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墨唐> 第二百六十九章 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第二百六十九章 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弟子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麽是愛情,蘇格拉底讓柏拉圖先到麥田裏,摘下一棵最大最金黃的麥穗,隻能摘一次,隻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著蘇格拉底說的話做。可他回來時,卻兩手空空。


  蘇格拉底問他為什麽摘不到,柏拉圖說:“因為隻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其間即使見到一棵又大又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麵是否有更好,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麵時,又發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麥田裏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就錯過了;於是,我便什麽也摘不到。


  蘇格拉底道:“這就是愛情。”


  …………


  最新一期的墨刊刊登蘇格拉底一個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一經發布立即在長安城引發轟動。


  在此之前,大唐之人都自認為華夏乃是天朝上國,其他地方都是蠻夷苦荒之地,當墨頓花費重寶購買此書的時候,大唐百姓大都是持有懷疑的態度。


  “的確大智慧者!”所有人讀完之後,頓時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優秀的文化,無論是放在任何的時代,任何地點都會持續不斷的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的確是無價之寶。”也許珠寶玉石有價,但是唯獨這些知識是無價的,哪怕僅僅刊登出來,一小部分也讓人覺得物超所值。


  如果此刻再讓人對蘇格拉底的書籍出價,估計就是價格再高十倍,也會有人毫不猶豫的買下。


  “朝聞道,夕可死矣!”


  國子監內,孔穎達戀戀不舍的放下手中的墨刊,墨刊刊登的隻是一小部分蘇格拉底的學問,就讓他忍不住沉迷其中,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讓他如鯁在喉。


  “諸位怎麽看?”孔穎達看向一眾國子監博士道。


  被墨家子稱之為堪比諸子百家的學問刊登出來,自然驚動了大唐最高學府的這一批人。


  馬嘉運仿佛如夢初醒,輕輕放下手中墨刊,點頭道:“此人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在下認為大秦胡商所言真實,極西之國,確實有如此大智慧之人。


  蘇格拉底用麥田中最大的麥穗來比喻愛情,簡直是深得其中三味。儒家雖然古板,也並不忌諱談愛情,詩經之中多是歌頌愛情的詩篇。


  在場的都是飽讀詩書之人,他們當然能夠看得出蘇格拉底是何等的智慧,甚至這樣的哲理,哪怕是放在孔聖身上也是絲毫不違和,然而竟然出現在一個異域之人身上,不禁讓他們升起一絲遺憾的感覺。


  沈鴻才也是感歎道:“如此看來,此書的確堪稱無價之寶,墨家子以寶換書,日後定然是一件佳話。”


  眾人一陣感歎,哪怕隻有一小部分,眾人依舊能夠感受到蘇格拉底的大智慧,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墨家子果然好心胸,如此重寶換來的書籍,竟然分文不取的公開。”律學博士吟了一遍墨頓曾經的半句詩,滿臉讚歎道。


  一眾博士也是連連感歎,在大唐,如果有人得到了一些前人的孤本殘卷,哪一個不是視若珍寶,將其放在最珍貴的地方,甚至敝帚自珍。


  而墨家子花費如此大的代價得來的大唐獨一無二的書籍,竟然毫不猶豫的公開,這種心胸又豈能不讓人敬佩。


  “不過此次墨刊隻是刊登一部分,實在是讓人意猶未盡。”馬嘉運歎道。


  沈鴻才道:“據墨家所言,墨家之所以刊登一部分,乃是因為胡商翻譯過慢,一旦翻譯出來,定然會源源不斷的刊登在墨刊之上。”


  眾人一陣感歎,而眼神卻不由自主的看向書學博士劉宜年,他們可是親耳聽到,劉宜年質疑墨家子,而此刻墨頓公開此書籍,所有人公認為真,將劉宜年徹底打臉。


  “不過是沽名釣譽之輩罷了!”劉宜年冷哼道。


  眾人心中不由得曬然一笑,劉宜年此舉已經失去了本心,亂了方寸,墨家子無論怎麽說此刻也是國子監的學子,豈能有夫子詆毀學子之理。


  孔穎達也是心中不悅,墨頓雖然代表墨家,和儒家理念不同,但是畢竟墨家子大公無私的將此書籍公布出來,儒家也能因此收益,豈能自己得到了好處,還到處詆毀與人,那豈不是失去了儒家的風度。


  當下孔穎達擺擺手說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無論如何,墨家子此舉有益於我等的學問,對大唐的功勞自然不言而喻。”


  劉宜年依舊不服,硬著頭說道:“我承認此人的學問不凡,乃是具有大智慧之人。但是要是說堪比諸子百家,恐怕太誇大其詞了。”


  “不!”孔穎達緩緩搖頭,道。“依我看,此人的智慧堪比孔聖。”


  “啊!”一眾國子監博士頓時大驚,吃驚的看著孔穎達,沒有想到孔穎達對此人評價如此之高。


  “祭酒大人何出此言?”劉宜年臉色漲紅道,在一眾讀書之人心中,孔子的地位那恐怕是堪稱無可超越,然而孔穎達既然承認此人智慧堪比孔聖。


  孔穎達沉聲道:“此人和孔聖生於同一個時代,同樣都是大智慧者,同樣都是教育弟子。甚至連教育人的方式都殊途同歸,此人在極西之國的國度,此人的地位堪比孔聖。”


  啊!一眾國子監博士這才察覺,根據墨刊之上刊登的蘇格拉底的生平,竟然和孔聖僅僅相錯不足百年,正是處於諸子百家同時代的人,

  同樣采用的都是問答法,蘇格拉底采用的是永無終止的追問,而孔子則歸納出的至高的道理,二人可謂是驚人的雷同。


  然而在教育弟子之上,孔聖一門七十二賢,而蘇格拉底則是一門三賢。


  眾人頓時歎然,那將是一個多麽波瀾壯闊的時代,既然在東西兩方同時出現兩個聖人一般的人物。


  與此同時,不少人同樣發現了蘇格拉底和孔子的諸多相似之處,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其堪比諸子百家的地位。


  而且日後隨著墨刊一步一步的將蘇格拉底的學說逐漸刊登,每期都能引起廣泛的關注,來自東西方的文化,第一次大唐發生了碰撞出絢麗多彩的火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