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五百二十六章 肚量

五百二十六章 肚量

  到了八月,蓮葉正盛,大片的碧葉連在得起,風一次,挽起一道道碧波綠浪,十分美麗。鄭朗與崔嫻在南方看得多,不以為意,倒是樊月兒高興地在藕塘邊轉來轉去。 

  鄭家莊鄭老三的女兒乘著小扁舟在摘蓮蓬。 

  她家種的也多。 

  不過是北方人,不會水,害怕掉進水中,又不會馭舟,越小心姿態越笨拙,遠沒有南方那些採蓮少女的可愛。這倒不要緊,主要是她在小扁舟的笨拙動作,讓鄭朗站塘邊觀看著,冷汗涔涔,說道:「小四娘,小心哪。」 

  小姑娘卷著褲角,冷哼道:「你是大宰相,管我們這些小民做什麼。」 

  小姑娘犯了那門子邪性,難道挑的郎君不中意?鄭朗捏了捏鼻子,又不能說,我是宰相,你休得無禮。扭頭對四兒說:「四兒,你替她摘。」 

  畢竟是北方,蓮蓬長得不多,當然,對於老百姓家也是一小筆收入,采一采,帶到草市上,能換一些錢回去貼補家用。幾個妻妾在南方,只有四兒學了游泳,是怕熱的,跑到湖邊學了一些狗刨的游泳姿勢,但在這個小池塘里絕對不會有危險。 

  小四娘又說道:「小民女不敢當。」 

  這就有針對味道了,鄭朗無輒,說:「小四娘,小心哪。」 

  低聲對四兒說:「你去村子轉。轉,問問好,發生了什麼事?」 

  四兒去鄭家莊。 

  鄭朗害怕小姑娘出事,特地留下一個會水性的侍衛站在邊上看著,原來塘不是很深,正好災民涌過來,大修了許多水利,去年皆發揮用場。到春天時,崔嫻閑著無聊,看到丈夫好心,從家裡掏出兩千貫錢帛,雇了村民,與原來的水利連通,包括這幾個池塘,全部挖深,又引來活水,不但能種蓮藕,也不愁灌溉之水。 

  反正不會水性的掉下去,准得沒命。 

  繼續往前走,這幾年大寒大旱的,水稻產量降低,種高梁麥子的人多了起來。但高梁肯定不及水稻高產的,鄭朗看著,心裡有些焦急。 

  可是沒有辦法,有玉米肯定好,有土豆更高,這時代,粗粗的高梁米都當作主食,況且土豆、紅薯之類的雜糧。但是船舶技術跟不上去。 

  刻意過問,每年都在過冉。 

  在宋朝沿海地區出事率很少,主要浪小。越往南去,或者往海外去,出事率越高,平安監船隻出事,多在呂宋島往南去發生的。想了大半天,才想到一個問題,自己做了指導,說了一些颱風規律,洋流,畫了圖。但忽視一個關健因素,海的深度,在沿海地區,多是大陸架沿伸地帶,所以相對而言,風浪要小一點,顛簸不大。而往外去,海洋深度越深,浪頭會更大,對船體質量要求也更嚴。這還是沿著島嶼跑的,若離開諸島嶼,往東太平洋去,茫茫無際,連一個小島也沒有,風浪會有多大?不知道那些歐洲人,如何駕馭那些落後船隻進行環球航行。但鄭朗得知這一因素后,越發的小心。 

  若是派出陳支船隊,幾千人,全部弄沒了,又沒有看到意義何在,自己能被唾沫淹死的。只能等再過一段時間,好在泉州已經出現余記、章記與劉記三家拳頭產品。在三家船塢帶動下,船隻技術進步很快。其實只要能達到南宋時代船舶技術,便可以組織一到兩支船隊,進入美洲大陸,進行一次探險。佔領沒有這個想法,離得太遠,但帶幾個雜糧種子回來,難度不高。 

  想要北方好,得要玉米。 

  來到自家的高梁地前,圍著幾個老農民,在興緻勃勃的觀看。 

  長勢太好了,整比其他人家的高梁高了一半,一個個大穗子垂下來,沉甸甸的,一些農民看呆了,只能說宰相家的東西就不是凡物,況且是宰相親自指導種植的。 

  一個老漢說道:「小相公,老漢看得眼熱。」 

  「二翁翁(二伯),我這是試驗,象我家這樣種,每人種不了多少地,不值。不過若產量高,我將神籽留下來,分給你們。」 

  「真的?」老漢驚喜地說。 

  「我還能與二翁翁虛言?」 

  「小相公,這一畝地得能收多少?」 

  「不知道,二三石總歸有的。不過種子到了你們手中,按照你們那種薄種廣收的種植方法,恐怕還是不會高產。我打算將這幾畝地留下來,試驗育種,想要真正高產,最少得有十年的進化時間。」 

