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三章 驅狼董公仁狡兔李文優
月中旬,張楊,楊奉等人諫言天子辯歸洛陽,坐中鼎,布威四方。
時懷城外又來了一彪兵馬,約有三萬眾,為首者乃南匈奴單於於夫羅,左賢王去卑。
於夫羅自隨張安平定幽州之後,一直流離中原諸地,美稷王庭歸呼廚泉統轄。且此人好戰,從伐董至諸侯亂戰都可見其身影,當初於夫羅從西河郡帶出來的五萬匈奴騎也所剩無幾,現在隊列中不乏漢人效力。
去卑,羌渠單於之弟,身負漢室正統血脈,其大父為屍利單於,而屍利又為度遼將軍劉進伯之子,劉進伯即是光武帝之子劉輔的六世孫,一脈傳承可見詳情。
話歸城門,安國將軍張楊親自開門迎接於夫羅二人。
“單於親至,楊倍感榮幸。”張楊拱手見禮。
“安國將軍,本單於此次是來謁見漢家天子,共商興榮事宜。”於夫羅與張楊的情誼還算深厚,多見笑臉。
“單於莫怪,著實不巧,自大將軍與車騎將軍到訪之後陛下生了寒疾,臥床不起。”張楊所述全是實情,劉辯自那日後精神萎靡,加之夜間受了風寒,落了症狀。
“哼!我與單於奔行百裏,今日必見漢天子,請將軍引路。”去卑性烈,不願就此離去。
“也罷,二位且隨我來。”
張楊的懷城許久沒有這般熱鬧,劉辯的燙手程度超乎安國將軍的預計,雖得了官職,但無實利,遂張楊想將劉辯安置在洛陽,以觀中原諸侯後續動向。若關東諸侯積極響應朝廷,那張揚的身價便會高抬數倍。若關東諸侯消極冷淡,張楊也全當劉辯是個聲責呼籲的工具,百利而無一害,頂多就是損些糧食供養罷了。
繼,三人入太守府,劉辯得知,不得不拖病見匈奴單於。
“咳咳咳!哪位是單於?”劉辯麵色寡白道。
“於夫羅拜見漢天子,願大漢昌盛興隆。”於夫羅做著外邦最平常的禮節,說著最普通的祝福語,卻格外刺耳。
“單於請起,單於有何事見朕?”半月落差,冷暖自知,劉辯也漸漸明白這不是父皇留給他的天下了。
“本單於此次到訪,卻有一事請求漢天子。”於夫羅與去卑通了眼色,朗朗高聲。
“單於請講。”
“南匈奴本是漢家屬臣,昔年於美稷城設立王庭,今朝並州紛亂,各族互伐,南匈奴無自保之力,旦求漢天子允許本單於在司隸重塑王庭,南匈奴世代願為漢臣,絕不敢生二心。”於夫羅神態可憐,一副弱小無助的模樣。
劉辯聞言,目中怒火難抑,司隸是什麽地方?漢家王朝的腹心,於夫羅這是**裸的羞辱。
“單於何故玩笑?”劉辯靜默了一刻,才苦澀開口。
“本單於不善玩笑,請上天子恩準。”於夫羅進言逼迫。
“且慢!”
正值劉辯張口之際,門外來了一人,青衫綸巾,手持寶劍,正是定陶董公仁,董昭應張楊之邀,特來解天子之圍。
“汝是何人?”於夫羅轉頭瞪道。
“漢人,董昭。”董昭右手橫劍於身後,腰背筆直。
“你這劍能殺人嗎?”去卑見董昭瘦弱,出言譏諷。
“雖無力,亦無畏。承君令,專斬趁火打劫之徒。”董昭直視二人,目色堅定。
“哼!漢天子就是如此待客的嗎?莫非想要欺辱本單於?於夫羅雖膽薄,但懷城外的三萬兵甲無懼也。”於夫羅直言威脅,不加遮掩。
董昭向前踏行數步,立於高台下,抬劍阻擋於夫羅:“單於止步,莫說是三萬,即便來了三十萬,亦可撼我河山否?
想必單於已記不得衛青,霍去病,李廣之流,但也請單於知道董仲穎尚且能拒虜寇於塞外,吾輩亦往之。”
熊熊漢火燒了數百載,亂朝的莽夫都不怕外敵,更何況忠直之士。
“哈哈哈!本單於可不會被言語嚇退。”於夫羅向前再踏一步,董昭的劍柄已經抵在於夫羅胸膛處。
“單於也曾在中郎將營效力,景桓侯武藝雖平平無奇,但他依舊能謀安涼州,策定幽州,平亂並州。”董昭不敵於夫羅的蠻力,右腳暗自蹬住台簷,臉色憋得通紅。
於夫羅聽到張安的名字仍有忌憚,沉默不言,去卑見狀開口:“可惜你們的大將軍死了,現在白波草寇韓暹才是你們的大將軍!”
