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北進運動
與明朝議和成功,解除了南方的後顧之憂,北平軍就可以集中力量對付韃靼了,北平軍八萬多軍力中,抽出近五萬精銳,組成北伐軍,由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周天笀指揮,由居庸關北上,開始了北征之旅。
而在大寧駐守的第二集團軍第二軍也要協同作戰,並且負責糧草接應。其實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對北方的游牧部落用兵,一般都比較吃虧。不只是因為客場作戰,不佔地利,還因為道長路遠,糧草難以補充。
另外,游牧民族沒有所謂的根據地,也不用守城,打不過就跑路,儘可能把戰線拉長,北伐軍一方面要防備敵人的游擊戰術,一方面還要分兵保護糧道,以面糧草被劫,總之十分吃虧。
正是因為游牧民族十分難打,萬磊才點名讓周天笀挂帥出征,因為周天笀老成持久,比較穩。而且參謀總部不但給訂出了一個可行的戰略計劃——擠壓蠶食,即穩紮穩打,一點一點地搶佔蒙古高原的東南部,漸漸地將韃靼部逼向西北蠻荒之地。
軍隊穩紮穩打的同時,萬磊還準備搞北進運動,即是鼓勵百姓北上從事牧業,並把所佔領下來的牧場大片大片地劃出來,給新入駐的牧民養馬牧羊。
其實,中原王朝一直無法有效地控制蒙古高原,就算是最強盛的漢唐時期也無法將那一帶真正地收服。因為那是一片天然的牧場,本來就是游牧民族的樂園,農耕文明難以在這一片土地上紮根。
哪怕是把上面的游牧民族趕緊殺絕,很快還會有另一批人取而代之;就算是強行遷移中原百姓北上,最終不是被游牧民族滅掉,就是會「胡化」形成另一個新的游牧民族,繼續與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原王朝相對抗。
而中原百姓以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為主,小日子過得相對滋潤,游牧民族地處草原,物產稀少,生活相對困苦,自然無比嚮往中原的花花江山,一旦中原王朝國力不濟,他們就會乘虛而入,自春秋到明初,近兩千年來無不如此。
這兩大文明在對抗中過了近兩千年,矛盾已經激化到了難以調解的地步,自秦朝開始,中原王朝開始修長城,試圖攔住游牧民族南下的鐵蹄,不過這些城牆只能攔得一時,攔不了一世。該來的時候,他們還會再來,成為中原王朝揮之不去的噩夢。
漢唐的和親政策,兩宋的歲幣外交,無一不是無奈之舉,甚至還出現五胡亂華和蒙元稱治等慘痛歷史。同時,游牧民族也付出過很大的代價,比如說匈奴突厥契丹等民族,都被趕出蒙古高原這一片牧場,西遷到荒漠地帶去。
現在佔領蒙古高原的是韃靼部蒙古人,北平軍要解決的,不只是這些蒙古人,還有兩千年遺留下來的老大難問題,即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衝突問題。而說到底,兩大文明矛盾的根源就是經濟結構差異。
由於地理氣候的差異,中原適於農耕,草原適於放牧。中原百姓種植的農作物易於存儲,可以囤積起大量糧食,對天災有很強的抵抗力,還可進行社會分工,發展工商業,進而建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
而游牧就不一樣了,草原的承載力有限,能放養的牛羊是有限度的,所以游牧民族要逐水草而遷移,如果遇到災年,水草不豐,牛羊就會餓死,人就得挨餓。這個時候,游牧部落要麼自相殘殺,要麼把手伸向南邊。
另外,由於游牧民族以放牧為主,經濟結構單一,手工業落後,很多日用品,如茶葉瓷器炊具等都無法自足,對農耕文明有很強的依賴性。中原王朝佔有邊貿主導地位,自然以此為手段,對游牧民族進行羈縻。雙方本就脆弱的雙邊關係,往往會因為貿易摩擦而破裂,進而引發戰爭。
其實,要解決這一問題,也不是沒有辦法,辦法就是將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整合起來,實現經濟政治一體化,只是這個辦法在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行不通。因為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性,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封閉性。
