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書生養正氣
不夜山鎮魔塔。
這座扶搖天下四座壓勝之物之一的鎮魔塔中,守陵人鍾餘的本體正站在兩位書生身後。
原本這兩位書生一開始也在夜叉山魔窟那邊陷陣殺敵,然而儒家煉氣士境界雖高,卻也實在不擅長衝鋒陷陣,鍾餘便給了他們兩人一個更為艱巨的任務——解析鎮魔塔通道封印法陣印文。
當時戰事吃緊,不斷有魔羅天下的魔物通過印文鬆動的法陣缺口處,從那條連接著魔羅天下與扶搖天下的通道中湧入夜叉山魔窟,若不能早些破譯印文的含義,修複封印法陣,那麽魔物以後還有可能卷土重來,扶搖天下有再多修士都不夠死的。
趙長青一手捏著下巴,一手輕搖已經修複過半的本命物天雪扇,扇麵之上是以理服人四字,他視線一直停留在鎮魔塔中那條通往魔羅天下通道,封印法陣的印文之上。看著眼前晦澀難懂的古老印文,他陷入了沉思。
以琴畫入九境的書生梁敬蹲在地上,一邊以自己那支碧綠小錐在地麵上有模有樣地學習印文,一邊運轉靈力,口中念念有詞,是儒家一門“解字”神通。
梁敬試圖以這門解字神通,剖析封印法陣之上的文字,想要通過了解這些古老的印文,來解開封印法陣鬆動的原因。如此才能徹底根絕魔羅天下日後來犯的隱患。
想要修複它,必然需要先了解它。
守陵人鍾餘心神微動,隨手收回位於桃花渡夜叉山魔窟內的那個陽神身外身,回歸本體。
他淡然道:“戰事已平,桃花渡有一艘渡船,不日便會回到倉庚州,需不需要我送你們一程?”
地上蹲著那位,心神沉浸在解字一事之上,無暇分心回答問題,對於鍾餘的言語,連耳旁風都算不上。梁敬此刻,是真“兩耳不聞”。
趙長青並攏食指中指,在半空中虛寫一個“歸”字,再向蹲在地上的梁敬輕輕一推,歸字瞬間進入梁敬身體,出現在他心湖之上。
梁敬此時的狀態,不僅僅是無法聽見身外聲,甚至連他人向自己傳達的心聲都不能接納。隻因儒家這門解字神通,需要煉氣士一邊臨摹文字,一邊以心神臆想被臨摹之人寫字之時的心境,故而需要全神貫注,不可心有雜念。否則所解之字,意境便會不夠準確。
如同道家推衍之術一般,儒家解字一事,同樣是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趙長青此舉,便如同以一個歸字作為敲門之“聲”,不同於身外聲和心聲。對於沉浸在解字神通當中的梁敬來說,這個歸字入體,便是在他與趙長青
之間架構出一條溝通的橋梁。
“梁兄,鍾劍仙說,夜叉山戰事已平,桃花渡有渡船接我們回倉庚州。封印法陣印文的事,可以回去慢慢思量。”一段文字,自行出現在梁敬心湖之上,將書生的心湖掀起波浪。
梁敬手中動作戛然而止,收起碧綠小錐,脫離解字神通,回過神來。
他起身詢問道:“鍾劍仙,鎮魔塔中可有關於封印法陣的文字記載?或者有沒有某件篆刻有法陣印文的物品,能夠讓晚輩借走的無關緊要之物?”
鍾餘換回了平日裏那件黑紅相間的蟒袍,九蟒四爪,雲紋以“山”、“雲”兩物點綴,獨缺一“日”。
這位守陵人攤開手掌,掌心出現一本指甲蓋厚度的古籍,保存完好,品相極新。
鍾餘想了想,說道:“這是師尊仙逝前留下的物件,說與鎮魔塔有關,上麵的文字我看不懂,也許會對你有幫助。”
梁敬從鍾餘手中接過那本品相完好的古籍,隨手翻開一頁,書上文字確實與封印法陣之上的印文極為相似,雖然還未使用解字神通剖析字體意境、寫字之人心境,但梁敬冥冥之中就是覺得此書與法陣印文有關,並且關係還不小。出自這位詩畫雙絕的直覺。
“那便多謝鍾劍仙了。”梁敬合上書頁,朝鎮魔塔守陵人作揖。
後者搖頭微笑,“我的分內之事,卻要你們來做,該是我替師尊多謝你們才是。”
梁敬還想說些什麽,那位守陵人卻已經以指作劍,於身前一個橫抹,輕聲道:“走吧。”
下一刻,他發現自己已經和趙長青一起出現在了一艘仙家渡船之上,一批倉庚州煉氣士以及大煊王朝僥幸活下來的精銳鐵騎,正在渡船之上休養。
“長青!”一位秀發隨意垂落在胸前肩後的絕色女子一步邁出,徑直從渡船另一頭瞬間跨越到這一頭,撞入身旁趙長青懷中。
她眼中灑落幾滴淚花,梨花帶雨的模樣,見者生憐。
哪怕在血肉橫飛的夜叉山魔窟,女子劍仙都從沒有流露出這種脆弱的神情,眼下見到心上人之後,心中那份柔軟才得了個容身之處。
而那個懷抱著一位女子劍仙的書生,慌亂之中收起了天雪扇,臉頰微紅,倒像是比女子還更羞澀了,他輕拍著那絕色女子的後背,溫柔喊道:“吟吟。”
梁敬笑著打趣道:“好個小別勝新婚。”
然而下一刻,梁敬就呆滯在原地,因為他發現唐吟竟然已經睡著了。
究竟是多少天沒合眼了
?
