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袁紹
虎嘯營最大的損傷,可能正是呂布奪路而逃時造成的。而他的潰逃,正是西涼騎兵身上那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西涼騎兵全線潰敗,隨著呂布向東突圍。
李信並沒有指揮大軍追擊,而是收攏將士,圍住殘餘的西涼兵。呂布雖然帶著大隊騎兵逃了出去,此刻魏續和宋憲率領的步軍也已完成了合圍。有小部分西涼騎兵還是被圍下,最終見到逃出無望,數百名西涼騎兵最後都下馬乞降,至此,這場戰鬥才到此結束。
這一仗是虎嘯營成軍以來的第一場硬戰,同時也將虎嘯鐵騎對戰普通騎兵的優勢充分的展現了出來。在這輕騎橫行的時代,李信著重打造的裝甲重騎能對其展現出絕對的碾壓,加上橫刀刀快,屠戮對方如斬芻狗!
這一戰李信損失不大,僅有上千人的傷亡,不過卻以一萬之兵,正麵擊潰了呂布的三萬之師,也不得不讓李信都感歎,裝備碾壓所帶來的優勢。
不過此時言勝還為之過早,自己的腹地之中還有成廉那支南下的戍邊軍。李信本想攜著蕭關的大勝餘威,趁機解決掉這個隱患的時候,北方卻又傳來捷報,成廉退軍了,和張遼對峙了數日,竟自行灰溜溜的返軍北上。
李信知道是因為自己蕭關前的大勝,才迫使成廉退軍的,不過他並沒有打算就此罷手,隻是在出軍前夕,張懿又站了出來。
他建議李信先穩固目前已有的地盤,而此時,丁原還是並州名義的刺史,雖然遇難洛陽,但是他的後事,作為繼承者的李信卻不得不管。丁原在並州的統治已有些年,李信為丁原出喪,也是為了給丁原的那些追隨者展示自己的立場。
張懿的建議,李信覺得合理,於是北上的軍隊調轉路線前往晉陽,同時令許褚統領五千虎嘯軍和一萬步卒北上與張遼匯合,屯軍雁門邊境,威懾成廉。另一方麵讓高順坐鎮蕭關,還有由魏續和宋憲為副,堤防董卓的再次報複。而李信則帶著張懿、沮授和典韋,領著虎賁軍直發晉陽。
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是李信第二次來到晉陽,不過相同的是,兩次都是由晉陽城的守備官郝萌迎請他入城。
丁原遇害的消息幾天之前就已傳進了城內,這兩年因為丁原的鐵腕統治,晉陽城倒也是因為丁原的離世哀嚎一片。李信一行人徑直就到了丁原的府上,曾幾何時,那個門客眾多,門庭若市的景象一去不返,丁原的靈前痛拗哀傷的卻隻有滿屋的婦人,以及丁原那還尚在繈褓中的幼子。
在丁家人麵前,李信也是表現的極度悲傷,一邊痛斥董卓呂布的無恥行徑,另一邊在丁原的靈前,還要參拜丁原的幼子為主,提議整軍與董卓決戰,為死去的丁原複仇!
眾將也都是明白人,知道李信是在做戲,也都沒說什麽,倒是丁原的婦人,見到李信的作態卻信以為真,頓時喜形於色的懷抱幼子就要接受李信的朝拜,直到沮授那一句,大敵當前,為主應要臨機決斷之能,才堵塞了那婦人的幻想。
最後在眾將的“勸說”下,李信才“勉為其難”接受了給丁原報仇的大任。
就在丁原的靈前,李信接受了眾將的叩拜,丁家遺孀也是見到大勢所趨,隻得抱著幼子向李信表忠,祈求庇護。
眼見大局已定,李信也不再做作,他欣然的坐上了主位,就在丁原的靈前,如丁原以往一樣的發號施令。他召見晉陽的百官,為討伐董卓的事情進行了商議。
曆史上討董聯盟的發起人是袁紹,李信其實也並不想去搶奪他的這份功勞。但是並州在這種環境下易主,自然撂下擔子想要分家的人比比皆是,如今要找個理由將這些分散的勢力都凝聚起來,似乎沒有比討伐董卓更好的借口了。
在另一方麵,洛陽這邊,因為呂布的新敗,不僅損失了數萬官軍,還折了大將李傕,董卓當場氣急,揚言要親自領軍,與李信一決雌雄。眾將勸說無效,就連董卓的首席謀士李儒也不讚成此刻對並州用兵。
他陳列了此次呂布戰敗的危害,並直言呂布的新敗,會引起朝中的那些不滿董卓專橫的朝臣的反噬。此刻精銳盡出攻打並州,那些人必然會抓住機會將己方的勢力清除出洛陽,本來辛苦營造的大好局麵也將會毀於一旦!
此刻盛怒的董卓卻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他還是下令出兵。眾將無奈,隻得聽令行事,隻是沒過多久,洛陽城就發生的幾起變故,先是董卓準備在行軍前,決議實行廢立。並妄言,天下之主,應該選擇賢明的人。劉協似乎還可以,我想立他為帝。如果還不行,那劉氏的後裔也就沒有留下來的必要了!
董卓的傲慢,引來一眾朝臣的不滿,大家都知道,他這是想要通過決議廢立,以建立個人的權威。但就是這樣,朝堂之上竟沒有一人敢反對。
就在董卓誌得意滿的將要宣布為新皇的登基挑選的日子的時候,百官之中,一個愣頭青終於忍不住跳了出來。
他大聲怒斥董卓,說皇帝的廢立,乃是天家的事,你董卓本是一個番邦外臣,難道是自以為權利大得過天家嗎!
董卓當下暴怒,就要令左右拿下這名叫囂者,隻是這時群臣卻突然變了性似的都跪地為那名後生求饒,這時一旁的李儒才提醒董卓,來人是汝南袁紹,家族中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
董卓聽到了來人是汝南袁家的子嗣,當下也有些心虛,本來一個李信已讓他頭疼,現在得罪袁家,那等於是與天下為敵!董卓此刻還沒有那個底氣,隻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麵這麽被一個後生懟,他的麵子也過不下去,正故作態勢想說幾句場麵話,結果袁紹根本就不耳他。袁紹直接橫握佩刀,向著董卓拱了拱手,就揚長而去。
廢立之事在朝堂上也算是跟朝臣鬧了個不歡而散,隻是此刻董卓已開始記恨起了袁家。不過他還是決定先去收拾李信,再回過頭來收拾袁家,然而時局多變,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使董卓徹底斷了收拾李信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