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小霸王> 第1822章 遠慮和近憂

第1822章 遠慮和近憂

  “非常之功,當待非常之人。”


  孫策含笑看著田疇,有些得意,卻不敢大意。話說到這一步,田疇隻是承認這個設想大膽,並沒有認為可行,更沒有主動請纓,這是他的謹慎之處,也是他的可貴之處。人非聖賢,孰能無求,田疇不求富,不求貴,但他畢竟是讀書人,建功立業,留名青史的願望肯定是有的,在這樣的千秋功業麵前,他還沒有失去理智,一口應承,足以說明他的心性堅定,與眾不同。這樣的人隻要認定了一個目標,一定會堅韌不拔,有始有終,就算遇到困難,他也不會輕言放棄。


  有他輔佐,太史慈如虎添翼,幽州就可以放心了。太史慈極力促成田疇來見,想必也是這樣的考慮。在田疇這樣的名士麵前,估計太史慈多少有些不自信,這才請他出馬。


  “君侯錯受,疇感激不盡,隻不過千秋功業難以速成,亦非一人之力可任。”田疇緩緩地搖著頭,雙手攏在袖中,神情糾結。“我還是覺得將烏桓人納為編戶有些倉促,恐怕難以成事。”


  “你說得沒錯,這件事……的確不容易。”


  田疇眨眨眼睛,打量著孫策。他不知道孫策是真的同意他的觀點,還是禮貌性的附和。在他看來,後者的可能性最大,畢竟孫策一直在說化胡為華的事,幽州的諸多胡人中,烏桓人與漢人的關係最密切,化胡自然應該從烏桓人開始著手。


  “數百年以來,烏桓人由塞外遷到塞內,每年的賞賜越來越多,部落大人的胃口也越來越大,不僅支持叛臣造反,更以王位自稱,他們眼裏哪裏還有中原的王朝?這時候讓他們的部落成為編戶,奪去他們治理部落民眾的權力,他們自然不願意。”


  孫策搓著手指,眉心微蹙,不緊不慢地說道。他的確有些撓頭。太史慈打得漂亮,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連續四場大捷,直接搞定了東部鮮卑,速度之快超出他的預期,比公孫度投降還要讓他意外。但這也造成一個後果,時間太短,烏桓人又沒有參戰,未必有感覺,更談不上損失。俗話說得好,無知者無畏,萬一他們真的起兵反抗,免不了又是一場惡戰。


  他把握不準,也就難以決定。不過既然太史慈提出了這個建議,他就選擇相信太史慈的判斷。萬一錯了,就當是交學費。


  “那君侯有解決之道嗎?”


  “方案有幾個,但沒有一個有十足的把握。”孫策坦然以告。“所以我還是做兩手準備,萬一烏桓人不服,起兵反叛,太史子義又力不能支,我就率大軍親赴幽州,再戰一場。”


  田疇看著麵色從容的孫策,不由自主的打了個寒顫。孫策說得雲淡風輕,可是這“再戰一場”四字後麵卻不知道是多少人的生死。


  孫策搖搖手,主動中止了話題。“這樣吧,你遠來辛苦,想來也疲憊了,不如先休息一下,我先看看子義的匯報,考慮一下,明天再議,如何?”


  田疇答應了。這件事的確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全部解決的,先冷靜一下未嚐不可。孫策讓朱然帶田疇去休息,隨即又派人去請郭嘉。他打開木盒,取出太史慈的戰記,從頭閱讀。


  時間不長,郭嘉披著貂裘,搖著羽扇進來了。見孫策在讀公文,他也沒吭聲,在一旁坐下。朱然從爐子上取下銅壺,倒了一杯水。郭嘉將羽扇扔在案上,抱著杯子焐手,一邊呷著茶,一邊打量孫策的神情。


  孫策很快就讀完了,將戰記遞給郭嘉。郭嘉接過,放在案上,卻沒急著看,笑眯眯地說道:“太史子義打贏了?”


  “贏了。”孫策回味著太史慈的四場戰鬥,輕拍案幾。“絲絲入扣,妙不可言。”他頓了頓,又道:“與周公瑾風格迥異,自有另一番精采。”


  “他們本來就不是一類人。”郭嘉將公文攤開在案上,一邊看一邊說道:“周公瑾是精通音律的翩翩佳公子,不僅要勝,還要勝得漂亮。太史子義是神箭手,開弓沒有回頭箭,不發則已,發則必中。雖不在意形態,卻美在其中。”


  孫策笑了兩聲,沒有接郭嘉的話頭。郭嘉最近在看《般若經》,還喜歡和人討論這些話題,連說話都有些玄乎,帶著機鋒,頗有後世玄學的苗頭。不過細想想,郭嘉的分析倒也沒錯,周瑜和太史慈的確不是一類人,他們各有各的優勢。如今太史慈威鎮北疆,接下來就看周瑜能不能再立新功,迎頭趕上了。


  郭嘉看文章很快,兩口茶的時間就將二十多頁紙的戰記看完了。他抱著茶杯,皺了皺眉。“太快了。”


  “什麽太快了?”


