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104章 新鐵路計劃
馮銓稍稍走了回神,就立刻醒悟過來了。不管皇帝要不要抬高士卒的地位,現在的他可是需要先討得皇帝的歡心,才能重新在朝堂立足。
反應敏捷的馮銓,立刻堆滿笑容的對著崇禎恭維道:“陛下果然才智天縱,片刻之間就能道出如此雄文,文思之敏捷,讓臣實在感到汗顏…”
本來還在發愣的華琪芳,頓時被馮銓點醒了,馬上加入到了對皇帝的吹捧之中。
對於兩人的吹捧,朱由檢剛開始還頗有些羞愧,但是很快他就醒悟過來了,這個時代應該沒人會揭穿他抄襲的事。
稍稍得意了一小會,崇禎便製止了兩人繼續吹捧下去。他開始詢問馮銓,這些天來接手大明時報遇到了什麽問題。
馮銓這些天在大明時報主要幹了一件事,依仗著他前閣老兼順天府士紳領袖的身份,招攬了一批北直隸的士子。
這些北方士子都是,想要依靠科舉進入仕途基本無望,但是又不屑於從事其他產業,家中小有資產不愁生活。平日裏不是以詩文會友,就是拜見有名望的當地縉紳領袖,試圖為自己鑽營個官職。
大明時報剛剛開辦時,雖然刊登過招募啟事,但是主筆柳敬亭個人名望太低,且大明時報同前東廠之間的隱約聯係,讓這些北方文人都心懷疑慮,不願意去應聘。
馮銓接任大明時報主筆之後,首先就是把記者的名字改成了采風使,又大肆宣傳大明時報同東廠毫無關係,隻是借用了東廠的舊居而已。
馮銓以前內閣首輔的身份為大明時報宣傳鼓吹,頓時打消了大多數文人心中的疑慮。而采風使這個名稱,聽起來就很有曆史感覺,比起記者這種不知所謂的稱呼,采風使更像是朝廷設置的官職名稱。
因此當馮銓親自寫信招攬北直隸幾位較為出名的文人時,這些文人也就放下了矜持,扭扭捏捏的接受了大明時報的聘請。
有了這些地方文人領袖的示範作用,北方的讀書人就開始青睞起大明時報招募的職位起來了。
而隨著這些北方頗有文名的士子加入大明時報之後,大明時報也開始受到北方士紳的重視,不再是一份市井中人在茶餘飯後用來打發時間的故事雜談了。
不管崇禎認不認可,這個時代的話語權始終都掌握在地方縉紳的手中,即便是大明時報和地方縉紳說的都是同樣一件事,那些地方民眾也更願意相信地方縉紳對這件事的解讀。
比如,崇禎一直在喊要根治海河,報紙上刊登了,地方縣衙也傳達了。但是北直隸的民眾並沒有為此感到欣喜,反而十分擔憂,這是朝廷試圖增加稅賦徭役的手段。
而當馮銓出麵號召地方士紳支持朝廷整治海河的決定後,北直隸的民眾們這才放下了擔心,開始熱情的配合到地方上勘察地理的治理海河勘察隊。
聽完了馮銓對於大明時報工作的匯報,朱由檢也不得不對馮銓大加讚賞,不過他還是對著馮銓再次重申道:“馮學士的工作做的非常好,不過朕還是要提醒你一句,關於白話文和拚音字母的推廣,一定不能鬆懈。”
馮銓立刻躬身說道:“臣一定會繼續推進,柳主筆在這方麵留下來的工作的。”
朱由檢這才覺得有些滿意,他繼續詢問道:“那麽你組織河北士紳參觀鐵路的活動,可有什麽收獲嗎?”
