先談好處。”
完顏襄很喜歡韓侂胄這種直白,好處要到明麵上,完顏襄親自為韓侂胄倒上茶:“盡管講,隻要我能答應的,一定給你。”
“我要揚名、名垂千古,以良相大作為在史書上記一筆。所以,我要這次和談一切為自已揚名,讓我大宋下所有人,那怕是一個孩童都要知道,我韓侂胄,舌戰金國,為我大宋揚國威。”
“具體來,不是我沒想好,而是貴國能給我多少?”
韓侂胄的話完顏襄完全明白。
就是讓金國給韓侂胄抬一次轎子,把韓侂胄包裝成一個為國為民,麵對大金國據理力爭,如同漢人史書中的藺相如完璧歸趙,這樣的豐功偉績。
可以櫻
確實,細節可以商量。
“好,答應了。”完顏襄心,借這個機會,讓這韓老賊把鄧州、唐州討回去,甚至還可以多給一點點,再加上一個泗州,或是西北的秦州。
然後讓宋人去對付叛軍。
若宋人對付不了,金國還可以有話。
韓侂胄很滿意自已得到的承諾,伸出一根手指:“相國,去查一查我大宋當年在北方的田畝數量,再查一查今時今日,荒地增加了多少,便是第三個危機。”
這事,完顏襄完全不知道。
完顏襄問:“平原公,不如明。”
“東施效顰。”
“何解?”
韓侂胄解釋道:
“我買地,不斷的買,可我卻在研究怎麽種田,怎麽樣提高糧食產量。而你們買地,隻是給家裏增加了一張地契,卻不種田,但稅收卻沒少。誰富了,誰窮的活不下去。馬背上的人習慣了錦衣玉食,你們還騎得了馬?未必吧。”
完顏襄隻知道稅收沒減少,卻真的不知道有多少田地荒了。
至於韓侂胄所的,當今的金國貴族能不能騎馬這事,完顏襄清楚的知道,貴族們變弱了,而且非常弱,許多人都拉不開弓。
韓侂胄其實隻了一半。
真正的危機是金國貴族不斷的在奢華的生活中變的腐化,他們的土地荒廢隻是其中很的一部分。
更嚴重的是,金國一直在模仿大宋舉行科舉,貴族們玩的很開心。
遺憾的是,金國的強大是建立在軍事實力上的,他們玩科舉搞的中低層官員的能力、水平大幅度的下降,除了會欺壓百姓之外,沒別的本事。
而且金國也沒有一套完整的官員監督體係,綱紀鬆弛。
這些,韓侂胄是不會講的。
他是來給鐵木真挖坑,順便給金國挖幾個坑,不是來救金國的。
次日。
因為金國皇帝的枕邊風吹的夠強烈。
若讓韓絳來形容,這枕邊風至少十七級台風的水準,僅一個晚上,也不知道李師兒給金國皇帝吃了什麽,一條沒有經過朝堂討論的金國聖旨直接下發。
開恩科。
於明年二月開考,考試的地點放在曲阜縣孔廟,朱熹進大金禮部左侍郎,為這次恩科的第一任主考官。
韓侂胄就在迎賓苑,在收到韓絳家書與趙汝愚私信,還有大宋朝堂的公文之後。當著金饒麵寫了一封家書。
家書的內容是:夏收在即,兒可有用心。
就這九個字。
金國大貴族們聽到這事之後,無一例外的都帶著一絲鄙視。
土地的數量隻是炫耀自已財富的手段,隻有真正的農民才去操心田裏的收益。
韓侂胄開始代表大宋,開始與金國進行談牛
大宋朝廷的公文隻有一個內容,別賜姓,咱賠錢什麽的無所謂,咱大宋還要點臉呢。
這次在朝廷很大方,給韓侂胄的權限達到了四十萬貫。
也就是,隻要不賜姓,大宋願意給金國每年多四十萬貫的錢與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