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568章 世界秩序雛議
在智商上,蘇長青也許不能和這個時代的頂尖人才相比,但是在眼界上卻不是這個時代任何一人能相比的。
不管是茅元儀、孫傳庭還是孫承宗,他們從小所認識的世界就是東亞的這一片天地,所思所想自然也就越不出這片天地。但是蘇長青不同,從他出生開始看到的世界就是整個地球,是一個完整無缺的世界。
因此不管茅元儀、孫傳庭的才智如何出色,他們也無法去想象崇禎眼中的世界究竟是什麽樣的,這並不是他們的才智不足,而是他們對於這個世界了解的太少。畢竟在蘇長青的時代,人類已經可以從地球以外觀看地球的外貌了。
茅元儀和孫傳庭對於皇帝的問題先是一片茫然,接著又有些不知所措,在沒有獲得和皇帝一樣的信息之前,在他們眼中的世界依然是支離破碎難以拚湊成型的。
雖然這些年在皇帝的灌輸下,總參謀部總算將世界各大洲的位置,歐亞各國的位置記在了腦中,但他們依然還不能將這些地圖上的色塊變成具體的國家形象,從而正確的衡量出各個國家真實的力量。
他們也不清楚曆史的走向,因此也不知如何去區分那些是當前之敵,那些又是未來之敵。在地理和曆史的迷霧中,麵對皇帝提出的這個問題,他們雖然腦子裏浮現出了許多信息,但是依舊未能理出一個完整的頭緒。
看著兩人欲言又止的樣子,朱由檢收回了目光,重新注視在了麵前的地球儀上,平淡的說道:“在談論中俄關係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我們所處的世界。
以人口、文化、科技及軍事力量來衡量這個世界,如果把整個世界設定為100分,那麽歐亞大陸起碼占了80分。誰如果統治了歐亞大陸,誰也就統治了整個世界。”
朱由檢說著又撇了一眼兩位副總長,看著兩人微微皺起眉頭聽著自己的闡述,於是又注視著地球儀接著說道:“哪怕我們現在對於歐亞各國的信息不夠完善,但是基於現在的情報,我們也能夠判斷出,以當前歐亞各國的實力,實無任何一國能夠單獨統治此歐亞大陸,就算是我大明也不例外。
但是,從這些年大明的變化來看,我想你們應該很清楚了。抵抗天災最好的辦法不是求神拜佛,而是實施工業化。通過工業製造出來的財富從海外市場換回糧食和其他自然資源,從而彌補我國受災的損失,這是眼下大明度過難關的最好選擇。
但是工業發展是需要通過海外市場的擴張才能消化掉我們每年增產的工業品的,如果海外市場無法吸納我們增產的工業品,那麽大明的工業化就會停滯不前,農業剩餘人口就無法繼續轉化為工業人口,朝廷也就無力去解決賑災問題,沒飯吃的農民會作出什麽選擇,崇禎元年和二年我們已經見識過了。
所以,為了確保大明的海外市場能夠持續不斷的擴張,從而滿足大明的工業化發展,我們就必須要建立起一個能夠確保我國利益的全球秩序,換而言之也就是確保大明對歐亞大陸各國的相對優勢。
這樣的全球秩序,光靠我們自己是建立不起來的。”
朱由檢說著,便移動著手指,圍繞著歐亞大陸劃出了一個三角形後說道:“隻要學過一點物理知識就知道,三角形是最穩固的結構形態。
大明、英國、俄國,正巧處於歐亞大陸的三個角點,我們和英國有著兩個共同的利益,第一是不希望歐洲的統一;第二是取代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海上霸權。因此兩國之間存在著結盟的基礎。
那麽我們同俄國之間呢?我以為還是有著結盟的基礎的。第一、俄國人信仰的是東正教,而他們的宿敵奧斯曼帝國信仰的是伊斯蘭教,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伊斯蘭文明的敵人。
第二、以俄國人對西伯利亞這片寒冷土地都不放過的性格,那麽中亞溫暖的土地顯然對他們吸引力更大。
那麽中亞地區對我國來說是一種什麽存在?這一地區不僅屬於伊斯蘭文明的圈子,更是遊牧民族的逃難之所。
從戰國時期開始,北方的遊牧民族就是我中原的心腹之患。太祖皇帝驅逐蒙元恢複中原之地,成祖皇帝五次北伐草原,但是依舊未能根絕遊牧民族對我中原之威脅,歸根結底就是在於草原太大,這些遊牧民族可以躲藏的地方太多。
但是如果在這些遊牧民族的背後,同樣有一個對他們虎視眈眈的強大國家,那麽他們又會是什麽下場呢?滿人建立的大清,對於漠南、漠北蒙古形成的威懾,從而使得這兩個地區的蒙古部族各自投奔於我大明和大清。
那麽一個足夠強大的俄羅斯,也同樣能夠讓衛拉特各部及中亞各民族重新選擇自己的主人。
是以我們需要這樣一個俄羅斯,他將會成為我們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和進入中亞地區的重要助手,也是我們用以摧毀伊斯蘭文明的有力武器,同樣也是防止歐洲統一於一個國家之下的天然盟友…”
茅元儀聽的有些口幹舌燥,他舔了舔嘴唇後忍不住向皇帝問道:“那麽我們應當如何去做,才能建立起這樣一個同盟?”