趙長青朝梁敬遞去一個歉意的眼神,梁敬心領神會道:“趕緊扶她回房養傷吧,她太累了。”
那對神仙眷侶去往渡船客房休息後,書生梁敬也在渡船夥計的帶領下住進一間較為僻靜的房間,讓渡船夥計給他拿些糕點吃食進來。
最後,梁敬一邊吃著仙家糕點,一邊以心念翻動古書,在使用解字神通之前,他要先將古書上的文字,悉數銘記在腦海之中。
伴隨著這艘名為“於歸”的仙家渡船,桃夭州桃花渡夜叉山魔窟中的最後一隻魔物也倒下身亡。
不夜山弟子們負責清理戰場。
在所有人都收尾結束,一步邁出夜叉山魔窟中的傳送法陣之後,那個連接夜叉山裏外的兩座傳送法陣,如同“命中注定”一般,在戰事宣告結束以後剛好破碎。
一切,都剛剛好。
————
鴻鵠州金淮城,金淮書鋪。
儒衫老者輕撫玉牌,不斷溫養一身正氣。
扶搖天下的儒家門生,皆有正氣加身。
是天地靈氣入體之後,被各自的“道”所顯化、轉化。
劍修體內的劍氣。
儒家煉氣士的正氣。
道家修士的長生氣。
佛家子弟的渡世氣。
來源無非兩種。
一種是煉氣士吸納天地靈氣入體,再以功法轉化靈氣為正氣、長生氣、渡世氣、劍氣。
另一種,則來源於“氣”的傳承與接納。
在分神境之上的煉氣士,擁有一種將體內的“氣”傳承給他人的神通,而這種舍己為人的傳承之術,年代久遠到已經無法追本溯源。
起初是三教哪一派創立的這種傳承之術,已經無從考究,但是佛儒道三教之中,的的確確都有一門將氣傳給他人的法子。
行此神通,並不會直接將一身修為境界強加於他人身上,具體有何裨益,鮮少有人知曉。
因為授氣之人會死,受氣之人又不會聲張。
那些“氣”,隻會以春雨潤物無聲息的方式,悄然幫助一位煉氣士修行,不會直接提升煉氣士的境界,卻能讓許多修行路上的坎坷、瓶頸,迎刃而解。
而這份饋贈最終所能到達的高度,便與授氣之人的境界息息相關。
然而接受這份饋贈的煉氣士最終的大道高度,還是要看自己的天賦,以及機緣造化。
十境大修士,授氣於一人,可保全他九境之下
順利破境。
九境修士授氣於人,可保全他八境之下無瓶頸。
以此類推。
但無論是境界多高的山巔修士為人授氣,都無法將一位注定隻能走帶六境的煉氣士帶到七境。
故而這種天地靈氣的傳承,更像是一種與天數的博弈。
像是在“賭”,賭那後生,可以在這條大道之上,比自己走得更遠。
老人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想著那座兼容儒、道兩教學問的道玄書院,又想著書裏的人和書外的人。
眼下,隻剩兩個心願未了了。
他身形一閃而逝,去見個許久未見的老朋友。
一個隱於世外的昏暗山洞中,一位年輕人模樣的煉氣士,正閉目養“神”。
此地亦是一座洞天,一座小洞天,靈氣稀薄,難以修行。
山洞裏什麽都沒有,唯有一幅光幕,亦可稱之為“會動的畫卷”,懸停在年輕修士身前。
這就是他的一切了。
起初,這幅會動的畫卷,來源於年輕修士心念顯化的文字,再從文字逐漸轉變為靜止的畫卷,最後,無數幅靜止的畫卷萬畫歸一,成為這幅可以不斷變化、發展的畫卷。
修行此道,也沒有什麽艱難之處,隻需要忍受孤寂,習慣獨處。
卻鮮少有煉氣士能夠堅持修行此道。
殊不知此道不易,道道皆不易。歸根結底,修道不易。
一位腰懸“夫唯不爭”玉牌的儒衫老者憑空出現在山洞裏,笑望向那幅光幕,或者說······畫卷。
“稀客,稀客。”
年輕修士睜開眼,打量起眼前老人來。
後者竟向其微微作揖。
儒衫老者開門見山道:“老朽想問個問題。”
年輕修士反問道:“替道玄書院問,還是替扶搖天下問?”
老人的回答出人意料,“沒有那麽高遠,老朽是替自己問。”
他有些意外,屈指朝身前虛點一下,那幅畫卷瞬間靜止。
“問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