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挽明> 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114章 西安和京城

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114章 西安和京城

  六月中旬,關於陝西三藩宗室的刑罰案卷終於送到了崔呈秀的麵前,崔呈秀打量著麵前桌上的兩疊文件,不由對著送文件過來的兩位幕僚問道:“你們都核對區分好了嗎?”


  年紀較大的那位幕僚立刻屈身回道:“回東家,我們已經仔細核對了三遍,東家左手邊的這堆卷宗是正常判罰;東家右手邊的是從輕判罰,並已經縮小了處罰的人員數量。現在隻要東家確定過了,就能發往京中刑部進行審批了。”


  崔呈秀從兩堆文件中隨機抽取了幾份翻閱了下,便猶豫了下說道:“先放一放,等京中的消息傳來,再決定發哪一堆文件…”


  他的話語剛落,便聽到廳外親隨傳來了稟報的聲音,崔呈秀召了親隨進來問話,原來是京中有使者抵達了。崔呈秀立刻整理了下衣冠,走下廳堂去迎接那位京中使者去了。半個時辰之後,同京中使者交談後返回的崔呈秀,便立刻吩咐自己的幕僚將左麵那一堆卷宗發往了京城刑部。


  而機會在同一時間,駐紮在西安城郊大營的左良玉所部,也收到了總參謀部下發的命令。左良玉被使者告知,孫傳庭正在趕赴澄城,要求他帶領部隊向澄城靠攏,準備接受孫傳庭的調派,鎮壓當地有可能出現的武裝叛亂。


  當左良玉送使者下去休息,準備召集軍中部屬做行軍前的說明時,卻發覺他的副手宣教主任,已經有條不絮的將動員軍隊的命令分發了下去。看到這個狀況,左良玉隻能撓了撓頭,吩咐一邊的參謀們擬定出一個行軍計劃出來,他自己則打算去軍中走一走,也算是拉攏下軍心。


  不過,在營中巡視了不到一個鍾頭,左良玉便佯佯然的返回了自己的大帳。他所去巡視的那些連隊中,士兵委員會和宣教委員們正在按部就班的鼓動著士兵,為部隊出發做好思想上的準備,根本不需要他去激勵士兵們出征。


  雖說這隻軍隊還是他從遼東帶出來的老底子,但是在幾番調整交換之後,倒是有一大半的中下級軍官換了人。雖然這些士兵和軍官還保持著對他的敬畏,但左良玉也還是能夠感覺到,他和這些將士們之間,曾經擁有的特殊關係已經被切斷了。


  在他從前的部隊中,雖然有一部分人員仗著遼西將門的關係,對他的命令頗有陰奉陽違的意思。但是起碼還有一小半人員,對於他的命令是盲從盲信的,這部分人員沒有得到他的命令,就是皇帝老子來了,也不大好使。


  但是現在麽,雖然整隻軍隊的將士都能服從於他的命令,必須通過宣教係統和參謀係統下發。但是如果他想要繞過宣教係統和參謀係統發布命令,現在看來多數人是不會再聽從於他了。這隻部隊現在是屬於總參謀部和皇帝陛下的了,左良玉在心裏頗為不痛快的如此想到。


  進入了六月之後,大明的內閣首輔黃立極,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今年的夏收問題上。在皇帝的督促下,他以內閣的名義往各地派出巡察官員。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些官員不是催促各地的稅收征收,而是主要調查各地夏收的收獲狀況。


  任務目標的改變,讓這次出京的官員把巡察任務視為了苦差。畢竟從前隻是下去衙門坐一坐,然後催地方官員完成本年規定的科稅。就算有地方官府完不成地方科稅,這責任也在地方官員的身上,而出京辦差的官員還能收點地方上的孝敬,實在是遊山玩水的美差。


  但是今次就不同了,調查各地夏收的畝產,和去年的收獲還有進行比對,如果沒有增產還需要說明原因。這些事情顯然不是坐在衙門裏就能辦成的,如果想要偷懶,這隨行的廉政公署人員,又顯然不是吃素的。


  因此被內閣點名的官員,都是怨聲載道的,有點關係的官員都走到了黃立極麵前,想要把自己的名字從出京巡察的名單中去除掉。為了保證這次出京巡察的任務能夠完成,黃立極隻能一個個威脅利誘這些名單上的官員,並將依附於自己的官員擺在了名單最前方,以作為被點名官員的榜樣。


  黃立極正埋頭於公務時,突然聽到了一陣敲門聲。他抬頭望去,便看到王承恩正微笑的站在門口,看到他的注意力被吸引來之後,王承恩才放下了叩門的手,對著黃立極說道:“黃閣老,陛下讓雜家請你去隔壁敘話,煩請閣老暫時停一停手邊的工作。”


  坐在文華殿自己辦公房內的崇禎,看著麵前地麵上斜斜照射進來的陽光,把地麵上有些灰暗的金磚似乎抹上了一層白色的塗料,陽光中飛舞的灰塵,更是讓這些被陽光直射的地磚看起來熱氣騰騰。盛夏終於到了啊,朱由檢一邊抹了抹太陽穴上的汗珠,一邊在心裏念叨著。


  當屋外照射進來的陽光被擋住之後,朱由檢便看到了和王承恩一起走進來的黃立極了。他一邊招呼房內伺候的太監給黃立極看茶看座,一邊親切的和黃立極打了招呼。


  君臣稍稍寒暄了兩句瑣事,黃立極就急忙向崇禎詢問道:“陛下這時召見臣,可是有什麽事情要和臣商議嗎?”


