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落花人獨立> 番外第1章 藩鎮割據

番外第1章 藩鎮割據

  大唐建國之初,軍隊實行的是府兵製度,軍隊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裏,除掉緊急軍情,但凡征發十騎以上的兵馬,都要有兵部奉皇帝敕令頒發的兵符,將帥不能長期領兵,如果有戰爭,朝廷命將出征,戰爭一結束軍士就散歸軍府,領兵的元帥則回到朝廷。


  這樣的軍事製度到後來漸漸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了,帝國穩定後,大唐最大的敵人就是邊疆上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散開了是牧民,聚攏了是軍隊,他們時不時的打劫大唐老百姓,往往大唐的軍隊還沒集結起來發動反攻,這些遊擊強盜已經搶了東西跑了。於是邊關上增設了專門防禦遊牧民族侵犯的軍事力量強大的軍鎮,為了防止邊關守將擁兵自重,貞觀時期,邊關大將領兵的期限一般不會超過三年。


  到唐玄宗當政時,出現了一個新的官職:節度使。“節度使”並非唐玄宗的新發明,其實在唐玄宗以前,邊關將領就有了“知節度事”這樣的名稱,所以“節度使”這個官職的創立,至此可謂是水到渠成。


  唐玄宗天寶年間,大唐境內一共有九個節度使:安西(大本營在今新疆庫車)北庭(大本營在軍今新疆吉木薩爾)隴右(大本營在今青海樂都)河西(大本營在今甘肅武威)河東(大本營在今山西大同,安史之亂後移到了太原)朔方(大本營在今寧夏靈武)範陽(大本營在今北京)平盧(大本營在今遼寧朝陽)劍南(大本營在今四川成都),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大本營在今廣東廣州)。這十個軍事機構的長官——節度使大都護或經略使是統轄邊防軍隊駐守邊疆保家衛國的軍事首領,唐朝稱這樣的軍事機構為“藩鎮”。


  為發揮軍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節度使們擁有轄區內的軍事財政行政大權,唐朝的府兵製也逐漸蛻化,募兵製開始風行,節度使可以根據邊關需要自行招兵募將。唐朝軍隊戰鬥力強在某種程度上也得力於皇帝放權給邊關守將以便他們大展身手。


  早期的節度使任期不會太久,一般也就是三五年,但是到後來,節度使的任期變得越來越長,同時還出現了一個人兼職幾個節度使的現像,譬如皇甫惟明身兼河西隴右兩道節度使,王忠嗣身兼河東朔方兩道節度使,皇甫惟明被廢後,唐玄宗甚至不再任命新的節度使,他直接讓王忠嗣再兼職河西隴右節度使,九個節度使的寶座王忠嗣一人就占了四個,而且都在國家精兵密集之處,因為大唐的邊患主要來自西北西南。於是王忠嗣一個人就掌管了大唐二分之一的邊兵,一個將軍擁有這麽龐大的軍權,這絕對不利於國家的安定。


  除了長期擔任節度使,一個人擔任幾道節度使,還有另外一個要命的現象:遙領。“遙領”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遙控,也就是節度使不在這個軍鎮而在遙遠的朝廷或者別的地方管理這個軍鎮的軍隊,譬如宰相楊國忠就兼職劍南節度使。其實像王忠嗣那樣身兼數道的,也同時有遙領現象,幾個藩鎮都由他一個人指揮著,而他又沒有分身法。


  當節度使久任兼職遙領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之後,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弊病也就跟著來了。天寶十四年冬,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道節度使的安祿山舉兵反唐,安祿山死後史思明接著反叛。


  由於太平積久,百姓久不知兵,加之大唐府兵製度敗壞,中原無兵,安祿山勢如破竹一下子就攻克了河北河南。其實安祿山造反時也隻指揮得動範陽的軍隊,他遙領的另外兩個藩鎮——平盧和河東都不聽他的指揮,不僅如此,安史之亂期間河東軍一直是抵抗安史叛軍的中流砥柱,平盧軍則是唐朝的“敵後武攻隊”,是安史叛軍的心腹之患。唐朝花了八年時間才平定“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期間,國內藩鎮林立,到處都是節度使,戰亂結束後許多藩鎮都成了多餘的,可是已經撤不掉了。


