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
村裏的年輕人差不多都去外麵了。村裏幹農活的人也少了,雖說沒有富足,但也能靠外出打工的維持生活。
“觀念都變了,現在的年輕人。”看守上官怡的幾位大叔開始聊起了家常,或許是覺得她是大學生才會如此的感慨吧。農村人都希望他們的子女能夠學習好,走出大山走出農村。當然了,大部分的人都是中途輟學的。外出打工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而且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為什麽要外出打工?還不是為了將來,或許以後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農村了吧。想想看,這難道不是一種循環嗎?年輕人外出,老人留在農村,而且人口還不斷的往城鎮移。就算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成效也不一定都是好的。清一色的特點,可是與“旅遊”背道而馳的。你去問農村人想去城裏住嗎?大多數是想去的。再過幾十年,我們這一代人老去,我想,說不想去的人肯定少之又少了。城鄉差距,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簡單。人們的觀念,物質的需求,待遇的差異等等問題需要解決。
“我兒子說,再過幾年要接我去城裏。可我不想去。”
“去享清福都還不想啊?”
“唉。我就覺得村裏挺好的。”
“我們是這樣想的,可孩子們是真的想走出去啊。”
農村裏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走出去,這種觀念是很普遍的。雖然有反饋家鄉的說法,但大多數人卻是留在縣城裏工作,真正回到村裏鄉上的人少之又少。有誰想回來頂著太陽幹農活,比起這些我們更想去辦公室裏坐著。這就是大部分人的觀念。除了春節寒假期間,城鄉人口的差距是可以想象的。想象一下,多數人外出打工,而農村裏的第三產業能發展到什麽地步呢?來觀賞的人又都是什麽人呢?不可能將所有的農村都發展成為旅遊勝地。與其他發達國家大牧場莊園式相比,中國的小家庭式還有很多待發展的地方。有時我們總是會吐槽這不好那不好的,但真正站在那個角度看的時候,才知道其中的困難。改革和革命的艱辛,都得一步步來實踐,什麽事都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最好的成果。
聽到大叔們的談話,上官怡才發現,單單這麽一個“城鄉”問題都思考不出答案,何況是扶正這個世界呢?說起來,她也活了有千年之久,見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忽然,外邊好像發生了什麽,傳出很多騷動。
“把門關好,起大風了。”唰唰唰的拍打著祠堂的門和窗。門被推開了,大叔們連忙把門給重新關上,有一股怪風吹了進來。
上官怡感覺到,祥瑞氣息在加快流逝,金光慢慢的變淡。她感覺不對,連忙走到那些靈位後邊。看見一隻手正伸向靈位背後的壁畫。
“你是誰?要幹什麽。”上官怡拉住那隻手。那隻手沒有因此而停下來,繼續伸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