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解開身世之謎(五)
龍馨兒和李杏林先後換了好幾個地方,最後來到了雞公山道濟寺。方丈普智大師好心收留了他們,給吃給住還不要錢。
孩子出生的前幾天,龍馨兒每天都會做一個夢,夢裏麵有一隻紅鸞入懷。紅鸞就是火鳳凰了,傳說中的一種神鳥。龍馨兒感覺很奇怪,就讓普智大師給解夢。
“這幾天我仰觀天象,紫微鬥轉,紅鸞星動,看來是應到此子身上了。”普智大師說道。
李杏林和龍馨兒都聽得雲裏霧裏,可是向普智大師細問,老家夥隻是笑笑,不說。
懷胎十月,龍馨兒生了一個兒子。
無巧不成書嘛!當時龍馨兒正在無量殿跪拜濟公呢,突然胎動。兒子就是在無量殿出生的。
兒子出生的時候可不得了,整個無量殿紅光四射,更有一隻火鳳凰在殿堂內內撲扇著翅膀繞圈子。這些奇觀俗人是看不到的,隻有活佛普智大師看在眼裏。
龍馨兒生的兒子生下來就很有靈性,紅光滿麵,紅鸞附身,奇人一個。既然是紅鸞附身,說明此子將來肯定會桃花運倍兒旺。
更讓普智大師驚奇的是龍馨兒的兒子頭頂一串佛光,這乃是佛門中人的征兆啊,一不留神將來又是一個活佛。濟公就是頭頂一串佛光,普智大師自己也是。
既是佛門中人,怎麽又會紅鸞附體呢?這可是兩個極端啊!我們知道佛門是戒色的,你丫,紅鸞附身之後指不定糟蹋多少民間女子呢。
普智大師當即就愣了,縱使自己修為再高,也看不透眼前這個剛出生的毛頭小子。
“普智大師,你給我兒子起個名字吧!”李杏林抱著剛出生的兒子激動的說道。
“緣來緣去,佛緣也好,情緣也好,總離不開一個緣字。就叫修緣吧!”
“和濟癲大師重名,這不大好吧!”
“何謂好,何謂不好?同為修緣又有何不好?”
李杏林一愣,暈了,“額,好吧!修緣就修緣。”
佛緣和情緣都應在李二蛋身上了。
也就是龍馨兒生下兒子沒多久,龍浩天知道女兒和李杏林的下落。
普智大師又是掐指一算,對李杏林和龍馨兒說道:“劫難在即,你們還是快點離開這裏吧!”
李杏林和龍馨兒很聽普智大師的話,於是當天晚上就離開了。
接下來發生的事普智大師就不知道了。就讓筆者來講講吧!
李杏林和龍馨兒兩人身無盤纏,到外地肯定不行,兩人隻好又回到江東市,畢竟那裏有好多自己的親戚朋友呢。
第二天龍浩天就帶著一鋪子人來到道濟寺,差點沒把道濟寺給拆了。
龍馨兒和李杏林來到江東市,暫時落腳在一個朋友家裏。悲劇的是兩人還沒住幾天龍浩天就找上們來。
李杏林被打個半死。龍馨兒畢竟是龍浩天的女兒,而且還是獨生女兒,龍浩天隻是訓斥了龍馨兒幾句。
龍浩天抱著親外孫,心裏沒有半點興奮,而是越看越氣。龍浩天很想把外孫給殺了,但最終沒有下得了手,經過小區垃圾桶的時候直接給扔了進去,自生自滅吧。
正好那天二蛋的奶奶到小區裏麵撿破爛,結果就把二蛋給撿到家了。
李杏林回到家就生了一場大病,一年之後死掉了。龍馨兒心已死,執意出家為尼。女兒的這個請求龍浩天無論如何也不能答應,可是龍馨兒虔心向佛,無論如何也不願意嫁人。
龍浩天也是一地雞毛啊,女兒根本就不搭理他。後來龍浩天也有發動大批人馬尋找外孫的下落,可是怎麽也找不到。
當時普智大師為什麽看不透小修緣呢?因為他的法力還不夠,還看不透釋迦牟尼和觀音菩薩做出的安排。現在普智大師看得透了,也看得明了,確信李二蛋是濟公也就是降龍羅漢轉世,了卻塵緣。
我們都知道,濟公乃是降龍羅漢轉世。降龍羅漢因為殺氣太重,塵緣未了,雖為佛祖坐下弟子,可就是修不成正果。在觀音菩薩的建議下降龍羅漢到人間走了一遭,轉世做了濟公。
濟公原名李修緣,多好的一個小夥子,青年才俊,就是因為降龍羅漢轉世應到他身上,最終鬧得李修緣家破人亡,連婚都沒結成。
釋迦牟尼和觀音菩薩也感覺對不住李修緣,後來就收了李修緣的相好為座下弟子,胭脂仙子,也是為了減輕內心的一絲愧疚吧!
濟公坐化之後重回西天極樂世界佛祖身旁,變成了降龍羅漢。
這一遭之後降龍羅漢的塵緣非但沒有了卻,相反還加重了。丫,這個塵緣還是佛門最要不得的情緣。
修不成正果,降龍羅漢痛不欲生。修不成正果的何止降龍羅漢一個,還有胭脂仙子呢。
降龍羅漢和胭脂仙子同為釋迦牟尼的座下弟子,低頭不見抬頭見,封藏N久的情絲少不了生根發芽。
釋迦牟尼乃是如來佛祖,法力無邊,是無所不知的,和基督教的耶和華一樣,都是頂呱呱的人物。
降龍羅漢和胭脂仙子以為能瞞過釋迦牟尼呢,其實釋迦牟尼早就知道了。隻是釋迦牟尼感覺對不住兩人,所以沒有點破罷了。
釋迦牟尼和觀音菩薩商談一個時辰,最終做出決定,讓降龍羅漢再到凡間走一遭吧!最後一次機會了結塵緣。如果降龍羅漢還是修不成正果的話,羅漢的位子就讓給別人,別占著茅坑不拉屎。
“佛祖大大,降龍羅漢前世未了的是情緣,何不這一世讓紅鸞附於其身,也算彌補前世我們對他的虧欠。”
“紅塵了了,塵緣了了,情緣了了,六根清淨,乃是佛門人。就按你說的辦吧!”
“我看江東雞公山道濟寺有一男嬰要出生,就讓降龍羅漢轉世到其身上吧!”
“可以。”
於是乎就發生了龍馨兒產前夢到紅鸞入懷。修緣出生後,普智大師看到小修緣腦袋上頂著一串佛光,身上附著紅鸞。隻是當時法相不夠,沒看透罷了。
當時普智大師斷定,此子將來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