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輕小說の>位面商人之強國夢> 第一百五拾三章 故宮、香山幫與修舊如舊

第一百五拾三章 故宮、香山幫與修舊如舊

  王凡在和陳yun介紹完後世旅遊產業的重要性、意義和具有傳播國家自身文化價值觀屬性外(文化「軟侵略」),也開始思考包括平遙古城、喬家大院內眾多炎黃古迹的修繕工作。 

  「王凡,你是不是又要當人販子了?」雅迪在王凡的腦中問道。 

  「咦?你怎麼猜出來的?」王凡很驚訝的答道。 

  「切!就你那點心眼,根本藏不住什麼秘密和心事,用你家鄉的老話,你一撅屁股,我就知道你拉什麼屎!」 

  「厄~~~你能不能說點高雅的辭彙,聽著好噁心~~不過確實是被你猜中了!」王凡撓了撓頭,答道,「不過雅迪,具體該怎麼干,還需要你幫忙查查資料。我需要知道民國年間,國內著名的工匠團體和建築師,沒有他們,僅僅憑藉著一腔熱情去維修維護古建築,很可能是好心辦壞事,毀了自己國家的文化瑰寶。」 

  「我知道,我需要找找資料庫裡面的資料,你等我一會兒!」 

  「恩,好的!」 

  半個小時后。 

  「恩~~好吧,大體有了一些頭緒。」雅迪的聲音再次在王凡的腦袋中響起。 

  「快說說看!」 

  「根據你主位面的歷史資料和文獻,在民國年間,比較能幫的上你的,有這麼幾個,第一個是蘇州『香山幫』!」 

  「香山幫?怎麼聽著有點不靠譜,很像古代黑社會鹽幫、漕幫啥的?」王凡納悶道。 

  「王凡,你純屬清穿小說看多了!實在是孤陋寡聞,自己國家的歷史知識涉獵太少了!」雅迪感嘆了一下,解釋道:「香山幫,是故宮的建造者『蒯魯班』的工藝繼承者,這麼說明白了吧?」 

  「建造故宮?這麼牛?」王凡驚訝了一下,然後問道:「話說,雅迪,故宮是誰建的,我以前還真沒關心過!」 

  「歷史資料記載是明朝的蒯祥負責督造的,他是木工世家出身,在建造故宮時,因表現出色,能力出眾被提升為「營繕所丞」(相當於現在的總工程師和總設計師)。《皇明通紀》裡面記載:「祥,吳縣人,木工也。父福,能(主)大營繕,永樂中為木工首,以老告退。祥代之,營建北京宮殿。」雅迪耐心的答道。 

  「明白了,那『香山幫』呢?」 

  「蒯祥逝世后,被香山幫尊奉為祖師。這個香山幫,不是專指木匠,而是指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等古代建築工匠群體的總稱。因成員多來自香山而得名。當然了,此香山非北京的那個香山,而是你主位面的蘇州市胥口鎮,古時候因為那裡人口稠密,耕地相對不足,促使剩餘的勞動力棄農務工,向手工業方向轉型。再加上周邊地區富戶居多,建房需求旺盛,從而磨練出了他們高超的技藝。」 

  「噢~~~那除了故宮,他們還有其他的作品存世嗎?」 

  「許多明代皇陵都是他們設計修建的,此外蘇州怡園藕香榭、木瀆靈岩山大雄寶殿等,不過相比較故宮,名聲就要小多了。」雅迪答道。 

  「好吧,那麼現在他們在哪裡呢?我該怎麼去找他們?蘇州那塊現在應該還在倭寇手裡吧?」 

  「按照歷史記錄,『香山幫』在民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薛福鑫,他現在應該在四川,因為自小輟學跟著家人學藝幫工,做過泥水作、木作、磚雕、泥塑、彩繪等,是個通才。後來又曾拜雕塑名家顏根大學習泥塑,李秀庭學習設計畫樣,山水畫家王子振學習繪畫,因而在17歲就當上了帶班師傅。在你生活的後世他也是一位建築界名人,蘇州修繕全市24處園林。包括虎丘山的十八折、千手觀音殿、金剛殿、玉蘭山房等,都由他任技術負責人,只不過在普通百姓中名聲不顯罷了。」 

