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絕對不能重蹈覆轍
“我和常磊已經商量好的,您可以放心。”薑毓仁又說,他賭定了常書記對常磊的利益更加重視。這也不是說常書記不在意聶瑾的幸福,可是,常磊的公司,才是常家的基石。
常書記再度抽抽眉毛,將合約放在桌子上,心裏的氣算是順了些。
“我打算年後在柳城試行人事製度改革,您上次在會上不是說要讓大家主動試行嘛,我回去後和常委們開會討論了下,我們柳城願意做這個試點,不知您的意思……”薑毓仁捕捉到常書記神情的變化,說。
薑毓仁所說的這個改革,是常書記一直想做的政績工程,包括對各級領導崗位的考核、重要職務的競聘上崗等等。常書記想以此給上級領導看,可是在省裏遭到了各方麵的反對,根本沒有地方主動做試點。薑毓仁此舉,也是為了讓常書記知道,他是非常支持常書記工作的。
常書記閉上眼,靜靜坐著。
對於薑毓仁的表示,常書記的心,還是動了一下。開采權暫且放一邊,常磊的生意做的不算小,他是不用想太多的。薑毓仁說的後一條,卻是說到了常書記的心裏麵。
常書記上任這一年多,全省的工作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於是便提出人事製度改革,打算將此作為自己的政績。可是,人事製度改革涉及麵太廣,雖不至於對整個製度傷筋動骨,卻還是會觸及既得利益者的觸角。如此一來,反對聲浪不絕於耳。盡管如此,他還是堅持要做,自己總歸是一省書記,要是連政令都下達不了,誰還吃他這盤菜?既然是改革,必定要有試點,國情如此。可全省十一個市委書記,沒有一個願意做試點的,弄的常書記頭疼不已。話說出去了,現在盡是看他笑話的人。本來已經幾乎忘記了此事的常書記,被薑毓仁這麽一提,心裏癢癢的。
“果真我是沒看錯你!年輕人,就要有這樣的魄力!”常書記一掃心頭的不快,哈哈笑道。
不管怎麽說,好歹薑毓仁給他做了他最喜歡的保證,難免讓常書記精神高漲。
多少的經濟利益,他不是很在意,到了這個級別,他更在意自己在政壇上的發展。
“毓仁經驗尚淺,還要請您多多指導!”薑毓仁恭敬地說。
“說什麽指導不指導的話?你隻管放手去做,有什麽困難,盡管來找我。”常書記恢複了過去那豪爽的語氣,對薑毓仁說道。
薑毓仁倒是鬆了口氣,根據他對常書記的了解,事情做到這一步,他應該是可以稍微安心了。至少在一段時間裏,常書記是不會再因為分手的那件事給他小鞋穿。至於以後嘛,暫且慢慢來。
從常家出來,薑毓仁將車子一直開到濱河北路的某處停下,掏出一支煙給自己點上,靜靜地望著前麵的大河。
因為車裏有煙,他便將車窗打開,不知不覺地冷了起來。
他喜歡這樣的寒冷,唯有此,才能讓他保持清醒。
這段時間,為了可以減少分手事件對自己的負麵影響,他真的是做了很多不好的事。的確,他不是個好人。可是,誰能給他一個機會做好人呢?父親的前車之鑒在那裏,他絕對不能重蹈覆轍。
從小在這樣的環境裏長大,他深知政治的殘酷無情。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古今一理。已經走到了這一步,怎麽可以因為感情的事功虧一簣?
和聶瑾分手,是他必須要做的事,他已經堅持不下去了。現在想想,這兩年的時間裏,他怎麽從來沒想過和聶瑾在一起是極痛苦的一件事?怎麽從沒有想過自己竟然會有堅持不了的一天?
既然分手了,善後工作必須做好。
父母那頭,姐姐已經通過路子風來問了。常書記這邊,不滿已經表現出來了。他薑毓仁唯有見招拆招,盡力彌補。
將東臨礦的開采權交給常磊那邊,給常家一些眼見的甜頭,老頭子心裏也舒服點。省委書記也是人,終究擺脫不了俗人俗事,有時候,他甚至覺得這樣的人更俗。
薑毓仁深知,常書記最想要的就是他的人事改革可以執行下去。這個禮物,絲毫不比其他遜色。一來,可以讓常書記知道,他薑毓仁在政治上依舊是支持常書記的;二來,他剛剛擔任柳城市委書記,影響力太小,位置還不夠穩,進行人事改革的試點,恰恰是一個以公之名培植自己的勢力、排除對手的好機會。當然,他也知道這件事難做,肯定要得罪一批人。可這世上,隻要想做點事情總會得罪人,他有什麽可怕的?於是,便跟常書記提了這條符合兩人利益的建議,達到了緩和關係的目的,同時也可以放手去處理柳城的事。
然而,在此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點,便是不能讓外人發現自己和顧小楠的關係。一旦讓顧小楠進入他人的視線,情況很容易擺脫他的控製,他不能那麽做。
即便是他,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冷靜和克製。如果真的可以做到,那他也不至於會和聶瑾提出分手,就幹脆將自己和政治綁在一起過一輩子算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每每到了心煩意亂、山窮水盡之時便更是如此,越發想要擺脫身上的枷鎖,想要自由的人生。而現在,他找到他的自由在何處,如此珍貴的美好,他怎能容許外人隨意破壞?
過年的時候,他根本不得休息。
薑家在柳城親戚眾多,自打爺爺過來,便陸續有親戚從老家移居至此,如今算起來已然有許多人了。其他親戚家不用過去,但爺爺家、叔叔姑姑家,便是都要去的。再加上他這一輩的各家,一個春節假期光是走親戚都走不完。初二從常書記家回來,下午便被大姑父喊去家裏了,喝茶打牌。
讓他意外的是,在大姑父家那麽巧的遇到了張涵雨。這才知道她爺爺奶奶是搬到柳城來養老,而她也跟隨父母從大年三十就到了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