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第483章 捨得(十八)
南京城東五里之外的定風坡驛站,有一支全副武裝的軍隊出現,將整個驛站圍得個水泄不通,而驛站中還臨時擺上了一些桌椅子,雖然布置簡單,卻要在這裡舉行一次影響南洲前程命運的和談會議。
這一次會議由徐欽牽頭主持,除了義軍一方之外,他也派出專使前去通知南明朝廷。朱允炆雖然百般不願,但是也派出親弟弟。衡王朱允堅為主使,並以重臣黃子澄為全權大臣。
其實,朱允炆也知道這一次和談要想達成,他必定要交出大量皇權,而這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指令黃子澄借和談之機,去與徐欽交涉,希望取得徐欽的支持,花再大的代價也再所不惜。
早上八點,義軍方面的和談使到達,方中哲並沒有親自前來,而是派出最親信的部將柴車為主使。而柴車與方中哲一樣,都曾是留學生,後來因受家族牽連而被流放到大漠中,方中哲起事時,他就是最早的追隨者。
按說,柴車對南明朝廷心懷怨恨,因為他的父親不久前被枉殺。與很多部將一樣,懷著對朝廷的刻骨深仇,柴車本來並不贊成和談,經過方中哲一翻苦勸,他才轉過彎來,為了減少平民傷亡而決定暫時放下心中的仇恨。
八點半,徐欽打馬前來,雙方來使都座到了談判桌前。而雙方交兵多時,會場上的氣氛肯定不會熱烈,要不是徐欽在場,他們肯定會吵起來,說不定還會大打出手。
「各位光臨此地,是為了談和,客套的話就不必多說了,和談現在開始吧,雙方可以各抒己見,盡量爭取和平解決內戰。」徐欽用平靜的語氣開頭。
其實,徐欽是主張雙方各退一步,義軍一方保留皇室法統,而皇室一方把政權交出來,行君主立憲制,皇帝統而不治,由民選的相國行使軍政大權。
當然,徐欽如此主張,除了與朱家有親不忍坐視朱家滅亡之外,也還是出於公義。南明朝廷雖然施政多有不當,不過還是有很多遺老遺少的,就拿方家來說,方孝孺雖然被打壓,不過心底里還是有忠君思想的,如果以方中哲為首的義軍直接滅掉朱明皇室,想必以後伯侄也會反目。
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方中哲也不想太過絕情,作為他的代言人,柴車一個深呼吸平抑自己心中的怨氣之後,才道:「為了百姓安寧,我方有談和之誠意,只要朝廷還政於民,我方保證不會為難皇室,並給以相應的優待。」
「還政於民?這不是要逼宮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如何可保證日後不食言。」黃子澄馬上反對,他來的目的一是想拖時間,二是想遊說徐欽幫南明朝廷一把,不過徐欽一直沒給他私聊的機會。
「黃大人以為誰都像朝廷一樣言而無信?」柴車白了黃子澄一眼,又道:「皇帝交出政權,儘快推行君主立憲制,皇帝作為一國元首將明確記入憲法,只要不插手政權,皇室可永享尊榮。」
「這等口頭諾言如何可信?」黃子澄沉著臉道。
「口頭諾言當然不可信,不過白紙黑字的和約是可信的。我們作為調停人,也是公證人,如果以後有誰公然違反和約規定,我們是會出面干涉的。」徐欽淡然道,不過態度卻是十分明顯地倒向了義軍一方。
「就算和約可信,爾方之要求太過嚴苛,我方斷難接受。」黃子澄見徐欽明顯傾向於義軍一方,一皺眉,就道:「我方對和談也是有誠意的,只要貴方願意退兵,我們可以划土而治。」
划土而治,這也是一個緩兵之計,黃子澄的算盤打得精,不過柴車可不傻,淡然一笑,道:「南洲雖地廣人稀,不過宜居之地並不多,黃大人的意思是不是想把我們騙回到荒漠中去啊?」
黃子澄不由得老臉一紅,又強辯道:「爾方先行退兵,如何劃地可細議。」
「劃地而治,這無異於分裂,實非大家願意看到的。」徐欽搖頭反對道。
「對,劃地而治不可行,且不論如何劃地才公平,劃地之後百姓各居一處,豈不是要承受妻離子散之苦。」柴車也反對道。
「劃地之後,可任由百姓自願選擇去留,這樣總可以了吧。」黃子澄還是堅持己見,其實朝廷的選擇還真不多,要麼劃地求平安,要麼皇帝下台,不過從現在的情形上看,徐欽那邊明顯不支持劃地保平安這個方案,這使得他底氣很不足。
「南洲居民同祖同根,要團結不要分裂,劃地而治一法絕不可取。為了國家前程命運,貴方若是堅持不肯交出政權,那我們只好繼續動用暴力手段了。」柴車振聲道。
「統一是民心所向,分裂不得人心。」徐欽再次倒向義軍一方,對黃子澄問道:「貴方是否還有別的更好的方案?」
「這個…」黃子澄臉色頓時一沉,他自知現在的和談局勢很不妙,看向同樣面色不好看的朱允堅。
朱允堅作為皇帝的親弟弟,自然是心向皇室利益的,他閉目沉思了好一會,才道:「皇兄有言,交出政權可以,不過皇室可保留禁軍,南京城歸皇室管轄,南京城以東以南,一直到海邊皆為皇室保留地。」
「這與國中之國何異,斷然不可。」柴車斷然反對。
「作為駐貴地的特使,我無意於干涉貴國內政,只是希望貴國早日步入立憲治國的正軌,雙方才好加強經濟方面上的聯繫,才能互利雙贏。而作為一個主權完整的國家,軍隊應當全部歸國家領導,不應該有私軍,因為私軍容易變成軍閥,甚至會割據分裂,這對大家都不利。」
徐欽之所以急於要南洲立憲,不但是為了實現和平統一南洲這一長遠目標,同時也是為大華民國對南洲進行投資和開發做好法律層面的準備。因為南洲資源豐富,是理想的投資地,大華民國那些大商團早就想插足了,只是擔心專制皇權下投資沒有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