  「恩恩,還有其他人嗎?」 

  「童寯【jun】,不過他是滿族人,1900年生人,從歲數閱歷上講,比現在還是青年的薛福鑫更合適,現在他正在重慶、貴陽一帶開公司。科班出身,早在19)年,他就接觸過柯布西耶、構成派、風格派的理論,曾出國四個月的赴歐洲考察,去過英、法、德,考察過意、瑞士、比利時、荷蘭,也到過東歐、蘇俄,見過很多文藝復興建築與新建築,算是中西合璧的人才。」 

  「滿族人?那能爭取過來嗎?」王凡聽到童寯的民族屬性,有些拿不準。 

  「應該沒太大問題,你先把人綁來,這傢伙最適合做培養人才的講師教授,親近革命派,在英國參觀時,他自己曾經寫下日記『參觀了工藝製造博物館,那裡有豐富的收藏,在炎黃展區,有一面從中間斷裂的漢代鏡子,直徑大約4.5英尺。它非常完美,這是我所見過的第一面漢鏡。似乎沒有必要去或者待在英國館中,英國人所有的智慧就是來掠奪我們』,他有些憤青情節。因而希望很大。當然還有以下幾個人……」雅迪繼續介紹道。 

  王凡在和雅迪商量完名單,並對照歷史記錄,挑出幾個比較好找,知道此時身處何處的民國建築專家,然後繼續開始他的綁人大業。過程是枯燥的,找人是繁瑣的,時間是漫長的,結果是還可以的。經過大半個月的忙活,終於將薛福鑫、童寯幾人,以及他們的家屬綁架、拐騙到了山西境內。 

  第一次見面,化身古龍的王凡給他們講解前因後果時,很是遭到了一眾的白眼與沉默。薛福鑫還好一些,畢竟是不到 歲的小夥子,嚇唬嚇唬也就認命了,到哪不是吃飯,對吧?所以最後同意在王凡手底下干。童寯就不太一樣了,1900年生人,到今年43歲了,更是經歷過辛亥革命、改朝換代、軍閥混戰、倭寇入侵,心理素質那叫一個強大,也沒反抗,就是給王凡來了個非暴力不合作,逼得小王同志猴急猴急的,最後和雅迪一合計,上酸菜,不對,是上殺手鐧! 

  「咳!童寯先生,我給您帶來一些書,您看看!」王凡進屋后,無視童寯的門板臉,自顧自的說道。 

  果然,回答他的是一陣沉默。 

  「那我就把書放在這裡了!」王凡經過前些日子的接觸,也不想自找沒趣,放下書就走了,回到自己的屋子,通過位面戒指的地圖功能,看「實況轉播」。 

  只見童寯剛開始沒有什麼動作,不過人總得活動活動不是,站起身來,無意識的走到王凡放下的圖書處。 

  「咦?《炎黃繪畫史》、《炎黃園林設計》、《炎黃建築的特點》、《炎黃建築藝術》、《炎黃古代時尚》、《我國公共建築外觀的檢討》,這些不是我發表過的文章嗎?」童寯疑惑的說道,然後在往下翻:「江南園林志》、《造園史綱》?怎麼會~~~」 

  《江南園林志》則是童寯抗戰爆發前的作品,完成於1937年,因盧溝橋事變,出版社南遷而中綴未發。直到1963年,才由炎黃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大陸與寶島隔絕40年間,該書為僅有大陸建築出版物在台灣影印出版。文化名人黃裳曾這麼評價這本書:「一卷《江南園林志》,不只可見作者的觀點議論,為研究炎黃傳統園林藝術開山經典著作,更能欣賞作者的美文,如讀《洛陽伽藍記》,絕非后出的說園諸作可比」。 

  《造園史綱》則更了不得,是童寯晚年作品,以精鍊著稱,概括了從傳說中的天國樂園到現代抽象園藝的發展過程,其中重要史實、名園、巨匠、著作和造園特技都涉及無遺,卻只有4萬多字。可以說是童寯一生學識的自我熔煉與升華。因而很快這位大師就忘掉了一切,完全投入到了書里去。 

  「小樣的,跟我斗?這就叫『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王凡張開大嘴咬了口手裡的香蕉,看著4d立體成像地圖,惡狠狠地說道。 

