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末乞丐皇帝> 第404章 嘆為觀止的高效率

第404章 嘆為觀止的高效率

  明末乞丐皇帝正文卷第404章嘆為觀止的高效率秦宇北上河南去視察了,可整個湖北卻是一片嘩然,這次政務院的效率是出奇的高,只是短短兩日,吏員互調的政令,就下達到了每一個州縣。

  面對如此荒唐的要求,各縣的吏員自然是群情激奮,幾乎沒有一人願意遷往他縣,而各地的士紳大戶同樣炸了鍋。

  憤怒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他們沒想到大秦國竟然來這麼一招,釜底抽薪。

  那些吏員衙役一旦真的調走,那他們以往花在這些人身上的錢財,就全部打了水漂,祖祖輩輩經營下來的關係網,也一朝全毀。

  可哪怕眾人再不滿,再憤怒,再吵鬧,各地的知州知縣依然無動於衷,強行下達了調令,並規定十日內未能到任的,一律開除,永不錄用。

  時間雖然緊迫,但這次基本上都是三個相鄰的州縣,相互打亂互調,即便要搬家,也完全來得及。

  若是以前,恐怕還有些吏員和衙役捕快,會抱著即便不幹了,也絕不會背井離鄉搬家。

  可如今大秦國對吏員的待遇實在太好,好的讓所有人都不敢相信,關鍵是大秦國正在蒸蒸日上,所以沒人願意真正的辭職不幹。

  見事不可為,一些最底層的衙役捕快最先就行動了起來,將房屋田產,傢具全部賣給了商行,然後揣著寶鈔和任命書,帶著家人以及金銀細軟,就匆匆的前往臨縣去上任。

  這次的對調非常的徹底,只要有官身的,哪怕是最普通的衙役捕快,都要輪換,整個衙門根本就剩不了幾個老人。

  見商行開的價錢還算公道,知州又鐵了心,老吏員們也只得紛紛妥協,處理了家產,帶著家眷去上任。

  畢竟去的早,就有更多的時間摸清楚當地的情況,和知縣的脾氣,以及挑一棟好一點的住處。

  隨著各縣的吏員遷走,新的吏員到任,所在地的商行和特使也是忙得腳不沾地,而各地的地主士紳則只能幹著急。

  一個個鼻子都氣歪了。

  可要他們嘴上反抗反抗還可以,但真要採取什麼實質性的反抗,卻又沒那個膽子。

  畢竟都家大業大,誰都不願做出頭鳥,不願做那隻雞,不願意家破人亡。

  從政令下達到各縣互調完畢,也只花了短短半月時間,這種效率在以前歷朝歷代,那是絕對無法辦到的,牽扯之廣,也是無法想象。

  然而,成果也是斐然的,當一個衙門裡的人來自三個不同的縣,加上又人生地不熟,不但沒有了以前那種抱作一團的默契,反而人人都變得謹慎小心起來。

  這種情況,只要知州知縣不是傻子,就絕對不可能再被下面的人忽悠,起碼這一屆主官是無法被忽悠的。

  而能擔任知州知縣的大多都是寒門子弟,並非那種不通實物的書獃子,只是簡單的磨合了三天,各地的知州知縣就將一條條任務安排了下去。

  吏員們不但不敢再敷衍,反而想要表現一番,清查商鋪,丈量田地,忙得是熱火朝天。

  有各鎮的夫人監督,加上和當地的士紳大戶又不熟,沒有利益上的瓜葛,幾乎沒有人敢收受錢財,徇私舞弊。

  因為知縣大人已經明確告訴過他們,事後那位特使會一一複查,到時查到紕漏,就不是簡單的開除了,而是抄家下獄。

  以前各縣的吏員衙役捕快之所以故意拖延,不是不願意執行,而是不敢。

  因為他們和當地的瓜葛已經太深,早已深陷其中,一旦執行勢必要徇私舞弊,而那特使又直言,事後會一一複查,叫他們如何敢執行?

  現在卻是沒有了這種思想包袱,也沒有了顧慮,幾乎所有的吏員都重重地鬆了口氣,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

  對於大秦國給了他們這些吏員和當官的一樣的地位,還有晉陞的機會,要說心中不感激,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尤其是一些世代都為吏員的人,背地裡更是暗自垂淚。

  以前的吏員衙役地位低下,除了混吃等死,就是拚命的撈錢,因為幹得再好,也沒有出頭之日。

  甚至連巴結主官,都懶得巴結,巴結的再好也是一條狗,人家離任的時候,也不會多看你一眼。

  如今卻是所有人都充滿了幹勁,尤其是當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捕快被調往襄陽后,所有人都是白天忙著公務,晚上抱著書本惡啃,想要掌握更多的知識。

  而大秦國政務院編撰的那本依法治國,以商富國,以工強國書籍,更是所有人首選的目標,連一些酒樓中的夥計掌柜,只要識字的都會買上一本,另外就是阿拉伯數字對應表和解說。

  顯然大家都不傻,知道今後要當官可能要考這些,那些文人可能會抵觸,不屑一顧。

  可其他人卻不會管什麼儒家不儒家,新朝考什麼,他們就學什麼,即便當不了官兒,今後能考個秀才也是好的。

  其實哪怕是那些真正有功名的讀書人,雖然嘴上對那兩本書籍嗤之以鼻,甚至破口大罵,但大多數人私底下還是會偷偷的看一看,了解一下。

  與此同時。

  秦宇已經抵達了河南開封,對於湖廣發生的事,他並沒有過多的關注。

  若是辦法他都想出來了,錢彬還無法擺平的話,那也就不用幹了。

  此時的開封府,到處都是一片勃勃生機,再也不似上半年時的那種千里無人煙,屍骸遍地的場景。

  短短時間,開封一府的人口再次恢復到了一百多萬,八成的田地都被種上了棉花,而每天仍然有源源不斷的流民從北面和西面過來。

  這次除了土地和房屋白給,每人也只免費發放十斤糧食,其他的東西百姓都要和商行自行購買。

  沒錢的每戶都可以和銀行貸款五兩銀子,利息百分之二,期限五年,所以開封的商貿也在以及快的速度恢復。

  相比起南方,這裡的百姓反而更加珍惜如今擁有的一切,對於大秦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沒有宗族勢力,沒有地皮流氓,沒有地主,更沒有貪官污吏,就如一張白紙般,任由大秦國在上面揮毫灑墨。

  如此簡單的社會,也是秦宇沒有給兩府派出特使監視的原因,各州縣也只有兩名掌柜,各鎮的代理商也都是自己扶持起來的。

  而為了讓百姓安心,商行提前就和百姓確定了棉花收購的價格,官府也將稅收折算成銀子告知了百姓,所以哪怕再不懂得算賬的人,也清晰的知道棉花一旦收穫,好日子就到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