  朱由檢對他點了點頭說道:“朕找先生過來,的確是有事想要同先生商議。其實也不是什麽大事,就是朕想問問先生,朕打算起複文文起,先生怎麽看?”


  黃立極沉默了十多秒後,才平靜的向崇禎回道:“江南士林稱頌文文起剛直清正,前次被陛下所斥,乃是因為有小人蒙蔽,因此民間多有士大夫為之抱不平。


  而臣也聽聞,文文起返鄉之後,並沒有因為受到陛下的斥責而閉門悔過,而是三天兩頭的邀請友人聚會,聚會時還常常寫詩作文抒發自己的不得意,怨憤之意溢於言表啊。


  陛下此刻起複他,是不是太早了些?還是再等等,磨一磨他的性子為好。”


  朱由檢思索了片刻,方才繼續說道:“文文起畢竟是名門之後,又一向自詡為君子,如此被朕趕了回家,沒點怨氣也是不可能的。朕起複他,其實也不是真的認為那些士大夫說的對,隻不過是形勢使然而已。”


  黃立極有些納悶的問道:“形勢?陛下的意思是?”


  朱由檢低下頭在麵前的桌上翻找了一下,便找出了一份文件遞給了黃立極,“先生先看看這份文件。”


  黃立極接過了崇禎手中的文件,先看了眼封麵上的文字,了解了這是錦衣衛提供的情報,這才翻開了內頁。文件的內頁並不多,他很快便看完了裏麵的內容,抬起頭來驚訝的說道:“這個,這個溫長卿在南京是不是做的太過了?300多新科舉人,他一口氣斥退47人,將近新中舉人數的一成半,複社的成員也全部被革退,這恐怕難以服眾吧。”


  朱由檢也有些無可奈何的回道:“溫侍郎這個人啊,其他倒也還好,就是心胸不夠寬大。他南下的時候,朕倒是囑咐過他,複社中人雖有結黨營私之嫌,但是加入複社的士人大多是江南之菁華,朝廷總要給他們一個悔過的機會。


  比如陳子龍、徐孚遠兩人,雖然名列複社,但是此前也為朝廷在上海開辦的農業研究分院的建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對於他們總是要網開一麵的。而且陳子龍還是徐先生的弟子,就算不看僧麵,也要看佛麵,豈能因為陳子龍和他吵了一架,便將他也革除了。


  此科江南鄉試,雖然複社有人和考官私下溝通,的確有舞弊之事。但如果就這麽把複社一網打盡了,恐怕江南士紳大族非同朝廷決裂不可。


  朝廷如父母,士紳如子女,子女犯了錯誤當然要教訓。不教訓他們,他們就不知道什麽叫規矩。但是民間父母教育孩子,打一棍子,還要給人揉一揉,免得真把孩子逼成了逆子,那就有違父母教育孩子的本意了。


  此次朝廷處置江南科考舞弊案,也大致就是父母教育孩子,這溫體仁做了嚴父,朝廷總要做一做慈母,把這些士紳的心再拉回來,免得他們和朝廷離心離德。


  文文起係出名門,在江南士林中有好大的名聲。朕起複了他,一來可以平息這兩年江南官吏對於朝廷新政的不滿;二來也可以借此讓他整頓下江南士林的風氣。


  朕希望這些江南士紳官吏們了解一件事,這江南是大明的江南,但這大明可不是江南士紳官吏的大明。朝廷頒發新政,乃是為了挽救大明的國運,這不是一群腐儒可以肆意批評的。這些士紳在江南各地興修書院,又資助各地文人結社,他們這是想要對抗朝廷啊。”


  了解了崇禎起複文震孟的意圖,黃立極心裏頓時鬆了口氣,他不由小心的問道:“那麽陛下打算如何啟用文文起呢?”


  朱由檢不假思索的說道:“溫體仁承辦的江南科考案差不多也了結了,朕看不多久,彈劾溫體仁的奏章也就要如雪片般飛來了。


  朕也不想和這些人打嘴皮官司,咱們就先早做準備就是了。南京科舉弊案一出,兩名主考官和南京禮部尚書顯然都是有責任的。怎麽處置他們,內閣可以拿出一個意見來,但是南京禮部尚書恐怕要換一換人了。


  我看就讓文文起接任南京禮部尚書,讓他複核這件舞弊案,給他九個恢複科名的名額,這樣他就不會拒絕朝廷的任命了。另外,待他上任之後,便要求他嚴查南方各省書院的教學內容和教師的資格。今後沒有在禮部備案過的書院,都要嚴令地方官員搗毀,已經就讀的學生轉到合法的書院中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