“那又有何妨?汝且去問一問韓大將軍,看他會不會讓你們在司隸造王庭。凡漢家有識之士豈容蠻族入住腹心。漢民萬萬人,單於莫要自取滅亡。”董公仁右臂關節作響,但不願彎曲一寸。
“今日即便漢天子不允,本單於亦要在司隸立足。”
“哈哈哈!單於若行此舉,命不久已。雍帝即便棄了涼州,也會全力攻滅單於,後將軍就算讓了豫州,亦會大軍壓進司隸,曹兗州縱使民生凋敗,仍舊會破釜沉舟,借道司隸。若諸君死,更有袁冀州,劉荊州等人前赴後繼。單於可抄掠漢人,卻不能誅我漢魂。古賢誠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望單於明鑒郅支之亡。”
董昭激昂陳詞,這股烈風從元朔元年開始便已橫吹漢室宮廷,高昂漢家旗幟。
於夫羅聽的心驚,思慮良久,終轉身離去,這些依田而活的人不像他們遊牧者,這些人的根係已經深埋土壤,遍布河流。
………………………………
話轉長安,河內快馬入京,麵見雍帝,劉協知後未召見荀彧,崔琰等人,隻暗召六曹尚書李儒入宮覲見。
時劉協驅退左右侍者,隻留李儒一人。
“踏踏踏!”
劉協緩步走下高台,將竹卷交於李儒之手,待李儒閱完,在他耳側輕聲問了一句:“是先生所為嗎?”
李儒不言,全做默認。
劉協很氣惱,但又無可奈何,張安向來念舊,此事也在情理之中。
“刷!”
劉協一把奪過竹卷,狠狠置於地板:“讓朕去拜謁他,他與何後謀逆篡位朝臣皆知,朕真不明白他哪來的臉麵!”
本是一家劉姓,但卻是兩位帝王,劉協豈願讓出大好前程給予劉辯。
“陛下這是尚書台來的信文嗎?”李儒暗言提醒劉協,朝中重臣已皆知劉辯存活。
“你這人說話如此藏匿有意思嗎?今日又無外人,朕想聽你說實話。”劉協席地而坐,又將竹卷整理完好。
“陛下真想聽?”李儒跪坐於劉協身前。
“哪怕一次也好。”劉協幽幽說道。
李儒搖頭一笑:“陛下可知當日仲定先生為何能保住在下這個弑君之人?”
“因為仲定先生知道他沒有死。”劉協順理成章的回答。
“非也,是因為今日之張安與昔日之董卓可爭雌雄,甚至權勢會越來越大,這也是王允讓步的原因,難道不是嗎?”李儒說了一件長安君臣人人皆知,卻不敢言的事情。
“李文優,你大膽,竟敢挑撥朕與先生!”劉協怒目指責道。
“陛下莫急,儒隻是闡述了一個事實罷了,仲定先生的為人你我君臣共知,但就算他殫精竭慮,為社稷累死,後家史書仍有人會評說:中山張安挾帝以令群臣,一家獨大,僭越君王之權。臣說的可有錯?”李儒心平氣和,麵上毫無波瀾,似乎在說今天晚飯要吃什麽?
劉協無言,不做辯駁。
“朝堂同理,昔年董卓倒行逆施,獨霸朝綱,他的話誰人敢反駁?朝臣心中大多數會認為董卓因個人喜惡更換帝王,而篡位真偽反而就不重要了,這便是弘農王明目張膽的原因之一。
其二,大漢幅員遼闊,民眾廣布,涉江湖之遠,消息自然不便。且廟堂議論何曾入百姓耳?百姓隻知弘農王先於陛下臨帝位。”李儒抽絲剝繭,逐步解答劉協的疑惑。
“那朕難道要視若罔聞?”劉協現在的確管不了劉辯。
“弘農王可寫書信,陛下亦可寫,陛下可讓其來長安覲見,且言明備了府宅,保弘農王一世無憂,平安富貴,也可彰顯陛下之仁厚。”李儒最擅長這氣人拉扯之事,若讓他代筆定會寫的更為精彩,保證劉辯三日食不下飯。
“可他還活著,朝臣難免動搖,隻恐人心不附。”劉協還是憂心搖頭,漢誌這東西一分為二就不妙了。
“那陛下就大力拔用景桓黨人,至少陳道人不會離陛下而去,弘農王能容下死去的張安,可容不下活著的陳道。”死去的張安是一塊金字招牌,可納天下賢士,但活著的陳道弘農王看見就堵心。
“文優先生良言也。”劉協經過李儒這一通分析,頓時身心輕鬆。
“是陛下睿智,儒可什麽話都沒說。”李儒自今日始便可卸下弑君的包袱,他也心情愉悅。
“哈哈哈!文優先生日後還是要多多直言。”劉協心中掐算著張安歸朝時日,隻有張安在側,帝王才不會躊躇。
“一定一定。”
李儒起身一拜,心歎:君王還是年輕,等到日後親政,他就不會如此信賴張安了,也許厭惡也不一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