馮銓遲疑了下便小心翼翼的回答道:“臣召集了京畿附近的士紳去參觀了兵工廠內的鐵路,大家都覺得這個叫做鐵路的運輸方式大有意趣。
不過他們對於投資門頭溝到京城的京西鐵路並不感興趣,這些士紳托臣向陛下說明,如果朝廷願意投資北京到涿州的鐵路,那麽他們願意獻出建設鐵路的用地,並承擔一半的建設費用。”
“這群隻顧著自家一畝三分地的土鱉。”朱由檢心中暗暗吐槽道,他不用想也知道,馮銓召集的士紳,大部分應該是涿州附近的人士。
朱由檢詢問了幾句,大約清楚了,涿州到京城的距離,大約是門頭溝到京城距離的一倍。
看著皇帝並沒有表露出什麽不滿神情,反而陷入了思考中,馮銓終於鬆了一口氣。
事實上士紳們雖然覺得鐵路的運行方式很讓人新奇,但是對於在兩根鐵條上長時間運行載貨馬車,他們總覺得這種運輸方式不怎麽安全。
特別是通過收取鐵路的運費,用來償還投資鐵路的本金。這種方式看起來不錯,但是他們對於鐵路每天的貨運量能不能達到計劃書上誇口的數量,同樣不怎麽相信。
再加上將近15萬元的巨額投入,居然不在自己的家鄉經過,要是出了點什麽意外,他們顯然有些鞭長莫及。
而馮銓因為急於在皇帝麵前立功,不能就這麽兩手空空的去見皇帝,因此不得不出頭勸說他的這些同鄉為皇帝出點力。
在一番勸說之下,這些士紳們終於改變了注意,願意投資一條鐵路試驗一番。但是他們沒有選擇皇帝準備修建的京西鐵路,而是要求用鐵路把京城和涿州連接起來。
這些士紳們覺得,即便是鐵路不能成,反正鐵軌也還是留在自己的土地上的,扒了這些鐵軌也能挽回些損失。
而要是鐵路成功了,那麽對他們的利益就更大了。涿州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因此農業還是發展的挺不錯的。但是涿州的河流並不是直接流向北京,而是先入白洋澱,再轉道運河的。
從涿州運往京城的糧食和其他貨物,水運同陸運的費用都差不多。而想要運到附近地區販賣,他的周邊卻都是較為發達的農業區域,根本賣不上價。
如果這鐵路真的有這些工匠們說的這麽出色,那麽鐵路開通之後,不僅減少了他們上京城所花費的時間。也同樣減少了他們運貨上京的費用。
涿州靠近山西,這裏不少人家都是山西的移民,因此對於經商並不那麽抵觸。既然投資鐵路未必會血本無歸,他們也就勉強被馮銓說服了。
朱由檢沉默了一會之後,便對著馮銓說道:“修建涿州至京城的鐵路,估計要在30-40萬元之間。隻要你募集來的資金不少於15萬元,那麽朕就會補足剩餘的資金缺口。
修建鐵路之前要勘察,且沒有京西鐵路的完成,門頭溝煉出的鐵軌也無法運出來,因此這條鐵路會放到下半年去幹。”
馮銓略略心算了一下,他估計自己籌集個10萬元,再找士紳們報效5萬元,那麽皇帝的要求也就完成了。
想明白後,馮銓便一臉堅定的向皇帝表態說道:“請陛下放心,臣一定會盡快辦妥此事…”
馮銓等人剛剛離去,王承恩便拿著一份文件走進來交給了皇帝,並說道:“大司寇希望求見陛下。”
朱由檢拿著文件翻看了起來,發覺是內閣調整人事的一份名單,他眉頭微皺的念了出來:“倪元璐進禮部侍郎,黃道周擢詹事府少詹事?”
朱由檢放下了名單,沉默了片刻就對著王承恩說道:“召大司寇晉見,另外你去查查,最近內閣諸位先生都做了些什麽?”
王承恩答應了一聲,便出去替崇禎傳話了。片刻之後,袁可立就拿著一封文書走了進來。
朱由檢站在外間同大司寇見了禮,才邀請他一起走入內間敘話。袁可立坐下後,便對著崇禎說道:“上次陛下同臣交談之後,臣回去思考了幾天,終於想出了刑部變革的方案,請陛下過目。”
崇禎仔細的看完了袁可立擬定的刑部變革方案,發覺裏麵的內容大多參照了,他上次同袁可立交談中的設想,把刑部分為一司二院,即巡警司、檢察院、法院。
朱由檢放下了文件後,便抬頭誠懇的對著袁可立詢問道:“大司寇的擬定的方案很周詳,朕沒有什麽意見。朕想問問,大司寇心目中,適合主持二院的人選都是誰?”
袁可立沉吟了會,便開口說道:“臣以為,讓劉鴻訓主持法院,讓楊所修主持檢察院較為合適。”
袁可立提出的兩個人選裏,劉鴻訓是天啟皇帝貶斥的東林黨人,袁可立想要幫助黨人起複,倒是沒什麽可懷疑的。
不過這個楊所修卻不是什麽東林黨人,而是首輔黃立極的親信。聯係到剛剛那份內閣的人事調整文書,崇禎似乎明白了些什麽。不過他並沒有說什麽,而是同袁可立繼續熱情的交談了下去。
兩人仔細討論了整個刑部變革方案的內容,崇禎送袁可立出門時,突然對著他說道:“劉默承真的適合主持中央法院的工作嗎?朕以為,擔任法官的人,欲望少一些比較合適。”
袁可立愣了愣,很快就反應了過來,對著皇帝回道:“劉默承勇於任事,值此刑部變革之際,正是要用他的擔當。”
崇禎微微頷首,對著袁可立笑著說道:“大司寇的金玉良言,朕一定會好好考慮的,爭取這兩天便給大司寇一個答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