  “安史之亂”接近尾聲時,天下兵馬副元帥仆固懷恩害怕“賊平寵衰”,為了養鼠自重,他先斬後奏把河北劃分成四個藩鎮以安置四位安史叛軍的降將:田承嗣張忠誌薛嵩李懷仙。這四個降將中,田承嗣張忠誌一直都是安史叛軍的先鋒官,大唐王朝君臣厭戰,為求息事寧人,居然用“節度使”這樣的大官來籠絡這些賊頭兒。


  河北四個藩鎮和淄青道山南東道的兩個藩鎮勢力盤根錯結,完全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國中之國。像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不但不向中央交納賦稅,反倒像強盜一樣雁過拔毛,不論公私財物,隻要經過他的境內,他一律截留。節度使的廢立已不由中央說了算,大曆三年盧龍兵馬使朱希彩聯合盧龍另外兩個大將朱泚朱滔幹掉節度使李懷仙,軍士們擁立朱希彩坐上節度使的寶座,四年後朱希彩也被屬下幹掉了,軍士們又擁立朱泚為盧龍節度使,一連串的節度使廢舊立新,中央都隻有看熱鬧的份。甚至相衛節度使薛嵩病死後,河北其餘三個藩鎮首領田承嗣李寶臣(也就是張忠誌)朱滔和淄青節度使李正己紛紛出兵瓜分其地,完全視中央為虛設。“藩鎮割據”的禍患開始現出雛形。


  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後,他的兒子李惟嶽要求繼承老爹的節度使,淄青節度使李正己死後,他的兒子李納也同樣要求繼承老爹的節度使,因為中央決意削掉這些阻礙國家經濟發展的藩鎮,當然不可能同意他們父死子繼,於是李惟嶽李納勾結田悅李希烈朱滔等人對抗中央,雙方由此拉開了大戰。


  削藩戰爭遷延日久,雖然這些藩鎮內部勢力不斷更替,對抗中央卻沒有什麽變化。仗打到後來,國家被耗得民窮財盡,最後還引發了涇原軍的軍變,皇帝被迫逃出長安,涇原軍擁立朱泚造反,他們成立了一個新的帝國,雖然這個帝國不多久就被滅掉了。但天下因此大亂,而朝廷也不得不跟反對削藩的藩鎮首領談判,中央下旨承認李納等人的節度使地位,一場削藩大戰最終以朝廷妥協告終。戰爭結束後,藩鎮的勢力不但沒有縮小,反倒擴大了,而藩鎮割據也逐漸成形。


  皇帝李適被涇原軍和朱泚背叛,又因為禁軍統領白誌貞貪汙腐敗,臨危之際沒有禁軍護駕逼得他不得不逃出長安避難。朱泚之亂結束後皇帝不再信任武將,他讓服侍他出逃的宦官霍仙鳴竇文場執掌禁軍,兩個宦官因此得利,大唐宦官又逐漸專權,並且越演越烈,發展到後來,皇帝都由宦官廢立。


  朱泚之亂是因為削藩而引起的,李適曆劫後,幾乎成了驚弓之鳥,從此不思進取,拚命姑息藩鎮以求得暫時的平安。所以,朱泚之亂後地方藩鎮勢力也更強大了,藩鎮老節度使死後,不斷有繼承人要求世襲節度使的爆炸性事件,皇帝完全不敢阻止。一直到他的孫子李純登基後,朝廷才又開始實施強本弱枝的削藩政策。


  此後,朝廷和藩鎮之間的拉鋸戰一直持續到唐亡,公元九百零七年,一位被皇帝賜名朱全忠的藩鎮守領逼迫當時已形同傀儡的大唐天子李祝把皇位禪讓給他,朱全忠建立後梁帝國,曆史上所謂的“五代”時期從此開始。“五代”其實是沒有了大唐天子的唐朝藩鎮割據政權的延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