朱由檢轉頭看向他,神情鎮定自若的說道:“如何去塑造這樣一個俄羅斯,如何去建立這樣一個三國同盟,這難道不是總參謀部應該告訴朕的內容嗎?”
在皇帝的反問下,房間內突然陷入了一片令人緊張的寂靜,片刻之後孫傳庭終於向皇帝出聲說道:“臣明白了,臣等回去之後,會對中俄關係重新作出檢討,並對三國同盟問題進行評估。不過臣還請陛下準許,三國同盟問題並不僅僅涉及於陸軍的戰略目標,因此臣希望能夠邀請海軍參謀本部的官員一起參與討論。”
朱由檢對著他點了點頭說道:“朕準了…”
崇禎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五艘中英船隻組成的船隊安然度過了風平浪靜的好望角,抵達了好望角西麵的靜海城。這一年來的行程讓宋獻策感受良多,也第一次領略到了世界之廣闊,讓他認為到自己以前不少見識都仿佛是井底之蛙的眼界一般。
宋獻策乘坐的“明威號”載重660噸,也算是明級軍艦中較大的一艘了。但是在印度洋的風浪裏,依然就像是澡盆裏的一片落葉一般,絲毫沒有任何安全感。本身就喜歡術數的宋獻策,在大自然的偉力之前,開始堅信這個世上也許真的有那麽些神明存在,否則就無法解釋這些風暴所蘊藏的力量到底來自於何處了。
雖然宋獻策一路上被奇妙而瑰麗的自然風光所吸引了目光,但是他也同樣注意到了一個事實。那便是印度洋沿岸港口除了阿拉伯商人之外,其次便是歐洲商人。一個距離印度洋如此遙遠地方的商人,居然能夠遍布印度洋沿岸港口,這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現象。要知道距離印度洋更近的中國,上千年以來都很少走出馬六甲海峽呢。
穿過了印度洋之後,宋獻策對於歐洲的第一個印象便是,這些歐洲商人已經穿越了亞歐大陸的中間線,正瘋狂的在亞洲地區發展著自己的勢力。這些歐洲人的進取心,可比中國、印度、阿拉伯商人強的多。
至於歐洲人侵占非洲港口,大肆販賣當地人口這種事,宋獻策卻並不怎麽在乎。在後金待了這麽久,他對於奴隸製度已經是波瀾不驚了。也許這些歐洲人和滿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歐洲人對待奴隸的方式更野蠻更殘暴而已。
不過也正是從沿途看到的這些印象,宋獻策開始更為重視起自己的這趟歐洲旅行了。在漫長的航行中,他非常努力的向自己的英國翻譯學習英語和荷蘭語。應該來說,宋獻策還是頗有語言上的天賦的,當他抵達靜海城時,已經能夠用英語進行普通的對話,也能聽懂簡單的荷蘭語了。
船隊在靜海城休息了三日,此時的靜海城已經開始越過海岸山脈進入內陸地區,同當地的科伊族人建立了聯係。靜海城以自己種植之農作物與這些科伊族人交易綿羊和牛犢,從而建立起了牲畜養殖業,這也使得靜海城成為了穿過好望角船隻的一個重要補給點。一些歐洲殖民者也開始在此地定居了下來,給靜海城帶來了葡萄種植及葡萄酒釀造技術。
補充了食物和淡水之後,船隊便離開了欣欣向榮的靜海城繼續北上,大約花費了45天時間抵達了佛得角群島。這裏是歐洲與南美、靜海城之間的交通要衝,也是海盜船隻出沒頻繁的地區。
從東方歸來的船隊顯然引起了不少海盜們的主意,不過隨著附近海域兩艘英國船隻的加入,使得這隻船隊的武力超過了海盜們的胃口,讓他們不得不四散離去。可是船隊依舊遇上了麻煩,他們剛剛駛離佛得角便被一隻十一艘船隻組建的荷蘭艦隊給逼迫了回去。
返回佛得角碼頭的船隊正思考著要如何同這隻荷蘭艦隊交涉時,卻收到了對方艦隊司令官的邀請,對方希望能夠同船隊中的中國使節談一談。後加入的幾艘英國商船船長雖然惱怒於荷蘭人攔截船隊的行為,但他們依然希望宋獻策能夠出麵見見這位荷蘭艦隊司令官,以避免爆發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
宋獻策思考了半個小時,終於帶著自己的翻譯上了荷蘭人派出的小艇,前往了荷蘭艦隊的旗艦“魯本尼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