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虎牢關前的首戰
李儒的鄭重,令董卓的心裏有些慌亂。即使在麵對群雄的時候,李儒也隻是羽扇輕搖,就能使強敵飛灰湮滅。但是如今麵對著李信這支孤軍,他的態度卻完全不一樣,董卓也感覺到了那陣緊迫,不得不對李信重新重視了起來。
董卓愣了愣神,才問道:“文優,那我們現在該怎麽辦?”
“集中所有兵力,與之一戰。”
董卓微微怔了怔,雖然覺得李信的確不能輕視,但李儒的做法未免太謹慎了。
“有這個必要嗎?”
“有!”李儒肯定而且堅決的答道,“而且汜水關的徐榮和李肅也要悄悄撤回來,配合虎牢關的守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一勞永逸的解決李信這個隱患!”
董卓微微詫異,這可是個大手筆,隻是這樣做的話,那汜水關就丟了。他有些猶豫,而且汜水關外還有群雄的主力,如果到時袁紹再與李信合兵一處,那自己就真的萬劫不複了。
董卓沒有立刻回複李儒,但李儒顯然已看出了他的心思。
“主公不需要過多的擔憂,即使汜水關現在丟了,對於我們來說,也無關緊要了,目前隻要先擊敗了李信,汜水關外的那支叛軍就不足為懼。”
“這是為何?”
李儒輕笑。
“主公難道真的以為,聯軍就是鐵板一塊嗎?”
董卓不置可否,卻也沒發表意見。隻聽李儒接著說道:“所謂聯盟本身就是諸侯們各懷鬼胎才臨時湊合在一起的,說的好聽是討伐我們,但是他們當中誰人又不是想趁機撈取聲望資本的呢?就拿之前的孫堅來說,正是因為他一路的攻城拔寨,才使得叛軍高歌猛進這麽快就推進到了汜水關下,可是孫堅的結局又如何呢?”
李儒笑道,董卓也似乎明白了過來,他當然知道孫堅最後的結局。赫赫戰功的江東之虎,臨門一腳時卻被己方設計,兵敗不說還差點丟了性命。想到孫堅的遭遇,董卓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如今的李信,他笑了。
“文優的意思,李信會是第二個孫堅?”
“差不多…臨時拚湊起來的叛軍諸侯,是不會眼看李信一人獨占功勞的。如我猜測的不錯,他們必然會在最關鍵的時候,對李信下黑手,就像孫堅的結局一樣…”
李儒的一頓分析,頓時使董卓喜笑顏開,隻是他還是覺得汜水關就這樣白白送給了聯軍有些可惜,他最後還是試探性的詢問李儒有沒有計策保住關隘,李儒卻笑了。
“我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將汜水關留給叛軍。”
“何解?”
“我們隻需要抽調回徐榮將軍的那支援軍即刻,再嚴令餘下的官軍堅守不出,隻需要拖到我們解決了李信之後,以袁紹為主的叛軍就會不攻自破!”
董卓大喜,急忙下令傳令官按照李儒的要求向汜水關那邊發了飛鴿。而虎牢關內,李儒以呂布這人馬上無雙,舉薦他為騎兵都尉,統帥了董卓剩餘的西涼鐵騎。而麾下眾將也一一作了安排,董卓目前僅存三萬餘人的騎兵,差不多八萬名的步卒,在虎牢關外列陣以待。
李儒的計劃是以虎牢關的守軍為餌,誘使李信速戰,而汜水關撤下來的五萬步卒精銳,將會以奇兵,突襲李信的中軍,力爭一舉擊潰。
此刻李信卻全然不知前麵的危機在等著他,由於之前的大捷,諸侯們都有些亢奮,西涼騎兵在虎嘯營麵前的不堪一擊,在諸侯們的眼裏也不過如此。行軍的隊形已不如出發前的那般整齊,甚至一個個的還想主動去找西涼軍決戰,就像西涼軍如今對於他們,已經是人頭和軍功的代名詞。隻是這些人此刻還意識不到,這條路一路走下去差點就成了他們的黃泉路。
如果說汜水關是洛陽城的門戶,那虎牢關就是這座帝都皇城最後一位執甲衛兵。兩座大山之間,如刀削般的峭壁,虎牢關雄踞於此,一夫當關。再往裏麵就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突破此關,洛陽城就無險可守,因此董卓才會聚集最後的力量堅守此地。
李信本以為董卓會據險堅守,怎麽說雙方也將是一場傷亡慘重的消耗戰。但是令他想不到的,到了關前他才發現,董卓十萬大軍已嚴陣以待。望著對麵的陣勢,李信不免狐疑。
“公與,你說董卓這是安的什麽心思?”
沮授也看不出個所以然,隻得如實答道。
“在下猜測董卓因為經曆了前兩次的失敗,已不敢再對我軍輕視。所以在關前擺出陣勢,要與我軍決戰,不過董卓身邊也不乏智謀之輩,主公還是要小心行事。”
“是這樣的嗎?”李信笑道,他並不認為在野戰中,目前能有哪一支軍隊可以和虎嘯營一較高下的,隻是董卓這架勢分明是想與己方決戰,這裏麵絕對是隱藏著某種陰謀,但李信不懼,畢竟在實力麵前,任何花裏胡哨的動作都是徒勞的。
李信並沒有急著進攻,而是下令隊伍就此駐紮。按照沮授的建議,決定先派武將前去對方陣前挑戰,順帶試出對方的真實意圖。
此時李信手下的典韋和許褚,劉關張三兄弟,孫堅父子與諸侯外將,有名或沒名的二十餘將,都一臉渴望的望著李信,大家都盼望能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立下首功。
李信是知道董卓麾下諸將的厲害,他不敢輕易的派人去試水,最後目光停留在了關張和典韋許褚的身上,讓他們四人中的一人去接戰第一場是再合適不過了,即使是麵對呂布,也能全身而退。
但是李信的好意卻不能被諸侯們理解,他們疑心李信是想獨占功勞,均都有些憤憤不平。
最後是王匡站了出來。
“將軍這樣做不合適吧?前次的功勞都讓將軍的親信大將占了,大家目前都是乘坐在一條船上,將軍就算是吃肉,也要留些湯汁給我們吧。”
王匡的話,引來了李信的一眾親信不滿,但此時另五家諸侯顯然是站在王匡這一邊。原因還是因為李信的聲望太低了,如果此時在這裏指揮的是袁紹,相信他們自然不敢多話站出來。
王匡的挑釁,最後演變成了聯軍內部兩幫人馬的對峙,一時間雙方劍拔弩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