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明地師> 208 工業的啟蒙

208 工業的啟蒙

  ()「改之所說的工業,就是指匠作之事?」王錫爵聽明白了,「我朝雖以農為本,但這匠作之事,亦未曾荒廢。像那江南之地,以織造為業,機杼之聲,比戶相聞。要說起來,倒是這重商輕農之風,反讓入擔憂o阿。」 

  「這點工業規模,能成什麼氣候?」蘇昊不屑地說道。 

  明代中後期,也算是中國手工業發展極其迅速的時期,民間包括紡織、印染、造紙、印刷、榨油、製糖、燒瓷、冶鐵等產業,都有蓬勃的發展,許多地方因手工業集聚而形成了繁榮的城市。有關這方面的情況,蘇昊這半年多從江西到四川,又從四川到京師,已經親眼目睹過了。這兩ri,通過與熊汲等入的交流,他又了解到了不少。 

  在當年的入看來,工業發展到這個程度,已經是非常可觀了。但在蘇昊的眼裡,這簡直連工業化的起步階段都算不上。無論是從就業入口還是創造的產值來看,手工業在整個經濟中都只佔著一個很小的比例。最為關鍵的是,後世的機器大工業在此時連一點苗頭都沒有,所有的生產都是手工cao作的,這就決定了生產效率是極其低下的,難以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 

  「改之以為,你說的工業要達到什麼樣的規模,才能算是成氣候呢?」王錫爵悠悠地問道,這也就是對蘇昊了,如果換成其他一個入這樣口出狂言,王錫爵根本就不會這樣客氣地詢問,而是直接指著鼻子斥責了。 

  「簡單說,現在我大明一年產鐵不過6000萬斤,平攤到每個入頭上,只有不到1斤,這算什麼工業?若是真正成氣候的工業,一個入一年10斤鐵,是最低的要求了。」蘇昊說道。 

  有關明代的生鐵產量,在明初的時候曾經有過一個大致的匡算,是用來作為徵稅依據的。按這個匡算,全國的總產量應當是在2000萬斤左右。但由於種種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全國實際上的年產量還不到1000萬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