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百將爭鋒> 036 天下大勢

036 天下大勢

  “你既然知道我與劉表並非簡單的主仆關係,為何還想試圖說服我?你可知我完全可以假意歸順你,但實則一步步將你引入萬丈深淵?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難道你就不怕我是下一個蘇秦麽?”


  看到的聽到的已經足以證明眼前這人的確想要讓自己為其效力,自然也沒必要再繼續彎彎繞繞。


  “蘇秦死間意在為燕圖強,但當今天下之局勢與彼時無關,這天下未有列國豪強,多為一城一池之地,即便如呂布之流,也並非不可動搖。孔明先生以蘇秦說事,很是不妥。更何況我相信孔明先生不會因為一個不怎麽近的親戚就失了自己名垂青史的機會。”


  “如今天下之亂世,能不被淹沒在黃沙瀚海之中已是大幸,又何來名垂青史一說?”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這天下一統之日,定時重修正史之時,我相信孔明先生胸懷天下,定不會因一人之死而棄了這拯救蒼生萬民之鴻鵠大誌。”


  自己此前用的計策都是些小聰明,都是前菜,李淩知道,從現在開始,才是能否說服諸葛亮的關鍵時刻,以諸葛亮的誌向,定不會因為一個劉表而耽誤了自己的前程,其實,劉表死了,對於諸葛亮來說還是件好事,他可以真正放開手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找一個看得上自己同時又能夠成就一番大業的主公。


  李淩要做的,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諸葛亮相信,此刻坐在他眼前的這個人,便是這樣一個他想要找的人。


  “拯救蒼生萬民又豈是說說而已?更何況眼下你也不過隻有一城罷了,此城尚且危機重重,你又談何天下?”


  “凡事皆有始終,縱觀悠悠華夏,千古基業皆由一城一池始之。今日我隻有白起、典韋、夏侯嬰三人,無兵無卒尚能拿下高平,假以時日,掃平六合又有何難!”


  將碗筷放到一旁,正了正身子,李淩不是目空一切的人,他這不是狂妄,而是自信!


  “這高平,你真以為完全姓李了?”


  “劉表三城以高平為首,手下能臣良將皆在此城,但蔡瑁、黃祖、王威已死,黃忠、伊籍皆歸順於我,又有李嚴整肅此城,高平局勢已定,其餘二城又有何難?不止是這高平,我看劉表舊部已經皆可視為囊中之物。”


  本來隻說高平,但李淩直接把另外兩座城也算了進去,這其中就包括諸葛亮治下的朐縣。


  談天下大勢,當然也不能忘了眼前之人,李淩話裏的意思非常明顯,他誌在天下,劉表是完了,若是諸葛亮還不歸順,便和蔡瑁、黃祖等人一樣。


  諸葛亮自然能聽出李淩的意思,麵對李淩的人身威脅,其實諸葛亮倒也無所謂,但真正讓他感覺震驚的是,不止是劉表死了,居然連蔡瑁、黃祖也死了,不止是李嚴降了,連黃忠老將軍居然也降了!


  自己這才走了兩三天的功夫,怎麽高平城內居然就發生了這麽多的亂子?


  “殺區區幾人便可得一城,也隻能針對這種小地方,況且這般伎倆一次兩次尚可,待到日後怕是難如登天。更何況,你有一城還無所謂,假以時日,不要多,等你真正收了劉表三城,天下皆知有你,而你的手段自然也會為人所知。那劉表無能,不足以對周圍構成威脅,才得以苟且偷安。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你以為劉秀會放過你?不說那劉秀,就以呂布對典韋的恨,呂布又豈會放過你?與此二人相抗,即便你有三城,也無異於以卵擊石。”


  諸葛亮開口便字字珠璣,直指李淩現在最大的危機所在,毫不避諱。


  “我相信孔明先生應該很清楚劉表之所以能一直苟且偷安,絕不僅僅隻是他的無能無法對其他人構成威脅,而是他所處的地理位置!在劉秀與呂布之間,總共隻有兩人,一為劉裕二為劉表,劉裕彭城已破,不管是劉秀還是呂布都不敢輕易進攻高平,因為高平便是這兩大勢力的中間緩衝地帶。我相信此前劉表之所以沒有展現出野心,也定然是孔明先生看出了其地勢的重要性,才故意采取的策略吧。劉表之所以沒有吞並劉裕,並非其私交,而是因為呂布喜興戰火,劉秀相對沉穩,所以這劉裕便成為了劉表的緩衝帶!”


  說穿了劉表此前的策略,其實也就等於解答了剛剛諸葛亮的問題。


  “但那也隻能是偏安一隅,這恐怕與你之前所說之天下相去甚遠吧。”


  正如李淩所說,劉表此前的策略就是自己製定的,所以諸葛亮十分清楚這樣做的弊端在什麽地方,這樣雖然能夠偏安,但卻永遠無法做大。


  “偏安一隅?我看孔明先生是在開玩笑吧?按照這樣發展下去,的確可以偏安一隅,但又能偏安多久?如今之天下亂世,各路梟雄皆在東征西討,此消彼長,高平南北兩側不管是那劉秀還是呂布,隻要能騰出手來,勢必要發生爭鬥,那時,夾在二者之間,就不是偏安了,而是給自己直接找了一塊墳地!”


  “你既然知道這樣,那為何還要這般說辭,莫非是要羞辱在下?”


  前一段話說的還是自己此前采取的策略,下一段話就直指這策略看不到的最大危機,關鍵問題是自己此前一直都沒有意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


  李淩這般說辭,直接讓諸葛亮很是難堪,還好這議事廳裏隻有他們兩個人。


  “非也非也,眼下孔明先生此前之計策乃是唯一解決之道,既然是唯一解決之道,那便是正確的,又何來羞辱一說?隻是這條路走得太窄,需要及時破局才好。”


  “破局又豈是說說而已。”


  提到破局,諸葛亮就很是頭疼,他也知道想要爭霸天下,務必盡早從這小小的高平走出去,可南北兩側皆為實力雄厚之人,走出去談何容易?

  “不,破局之機,其實就在眼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