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恩人
梅潛默然片晌,嘆道:「梅某出身仕宦之家,往昔與姚少師也有數面之緣,沒想到他老人家是我師祖。駱大俠,請恕老夫冒昧相問,姚師祖他當年為何要將心禪送給令尊?」駱應淵道:「在下彼時年紀尚小,於此中詳情不甚備知,乞望長老海涵。不過家父曾言姚少師贈書之舉決無有違江湖公義,梅長老大可放心。」
梅潛嘆道:「駱大俠誤會了,尊翁俠骨錚錚,梅某焉能有疑?心禪奇書得以存置尊府,實乃武林之福。只是方才木川口中不清不楚,倘若這人竟沒一句真話,秘笈到頭來卻是在他手裡,我等不免都上了大當。」駱應淵道:「木川現身時氣急敗壞,似乎確未得計,倒也不像假裝。」
忽聽不遠處一人笑道:「都說『五雲掌』乃是敦厚君子,講話怎也不盡不實?」諸人聞言一驚,紛紛轉頭望去,見一黑袍蒙面之人自江邊行來,眼眸在暮色中精光閃爍。梅潛皺眉道:「閣下是甚麼人?」
那蒙面人並不答話,緩步走近前來,向駱應淵道:「姚廣孝當年因何以心禪相贈令尊,閣下明明一清二楚,適才為何言不由衷?」駱應淵道:「請問尊駕高姓大名?有話不妨直說。」蒙面人搖頭道:「在下姓名恕難奉告,有些話當下也說不得。久聞『五雲掌』信義素著,俠名不輸尊府,定知大丈夫恩怨分明之理;如今閣下的恩人有難,駱大俠怎還在此悠然自得?」
梅潛心道:「『五雲掌』俠名響徹武林,再加上他這身本事,向來皆只他於旁人有恩,有誰能做他的恩人?這人滿口胡言。」駱應淵稍一遲疑,問道:「不知尊駕所指何人?」那蒙面人哈哈一笑,道:「寧海縣的魏典史、台州府的余秀才,這兩個可是你駱大俠的恩人么?」
駱應淵聞言面色大變,道:「這事務請尊駕明言,駱某感激不盡。」語聲竟有些發顫。駱玉書自從幼年識事,便知父親為人沉穩厚重、喜怒不形於色,從未見他神色如此慌張,不由心下甚驚。
蒙面人道:「魏典史、余秀才雖說逝世已久,可他們的後人猶在,我聽說錦衣衛已自前往浙江拿人。魏、余兩家皆是尋常百姓,怎逃得脫錦衣衛虎狼之口?只怕是凶多吉少。」駱應淵沉吟道:「這……這不會的,朝廷又為何要與他兩家後輩為難?」蒙面人道:「錦衣衛指揮使馬順近日自江西返京,途中遣王振之侄王山趕往浙江,正是為了此事。在下已將消息帶到,駱大俠若是不信,那也沒有法子。」
景蘭舟等人皆知數日前三鷹攜樹海自南昌北歸,倒與這蒙面人所說不差;駱應淵聽了這話,臉上更顯焦慮。蒙面人道:「我知駱大俠猶放心不下顧堂主之女,諸位無須憂慮,戚婆婆既被青蓮尊者救走,小丫頭定能全璧歸趙。」
梅潛眼中精光一閃,道:「你怎知『斷腸索』被姓祝的救走一事?莫非閣下當時也同在場?」蒙面人哈哈笑道:「梅長老料事如神,在下佩服得緊。」景蘭舟驚道:「你就是木川所說的第四名高手?難道心禪在你這兒?」話音未落,梅潛已然縱身搶上,一掌攻向那蒙面人胸前。後者右臂斜出,兩人雙掌相交,梅潛身子一震,向後踉蹌退開數步。蒙面人笑道:「梅長老的『八風掌』果然名不虛傳,今日有幸得見,實令在下眼界大開!」
在場諸人瞧出梅潛這一掌竟是大落下風,心中震詫不已,暗道:「這人到底甚麼來頭,一招便能讓梅長老這樣的高手如此狼狽?」蒙面人緊跟著又是一掌擊出,梅潛見對方似只隨手發招,卻將自己退路盡數封死,竟是避無可避,只好又伸手與之對了一掌,只覺胸中氣血翻湧,腳下連連後退。
駱應淵見蒙面人第三掌又已追出,生怕梅潛接不住對方連續三掌,身形微微一晃,已擋在梅潛身前,雙掌平推而出。蒙面人哈哈一笑,左掌跟著攻上,兩人四掌相交,出手皆不甚快,只聽「砰」地一聲悶響,雙方各自退開數步。原來駱應淵武功雖與木川相差無幾,然上冊心禪收錄諸般拳掌內功,「五雲掌」得父親傳授多年,內力實勝過木川一籌,故而與那蒙面人對掌之下並未明顯勢屈。
蒙面人見對方掌力厲害,也不再行出手,豎起拇指贊道:「名下無虛士,尊駕內功之強,在下生平罕見。」駱應淵也不遜謝,只道:「閣下方才所言魏、余兩家之事,不知是由何處聽來?」蒙面人道:「駱大俠休要多問,在下既知魏、餘二人之名,豈會拿這事來同你開玩笑?」駱應淵聞言默然。駱玉書心道:「這人口中說的甚麼魏典史、余秀才,我從未聽爹和爺爺提過,但觀爹此刻神色,其中必有蹊蹺,難道這兩人真於爹爹有恩?」
梅潛適才與他對了兩掌,頗覺胸口真氣不暢,暗地調息片刻方才復原,問道:「如此說來,姓木的沒說假話,上冊心禪真在閣下手中?」蒙面人笑道:「梅長老可是心有不甘,還要出手賜教么?」竟也不加否認。梅潛遲疑道:「你適才說姚少師當年將心禪送給『河朔大俠』,到底為了甚麼?」蒙面人搖頭道:「此事干係重大,恕我不能輕易泄露。今日既在此適逢梅老,正可物歸原主。」倏地右臂一揚,將一件物事擲向梅潛。後者抬手接住,愕然道:「這東西你從哪兒來的?」
諸人定睛一瞧,見是塊朝臣上殿所用的象牙笏板,駱玉書、景蘭舟一眼認出正是當日梅潛交付於己去尋蘇樓主的信物。景蘭舟心中陡然想起一事:「最初正是梅長老指點我等去落星樓求援,他又是文師哥的表叔,莫非梅老早知蘇樓主是我師兄?」他與駱玉書對望一眼,兩人心中所慮者同,不由都暗覺慚愧:「近來多事之秋、艱阻頻仍,上回在南昌遇見梅長老,竟連這事也忘了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