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為什麼又能爆?

  畫面有種加濾鏡的MV效果,柔光幾乎無處不在,運鏡的流暢度和大特寫的運用更上一層樓。

  更大的原因在於,在絕症、失憶和誤會三寶之外,男女主的愛情,還多一層互相救贖的深刻。

  兩人由始至終的命中注定,某種程度上甚至和《想見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從第一部講述男女間的喜歡和追求,上升到對人生目標的追求和兩人間互相影響,互相成長的愛情觀塑造。整部劇的內核,都融在直樹這段放在今天也仍然值得拿出來一看再看的台詞。

  婚姻,不應該是你我生命中的唯一,我們應該去發展,更多不同的可能,我不希望婚姻是用來束縛我們彼此的。

  這也是當時偶像劇里非常罕見的,不同於大部分偶像劇把重點放在敘述求愛過程,而是去深挖大團圓結局之後,誠實地面對婚姻和現實的困惑。

  雖然這一時期的偶像劇大部分都離不開追求真愛終極目標,但創作者們通過人設、劇情細節等調整和變化,不斷地為傳統偶像劇創造新驚喜。

  但真正讓人對台劇刮目相看的卻是創新劇,《白色巨塔》雖然遠比不上日版的經典和震撼,但已經是一次不得了的嘗試。

  打破對於醫生這一崇高理想的美好,也讓人見識到醫院裡權力的爾虞我詐。

  甚至已經能見到在後來《麻醉風暴》和《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那些擲地有聲的追問。

  沒有人是真正在替這個環境著想,媒體拚命報導不是為了正義,只是為了要製造新聞,而那些想改革的人,卻都不是在位置上的人,在位置上的那些只想著如何在這件事情中自保,同時利用這次機會清除異己。

  你們都希望他死,大家都希望他死,但是民主法治是用來討好人民,討好媒體的嗎?

  不難發現,其實突破都在打破偶像劇多年在醫療、司法和愛情等題材營造的一片美好的願景。儘管愛情題材仍然佔據最大的份額,這些寧可冒險也要跳脫出虛幻愛情的創新劇和求新求變的創作者們的努力。

  沒有這個時期的他們,很可能就不會有台灣偶像劇的下一次復興。在這一時期除爆款眾多的繁榮景象,戲外演員間的競爭,也是媒體和觀眾樂此不疲的談資。

  一年一度的金鐘獎作為唯一權威的頒獎禮,每年獎項歸屬總會掀起一輪罵戰。

  《流星花園》拿下唯一的大獎最佳導演獎后,偶像劇用了8年才在金鐘獎的大獎里佔據一席之地。

  08年林依晨VS陳喬恩的視后之爭。

  《命中注定我愛你》也創造歷史成為首部拿下最佳作品的偶像劇。

  誰才是台灣偶像劇一姐的爭論成為台灣偶像劇輝煌史的不可磨滅的部分。

  就算那麼多年過去也從未休止。

  如果說林依晨和陳喬恩是實力和運氣的較量,那麼09年的金鐘獎,周渝民和趙又廷的視帝之爭則更富戲劇性,兩人都憑藉《痞子英雄》入圍。

  周渝民當時呼聲最高,因為突破以往偶像劇里的憂鬱貴公子的形象,塑造出玩世不恭卻內心藏有傷痛過往,忍辱負重的陳在天。

  趙又廷是第一次出演電視劇,儘管表現可圈可點,但仍有生澀,結果卻跌破所有人的眼鏡。

  視帝由趙又廷拿下,他在得獎感言里稱周渝民大哥,他爸趙樹海還在台下拉起周渝民讓他接受稱讚,百般推搪之下周渝民只得拍起手。

  儘管得獎還是得看天時地利人和,但當時這一幕,足以載入台灣偶像劇史冊。

  但誰也沒有料到,如此繁榮過後,便是下坡路的到來。而且竟來得如此之快。儘管4年後周渝民憑藉非偶像劇《彼岸1945》如願捧回金鐘獎最佳男主角。

  但台灣偶像劇,也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短短四年,浮沉掙扎,靈光一現。

  儘管產出量一年比一年多,但口碑收視雙收的偶像劇卻幾乎沒有。

  過去台劇賣大陸版權,單集最多可到近百萬元,現在單集已經跌到30多萬。

  台劇的不吃香是從大陸觀眾的視野擴展開始的。美劇、日劇、韓劇有更精良的製作和更豐富的類型。大陸的自製劇,也開始迎頭追上。

  甚至內地引進的台劇逐年減少,那邊引進的大陸劇卻逐年遞增,佔據三大台的黃金播出時段。

  別說大陸觀眾不看台劇,連台灣觀眾自己都不怎麼看!

  更重要的原因,來自行業內部。一個片特效可能要找國外,武打指導找韓國,一個好的攝影師卻沒有檔期,演員又都要到大陸去發展。

  人才外流,片酬和發展空間成為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導演和製作人都紛紛選擇出走。

  到大陸發展的陳喬恩,17年收入8.3億新台幣,這個收入電視台一年都沒法達到那麼高。

  林依晨原本一集電視劇的片酬約40萬新台幣,但在大陸一集片酬可以到200萬足足翻五倍。

  Top級別的能北上的北上,不能北上仍然在拍的還是那批人,合作來合作去也是一樣的人在輪流交換。觀眾失去新鮮感,自然而然地就提不起興趣看劇。

  別人都不斷地投入大量製作費以提高電視劇的質量,但對於有著100多個電視台的台灣來說,競爭激烈,經費有限。

  在製作成本日益上漲的當下,道化服、布景美術能做到的升級非常有限,自然無法與投入成本高、製作越發精美的大陸劇和日韓劇相比。

  那些虛幻的浪漫愛情戲碼和狗血橋段早已無法滿足觀眾的口味,在網路不斷發展之下,多得是歐美日韓大陸劇可以選擇。

  就這樣被打入冷宮。

  可這兩年變了,一改簡陋的製作,蹩腳的故事,陳腐的套路。

  窮則思變,台劇的變革,已經在悄悄醞釀。

  是的,植劇場!

  內容不只是愛情,還拓寬到懸疑、恐怖和文學改編範疇;

  沒有新演員?直接以老帶新!

  《想見你》的許光漢和顏毓麟,《我們與惡的距離》陳妤,《誰先愛上他的》謝盈萱,都是通過植劇場才被更多觀眾熟知。

  加上和網路平台的大量合作,解決一部分資金短缺的問題。但歸根到底真正能留下觀眾和成功輸出的,還是作品本身。

  無論是製作,還是題材,或是內核上看,台灣偶像劇早已不是你認識的那個樣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