  “太史子義勝得太快了。勢如破竹,連戰連捷,於戰事本身而言固然是好事,可是於整體局勢而言卻不夠好。”郭嘉又呷了一口茶,幽幽地說道:“別的不說,若劉備邀他去助陣,他是去還是不去?”


  孫策心中一動,斜睨著郭嘉,點了點頭。這的確是個麻煩。眼下的情況對他是最有利的,劉備和袁譚在涿郡對峙,誰也拿不下誰。太史慈大敗東部鮮卑,為劉備解決了後顧之憂,劉備可以繼續堅持,可若是劉備邀太史慈去助陣,雙方的平衡又會被打破,涿郡很可能會落入劉備之手。即使劉備不邀太史慈助陣,袁譚收到消息後也可能會撤退。


  太史慈在權謀上還欠些火候,要給他配兩個謀士才行。田疇雖然有才,在這方麵卻幫不了太史慈。


  “奉孝,從軍謀處挑兩個人去幽州吧。”


  郭嘉點頭答應。


  孫策將他與田疇討論的內容轉述給郭嘉。郭嘉靜靜地聽完,笑了兩聲。“常說人說幽州有俠氣,果然不虛。隻可惜他讀書讀得不好,有點食古不化了,腦筋未免不夠靈活。”


  “比如說?”


  “如果說鮮卑人一時難以製服,還算有些道理,烏桓人嘛,沒那麽難,尤其是遼西、右北平和遼東屬國的烏桓人。”郭嘉放下茶杯,拿起羽扇搖了搖。“主公,烏桓人附漢多年,早已不是純粹的胡人,隻不過朝中儒生當道,不知因時而變。他們隻知道高談闊論,有幾個見過真正的胡人?”


  孫策擺擺手,示意郭嘉不要急著攻擊儒生。“你是說三郡烏桓可能接受我們的要求?”


  “讓他們直接接受自然不可能,這可是放棄對部落的直接控製權,從此做一個食邑而不治民的列侯,不過與生死相比,我相信他們知道該怎麽選。就算有幾個人逃到草原上去也無妨,正好做個對比,等那些人在草原上爬冰臥雪,被追得惶惶如喪家之犬,不得安生時,所有的怨氣自然平息。”


  孫策撚著手指笑道:“這也行,正好找點事讓子義做。”


  “還有一件事,主公,你別忘了那幾個和親的袁家女子,處理得好,這幾個女子能起的作用也許比子義的精騎還要大。”郭嘉嘿嘿笑道:“她們出身袁氏,最知大勢難違。袁譚自身難保,三郡烏桓被迫向子義俯首,她們除了主公還能指望誰?袁紹送她們去和親,她們肯定不願意,隻是情勢所迫,不得不去。現在主公要化胡為華,她們又能重為華夏衣冠,豈有拒絕之理?”


  孫策覺得可行。他之所以傾向於同意太史慈的決定,除了相信太史慈的能力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據他所知,魏晉之後不久,烏桓人就消失在曆史長河中,沒有作為duli的勢力出現,應該是和其他民族融合了。他一直沒找到原因,現在想想,說不定就是郭嘉所說,烏桓人依附漢人太久,已經有部分漢化,隻是中原激戰正酣,沒人注意到這一點。


  “讓孟公威去一趟吧。”郭嘉說道:“他既通權謀,又善言辭,可以留在子義身邊做謀士,必要的時候還能當說客。”


  孫策笑笑。“行啊,不過他去之前,我要查查他給你送了多少禮,居然讓你這麽露骨地推薦他。”


  郭嘉哈哈大笑。“主公,我這可是秉公直言啊,不信你在軍謀處挑一挑,還有誰比他更合適。”


  孫策清楚郭嘉那點小心思,不過孟建也的確適合這個職務,按功勞、資曆而言也早該外放了,也就不用駁郭嘉麵子,隻要點他一下,讓他不要做得太過份就行。


  公孫度已降,公孫康已經在趕來的路上,沒幾天就到,太史慈又迅速擊敗了鮮卑人,坐穩戰區督已經不成問題,幽州東部的事大體已定,他也該考慮返回中原了。眼下最關鍵的是兩件事:一是盡可能說服田疇。作為幽州不多的名士,有他輔佐太史慈,聯絡幽州世家,對將來穩定幽州有益。二是將太史慈繳獲的大量戰馬運回去,這是今年的最大收獲,有了那些戰馬,他就可以組建更多的騎兵,彌補一直以來的短板。


  孫策讓郭嘉先安排軍謀處做些準備,到時候請田疇一起參加,讓他見識一下群策群力的巨大優勢,接受對烏桓人進行漢化的安排,然後調配船隻,利用風力弱的時候趕往遼西,接收戰馬。數以萬計的戰馬需要樓船來回走好幾趟,選擇一個最佳路線能節省不少時間。


  郭嘉欣然從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