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54章 國是會議
除了黃立極、徐光啟沉默不語外,在座的官員們都紛紛認同郭允厚提出的,糾正順義土地改製中損害士紳粗暴行動的意見。
“人能背叛自己的階級,但是絕不能背叛自己的利益。”朱由檢默默的看著桌子兩邊的官員們,心裏如此對自己說道。
等待這些官員們都表示了自己的意見之後,朱由檢才開口說道:“順義土地改製的事情,雖然錦衣衛做的有些過火,但是方向上還是正確的。
不過既然出現了問題,那麽土地改製就先暫停一段時間,進行內部檢討。再說馬上就要春耕了,我們總不能因為改製耽誤了農事。
不過朕以為,之所以會發生錦衣衛和當地士紳的衝突,這首先就是當地官員的不作為。
順義的縣令應當就地革職,削去官籍。其人三族之內,三代以內均不得參與科考。掀起和士紳衝突的錦衣衛同樣革去一切職務,免籍為民。
至於對征收的士紳土地的歸還,朕聽說這些土地已經大部分分給順義百姓了,如果再從百姓那裏收繳回來,朕豈不成了朝令夕改的昏君了。”
房間內的官員們都聽出了崇禎語氣裏蘊含的怒火,順義知縣成了第一個犧牲品,在座的沒有人願意成為第二個。
他們也並不是真心想要替順義士紳討還土地,隻是想要借著這個機會堵住土地改製的口子。畢竟在座的可都是士紳中的一員,皇帝能這樣對付順義的士紳,日後未必就不會落在自己身上。
既然崇禎同意停下土地改製的事務,他們的基本目的也就達到了,至於順義的縣令,似乎沒人願意替他說情。
劉宗周看著沉默下來的同僚,終於還是忍不住開口向崇禎求情道:“陛下,既然始作俑者的錦衣百戶都不過是免職為民。這順義知縣是進士出身,十年寒窗苦讀不易,還望陛下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朱由檢身體向後靠了靠,神情冷峻的說道:“順義知縣和那個錦衣百戶不同,那個錦衣百戶是壞了事,不過他畢竟還是努力去完成了,朕要求的耕者有其田的命令。
但是這位順義知縣呢?自己不做事也就算了,還有臉攻擊別人做事做的不好。讓這樣的人擔任官員,就是對當地百姓的犯罪。
朕以為,能不能做好事情,這是能力問題,做不做事卻是態度問題。順義知縣不是特例,今後各地官員都應當以此為戒。”
劉宗周還試圖再說些什麽,卻被身邊的韓爌拉住了。這順義知縣並不是東林黨人,既然土地改製已經停止了,那麽也就沒有必要再同皇帝爭執下去了。
張瑞圖隨即提出了,關於京城輿論關注陽武侯被殺一案上,現在這案件的爭論似乎越來越激烈了,輿論還隱隱懷疑刑部在該案件中有舞弊行為。
聽了張瑞圖的指責後,刑部尚書薛貞臉漲的通紅,但是礙於規矩,他不得不脫去了自己的官帽,請求避席等待眾人對他的討論決定。
朱由檢微微點了點頭,同意薛貞暫時離開這個房間,好讓眾人對這件事進行充分的討論。
薛貞離開了之後,朱由檢才不動聲色的問道:“諸位對於薛尚書這件事怎麽看?”
張瑞圖語氣平和的說道:“陽武侯被殺一案,刑部對於凶手的判決的確是過於輕率了。現在京城輿論都把薛尚書看做了枉法之人。
不管這個案子會不會重新判決。臣都以為,薛尚書也許應該先暫時調任他職,以避開輿論的攻擊。”
張瑞圖說完了自己的意見,在座的大部分官員都附和了他。朱由檢對於這個場麵倒是並不驚訝,把薛貞拋出來吸引輿論的時候,他就做好了放棄薛貞的準備。
隻不過他沒有想到,居然是張瑞圖帶頭想要彈劾掉薛貞而已。朱由檢把目光轉移到了首輔身上,試探的問道:“不知黃先生,你怎麽看?你也認為他們說的不錯嗎?”
黃立極看著麵前的桌麵,平靜的回道:“臣以為,在這種狀況下,薛尚書還是避一避比較好。正好薛尚書的任職年限也差不多到了,不如放他到南京任戶部尚書,等到輿論平息了,再調他回來不遲。”
朱由檢靜靜的看了一會首輔,再次開口詢問道:“那麽,薛尚書離開之後,黃先生以為誰堪任刑部尚書一職呢?”