  果然,第二天,王凡再去童寯的臨時居所,後者立馬要求與《造園史綱》的作者見面。早有準備的王凡帶著童寯來到了一所樓房內,裡面密密麻麻的擺放著後世勘定發行的各類建築用圖書,當然內容經過雅迪審閱、刪改,沒有泄密隱患。 

  「童先生,很遺憾,那本書的海外作者已經過世了。不過我們把他的大部分藏書都運了過來,你看!」王凡指著一排排書架說道。 

  被國內外建築書籍迷昏眼的童寯,在王凡不給鑰匙的威脅下,終於簽下了一些列「不平等條約「,諸如:一個星期要上多少節課,一個月指導幾次古建築維修工程等等。小王同志為自己的奸計得逞極為得意,哇哈哈哈~~~~(周星馳的笑聲從旁穿過)。 

  有了專業大師的把脈,再加上尚未失傳的炎黃傳統工匠技藝,喬家大院、平遙古城、西安古都等山西、陝西境內的修舊工作順利開始了。從各地修繕現場不時傳來木工、漆匠、泥水匠等人的討論聲和訓斥徒弟的聲音。 

  「你個笨蛋,這裡應該用『挖補』,只是柱子表皮的局部糟朽,柱心完好,直接用『挖補』就行了!」一位歲數大的木工師傅大聲呵斥自己的徒弟。 

  「可是師傅,我用『包鑲』的方法也成啊?」徒弟沒接觸過這麼大規模的活計,有些發懵的問道。 

  「『包鑲』不是不行,只不過那是在糟朽部分比較大,在沿柱身周圈一半以上,深度不超過柱子斷面最長處(直徑)四分之一時才用的,這是幹活行規,別讓其他人笑話,丟我的臉,明白嗎?」 

  「是,是!」徒弟趕忙就這順坡答話道。 

  現場另一邊。 

  「三石,這邊斗耳斷落了,你照著樣式做一個,重新沾上!」 

  「好的,師傅!對了,師傅,小師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麼多『大木作』,要不順道給他講講吧?」名叫三石的徒弟詢問道。 

  在炎黃古代木構架建築中,一切骨幹木構件均稱為大木。如柱、梁、坊、斗拱、檁、椽等。而負責製作組合、安裝這些大木構件的專業稱作『大木作』。 

  「恩,也好,他學徒也有5年了,是該教點真東西給他了。」三石的師傅想了想,點頭同意道。 

  泥瓦匠處。 

  「注意擇砌的順序,一定要邊拆邊砌,別把牆壁弄歪了!」泥瓦匠師傅囑咐道。 

  「放心吧,爹,我干這個也不是一年兩年了!」泥瓦匠的二兒子不滿的答道。 

  「臭小子,你能讓我放心才怪呢。」聽到二兒子的回話,泥瓦匠嘟囔了一句,又沖屋頂上的大兒子喊道:「頂上的,注意『清隴』(屋頂除草補瓦)時乾的徹底點!」 

  「好嘞~~~」 

  同一時間,邊區古建築修繕指揮室,幾位民國建築專家正在探討平遙古城的修繕方案。 

  「我的想法是把這裡拆掉,將『進深』適當加寬,雖然這裡的『梢間』和『次間』看起來是一體的,但實際應是民國初年才加建的,明清時期的『五開間』是不可能有這種格局的。」童寯指著地圖上的一個位置,發言道。 

  炎黃古代建築平面多為矩形。以常見的矩形平面建築而言,其較長的一邊叫做「寬」,較短的一邊叫做「深」,沿「寬」的方向,每相鄰兩根柱之間的距離叫「面闊」,一個面闊即為一間的寬。沿「深」的方向每相鄰兩柱間的距離叫「進深」,一個進深即一間的深。 

  面闊俗稱「開間」。民間建築常用三開間(俗稱一明兩暗)或五開間,建築中各開間的名稱因位置不同而異。正中一間叫做「明間」;明間左右兩側相鄰的間叫「次間」;次間外側位於建築物兩端的間叫「梢間」。 

  「我同意!雖然此處地方志沒有明確記錄,但是這個樣式確實不是明清造物,應是後來人擅加改造的。」楊廷寶,民國時代的又一位建築大家點頭同意道。 

  「另外檐柱、金柱和它們之間的抱頭梁,以及柱子的「收分」與「卷殺」,我也有些想法……」完全進入工作狀態的童寯,滔滔不絕的將自己腦袋中的想法講了出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