而北平行省已經開始步上工業化的道路,工業化的特點就是開放性與擴張性,工業生產需要豐富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而蒙古高原就是一個羊毛產地,只要圈起來養羊,就能產出大量毛紡業所需的羊毛。
當然,此次北進運動非一朝一夕可功成的,其間不但要駐紮軍隊保護牧場和百姓,防止韃靼人反撲,還要在牧場上修柵欄築城鎮建鐵路,以此加強對草原的控制。同時,為了防止牧民胡化並鬧分裂,公民教育和愛國教育也要跟上。
其實,游牧民族之所以桀驁難馴,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是部落制的,一個部落族長擁有絕對權威,族人只認族長不認國家,唐朝時期就收攏過很多游牧部落,可是不久之後就叛亂無常,這主要是因為這些人沒有國家歸屬感。
為了避免出現唐朝那種混亂局面,萬磊一般不會收攏蒙古族,就算是他們主動來降,萬磊也會把他們打散了與北進的牧民雜居,並「硬性」規定所有牧民都要接受學堂教育,而適齡兒童全部要接受中小學教育,以培養公民意識和國家歸屬感。
三月二十日,北伐軍就傳回捷報,第一集團軍三萬精騎在沙井一帶與韃靼首領鬼力赤所部的五萬騎兵相遇,周天笀藉助火炮的輔助,在戰場上佔據主動,雙方激戰一日,韃靼部力戰不支,全線潰退。北伐軍乘勝追擊,斬首兩千,俘虜近千,更繳獲了大量牛馬。
北伐軍首戰告捷,一戰就控制了南部草原,而周天笀沒有冒進,而是分兵屯駐,開始用穩紮穩打的蠶食戰略。
與此同時,萬磊一面派人去劃分草場,一面向社會公開出售這些草場。為了鼓勵百姓北上牧羊,幾十公頃的牧場,賣價只是象徵性的一銀元。那些家貧買不起羊的,政府還無償提供十隻種羊,甚至還許諾養羊給補貼,每一百斤羊毛給一銀元的補貼。
如此多的優惠政策,一些剛剛加入北平行省,相對窮困的百姓都心動了,他們雖然知道北上牧羊有危險,不過在巨額利益的驅動下,他們還是願意冒這一把險,一些官兵也搶著認購牧場,畢竟土地是恆產,囤積牧場也算是一種投資,為此萬磊歸定,每人只能認買一份,以免一些人大量囤積牧場卻拋荒閑置。
與逐水草遷徙的游牧民族不同,這一批新來的牧民其實是定居的牧場主,牧場是固定的,彼此之間沒有界限之家。而牧場劃出來了,還會圍上鐵絲網作為邊界,以防狼防賊,不過這些都牧場主自己的事了,萬磊只會平價提供鐵絲。
另外,那些需區是不會出讓的,萬磊還指望著以後在需區上建立大型需業基地呢,而平遼鐵路開通之後,就開始重點建設平蒙鐵路,連接各需區基地,並以此加強對蒙古高原的控制。
正當萬磊忙於攻略蒙古之際,明朝廷卻陷入了一片爭論之中,而爭論的主題是要不要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六部尚書為首的文官集團都覺得應以和平發展為主,主張與北平軍停戰,並暗中偷師其長技,用以增強自身的實力。
而以秦王谷王為首的勛貴集團則主張聯合韃靼部,進攻北平軍,拚死把北平城搶下來,那就什麼都有了,也用不著師夷制夷了。當然,秦王谷王等人之所以有此提議,也是有私心的,因為北平行省地處北方,如果攻佔了,最得利的不是朝廷,反而是秦王。
而秦王對北平行省的覬覦已經不是一兩天的,他早就幻想著鳩佔北平行省,借用北平強勁的「國」力與軍力,再一舉南下「竣難」,搶奪那高高在上的皇位。
這樣吵吵吵了十幾天,都沒有一個定論,不過到了三月二十二日,朝廷終於不吵了,因為韃靼部被北平軍大敗的消息已經傳來,聯合韃靼部共討北平軍的計劃成泡影,師夷制夷派開始佔上風,建文帝也最終下定決心,先和平發展。
這不,三月二十八日,和議之後的第一支使團正式入駐北平城,而這支使團還以禮部侍郎董倫為大使,並負責主持「偷師」事宜。
其實,董倫上次來談和議的時候,就開始偷師了,並把北平城所用的中小學教材都舀回去讓人研讀,不過這越讀就越是一頭霧水,所以不得不花錢找人教,請了幾個「家教」之後,才發現這些教材教的只是基礎知識,憑這些皮毛根本就弄不出火車來。
而董倫也打聽到,教授高級技術,培養高級技工的是北平工科學院,就連所謂的蒯總工程師都在其中任教。不過,這些學院不是誰都能進的,而且這個學院的學員和教授都十分團結,董倫派人去利誘,卻沒人願意投靠。
偷師技術和偷挖人才的手段都告失敗,董倫很是無奈卻又束手無策。暗的不行,那隻能來明的,這天一早,他就穿戴整齊,前來拜訪萬磊,洽談技術轉讓的事宜,因為他知道,白舀的好事是沒有的了,只能寄希望於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