黃立極猶豫了一下,他倒是很願意推一個自己人上去。但是他的學生和親友中,沒有人的資曆可以擔任刑部尚書的職務。
倒是張瑞圖的好友楊景晨有這個資格爭一爭,但是這樣的話,就會增加張瑞圖的權勢,黃立極這個首輔就坐的不大穩當了。
倒是東林黨人推出的這個袁可立,年紀已經相當大,估計也幹不了幾年。而幾年後,他就可以推自己的學生去接任這個刑部尚書了。
“臣以為,袁可立資曆深厚,又精通律法,臣舉薦袁可立,接任這個刑部尚書。”黃立極花了極短的時間,就想清楚應該推薦誰了。
朱由檢沉默了一會,才繼續對著其他人發問道:“那麽各位還有其他人選嗎?”
崇禎倒是不介意讓袁可立擔任刑部尚書,但是他很介意黃立極推薦這個人選,這意味著所謂的閹黨同東林黨人終於開始尋找妥協的方式了。
這個現象對崇禎來說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朝中的黨爭會緩和下來,能夠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弊處是雙方有可能會聯手對抗自己。
朱由檢正在思索的時候,在座的官員已經提出了另外三個人選,王永光、蘇茂相、喬允升。
張瑞圖猶豫了下,終於還是沒有推薦自己的好友楊景晨,他決定還是遵守同韓爌的約定。
朱由檢平靜的說道:“這四個人,現在都有誰在京城?”
張瑞圖回道:“袁可立、蘇茂相兩人正在京城。”
“那麽就讓朕先見見這兩人吧,如果不合適的話,再考慮剩下的人選。至於薛尚書嗎,還是調任南京兵部尚書吧。王在晉調任北京兵部尚書後,朕記得南京兵部尚書一職現在還在空缺中不是嗎?”朱由檢最後決定道。
能夠讓薛貞離開刑部尚書的位置,已經滿足了東林黨人的需要,比起薛貞要去那裏,他們更關心的是,皇帝會不會接受袁可立接任刑部尚書。
朱由檢回頭同王承恩低聲說了幾句,才轉身對著官員們說道:“如果沒有其他事情的話,那麽今天的會議就到此為止吧。”
看到沒說兩件事,皇帝又想找借口離去,劉宗周不由開口勸諫道:“陛下,朝中尚有許多要務要商議,如何能現在散去?且本朝議政一向決於公論,現在行政卻操縱於內閣幾人之手,長此以往,恐怕有礙於人主,臣請恢複朝會議政之製。”
黃立極撇了一眼劉宗周,不過並沒有什麽變化,張瑞圖的臉色卻有些難看了起來。
“這些東林黨人果然還是不甘心,被排斥在決策中心之外啊。”張瑞圖心裏想著。
朱由檢看了看劉宗周,語氣溫和的說道:“如果事事都要公論,那麽我們一天也辦不了幾件事。
討論國事的確需要考慮各方麵的意見,但也要兼顧行政效率。如果我們事事都要拿出來討論一番,那麽各地的急務都要耽擱了。
更何況,把所有官員不加區分的召集在一起進行討論,真的會有什麽好處嗎?討論工部的事務,禮部的官員明白嗎?討論戶部的事務,其他各部官員真的了解嗎?
讓一大群外行官員去討論專職官員製定出來的政策,除了掣肘和浪費時間之外,我們得不到什麽有用的建議。
有些官員精通詩詞歌賦,但是對於如何治理河道一無所知,朕總不能讓他們寫首詩去抵擋水患吧?專業的事情就應該交給懂得專業的官員去辦理。
更何況大明有兩京一十三省,疆土寬廣,從雲南到北京,光是路上花費的時間都需要一個多月。如果我們老是把各部官員召集在一起開會,而不讓他們處理政務,地方上出了問題,朕應當找誰追究責任?”
劉宗周自從擔任中央官校校長之後,就開始研究官員們的思想,並按照崇禎的要求,編訂對官員思想教育的教材。
劉宗周認為這份工作非常適合自己,比起每天同奸滑的胥吏們做鬥爭,操勞於實際的事務,他更喜歡這種研究思想理論,對官員進行教育的工作。
接觸的各部官員多了,劉宗周眼中一向黑白分明的君子小人的界限,也開始有些模糊了起來。
中央官校不是他開設的私人學堂,不能根據他自己的喜好來接收學員。而不管他認不認可這些學生,他都要被迫去接觸和麵對。
而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從來都不會是單向的,在不斷的接觸和溝通過程中,即便劉宗周並不認可某些官員的想法,他也終究會受到一些影響的。
當崇禎提出了效率的問題時,劉宗周頓時想起了某些官員多次向他提及的,因為朝廷決策緩慢,不能及時賑災,導致原本地方上的小災變成了大災。
劉宗周雖然拘泥於東林門戶,但是卻也不是一個閉上眼睛,執著於黨爭的人。因此對於崇禎的說辭,他遲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