  進化不懂,但老漢關注的是另一件事,問:「小相公,聽從南方回來的人說,太平州有高產田,一畝地單季產量能有七八石。」 

  「最多的是裕春圩,去年畝產八石三斗,陛下親自下詔嘉獎。」 

  「八石三斗啊?」老漢嘴角流下口水。 

  這個數字震動了整個朝堂。南方圩田高產,都知道的,平均在四石多,但這是指兩季與三季總產量,而且南方圩田不需要輪耕,所以均產才高。最高產的在鄭朗未下太平州之前,早就達到七石多,這是指三季總和。 

  長江里那個小洲經過十年時間培育,終於開花結果,至少太平洲畝產增加了半石以上,陸續出現一些高產田,單季產量在五石以上的彼彼皆是。當然,七石以上的田有,終是鳳毛麟角,很少很少。 

  也不高,七百來斤,八百來斤,放在後世,整個兒稻瘟掉了,也不止這個收成。但在這時代,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現在影響力還是小,想要催化整個江東提高產量,最少得要十幾年後,才能實現。也休想指望單季產量達到七石,能讓所有圩田有四石以上,那滿朝君臣會笑得合不攏嘴了。 

  這是南方的,北方還是不行,畝產單季與雙季合在一起,也不過兩石略多一點,單季畝產八石多,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神話。鄭朗說道:「二翁翁,南方氣候濕熱,適合水稻種植,所以產量高。其實再往南去,若是嶺南精耕細作,一年可以三季,隨便著就會有七八石收成。」 

  風一次,高梁穗沙沙地響。 

  幾個老農悠然嚮往,當然,他們不可能因為鄭朗一句話,會舉家遷往嶺南。 

  鄭朗卻在想一件事,整個華東地方,多適合種植旱糧,水稻雖好,想要高產是不可能的,他想到一件事物,棉花。全國經濟懸差太大了,因為自己催動,東南更富,北方卻更窮。江南成了宋朝的倉庫,這樣下去終不是好事。想了一會兒心思。說道:「二翁翁,看著我做的,你們學習。」 

  「那是,我們在看呢。」 

  年齡懸差大,但此時的農民眼中鄭朗就是神仙,那敢反駁鄭朗的不是。 

  「我也在想辦法,」鄭朗說完回家。 

  四兒便將鄭老三家發生的事說出與自家有衝突。這幾個池塘朕在一起,碎碎的,鄭朗也不在意,種了蓮藕下去,是起帶頭作用的。也不指望這些蓮藕賺錢,他家的收入一是自己龐大的薪水,二是自家的作坊。農業產業無所謂,幾個娘娘要行善積德,往往年成不好,不收任何租子,甚至倒貼耕地的牲畜。 

  其他百姓學習,但對這些新事物不懂,隨便往下種,結果蓮藕長起來,連成片,很難區別那。家是那一家的,陳個個傻了眼。首先是蓮蓬,往往摘過了界。 

  家中產業大,許伯宋伯肖伯全部年老了,許伯與宋伯的兒子一直在布店裡幫忙,又學了一些算術,認了一些字,慢慢替鄭家在打點店鋪。然而莊子里的事也要管,肖伯便將在城裡扛大包的兒子喊回來,替鄭家操勞。剛回來沒多久,看到別人都在摘自家的蓮蓬,他心裡急,心想村裡人怎麼不知好歹呢。也不是不知好歹,都知道鄭家無所謂,小便宜總要佔一占的。 

  肖老二才回來,不懂,粗暴的用手一劃,這是俺家的地盤,你們都不準摘,結果一圈,圈得大,鄭老三家蓮塘圈得最多,但這不是耕地,有理說不出來,而且鄭朗是宰相,誰敢去辨理?他家的閨女看到鄭朗,能快活么? 

  肖老二心裡也不快活,鄭家這些年周濟村裡的族民多少地,多少財富,你們這些人太過份了。雙方僵持,這是下面的小事情,鄭朗與崔嫻,以及幾個娘娘陳起不知道。問村子里的村民,相反,全部說鄭老三不好,最少如同肖老二所說,是人,總是要知足的,飲水不能忘記了挖渠人。 

  鄭朗將肖老二喊來,也沒有責怪,鄭家已經準備將他培養為未來家中的管家,不將財產往裡扒,還往外送?只淡淡說了一句:「你去村子通知一聲,我們晚上在曬穀場坐下來商議一件事。」 

  「喏。」肖老二應命而去。 

  高梁、豆子與稻都沒有收割上來,曬穀場空蕩蕩的,但到了晚上變得熱鬧。 

  一村子的人全部聚集。 

  鄭朗性子宅,即便在鄭家莊,也很少出來。 

  沒有人敢說他孤僻,人家在讀書學習,做了宰相后,書不釋卷,不然怎麼連中三元,做了年青的宰相? 

  象這樣大規模的將村民召集,還是第個次。 

  一會兒鄭朗過來,。一施禮,除了作坊戶,都是一個宗族的人。有的比鄭朗還長了三四個輩份,不能因為自己是宰相,就疏忽了宗族關係。 

  態度很謙和,可鄭家莊的百姓習以為常,並沒有太多的注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