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20節 全面發展 新
1934年,按高總司令他們幾個高層的計劃安排,在目前所擁有的這幾個省的根據地內,要在發展民生的同時,抓住機會大搞軍工生產。
這3年來,各類軍工、機械、化工、通信、電子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包括大哥從國外高薪聘請及高總司令的情報人員從地挖回來的一批人才)大批湧向鄂西。
國外有很多華僑聽說國內有這麼好的機會都願意回國發展,早期送出去留學的那30多位學子除了沒畢業的那麼些位外,全都回來了,還帶回來不少同學、華僑及一些尖端設備。
高部目前擁有了國內近一半的高科技人才。
人才才是發展的資本。
這幾年的經濟發展也搞得不錯,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股市裡的資金也翻了2翻(4倍),可以拿一部分出來先搞地方建設和軍工生產了。藥廠的「盤尼西林」除了一小部分上市,賺大錢外,要儘早儲備多點,記得,經銷商不得向日本人出售該產品。
「高家軍」有能力大幹一場了。
公路網要繼續完善,長江沿線的幾個渡口也要改建,要改為能過車的輪渡。長江航線的運輸能力要改善,「蛟龍隊」要到長江水運航線上去炸了那幾處暗礁,要保證一般貨船能順利通航。
鐵路建設也要提上日程表了。按老虎的說法,乾脆從平漢線接入支線到漢中,再修一條從重慶經廣元、漢中到陝北的鐵路算了。
到34年1月止,地質部早已建立(32年初),各類地質、探礦、冶鍊類專家和技術人才也有了300多人。到34年初,鎂、鋁、錫、鋅、磷、鎢、鉀等礦藏也或多或少的被找到,4月,近幾十處的礦藏都進行了開採、提煉,33年2月底,並有了一定的產量。
33年3月初專門成立了科研組,高少爺親自挂帥,在「天坑」攻關,配製生產高強度輕質量的各類合金,在高司令的神奇指點下,33年6月初,攻關取得了成功,之後很快有了改進。
這合金研製成功,不僅最先被應用到了飛機上,也為小高的造船業帶來了極大地提升。
合金鋼材也投入了批量生產。
有了這些高強度的合金鋼材,防護強度高了,船身薄了,船體重量輕了,航速快了很多(在當時,軍艦大多只有20節左右),接近後世許多海軍軍艦30節的航速了。小型的衝鋒舟,在雙引擎驅動時更是達到了46節的航速(單引擎驅動時也達到了33節)。
後世的玻璃纖維鋼也研製成功,並運用到了「高氏潛艇」上面。「高氏潛艇」也改裝成功,雖然攜彈量不夠(就2枚魚雷),但其機動靈活,成了水下利器。這都為小高的水師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有了坦克樣板,高司令組織的攻關小組在肢解了一輛蘇制坦克后,終於在33年10月研製組裝了第一台國產坦克,有了輕質合金鋼,「高家軍」的裝甲部隊在野外的運行速度大大提高,履帶式坦克在普通山地的速度達到了近42公里/時,現已投入批量生產。
輪式裝甲車也在33年中生產出來了,速度達到了近80公里/時。
各地的四十幾間大大小小的機械廠(拖拉機廠、農機、鑄造等)都在按部就班的生產各類裝甲部隊、飛機、船隊的組裝配件,流水線作業,生產速度相當於當時日本的2倍左右。
當時的鄂、川、黔三省及漢中地區由於屬於江漢平原、成都平原和漢中平原這三處富饒之地,人口密度較大,總人口已有10000多萬人了佔了國內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尤其是通過近些年的大發展,從各地遷入的人口較多,人口增長很快。
1934年初,如果小日本不是從東北掠奪了我國的大量資源,光憑其從國外進口或本土的資源,鄂、川、黔已經在地域面積、工業基礎上已超過日本很多。
其次就是穩定人心,成立各地地**府,邀請各地的開明人士及留用清廉的原地方官員參與新政,派出主力部隊(剿匪和防衛邊界),儘快穩定地方。隱居萬州的曾老在高老的邀請下出山了,他這一出山,重慶、成都各地的知明紳士那是絕對擁護,無形中為高總司令化解了不少阻力。
獵狼隊、飛虎和蛟龍隊帶隊,各地武裝配合,花了近半年時間總算剿清和收編了各地剩餘的200多股土匪,保護了地方安定。
對於頑抗的黔軍、川軍殘餘,在說服收編等手段無法奏效的前提下,高建昌下令直接剿滅。
在轄區內搞土改、分田地,發展農業生產,解決農民溫飽問題,贏取人心。原二劉被繳獲的資產里倒是有大批的陳糧,足夠支持川境內的糧食需求。倒底是「糧倉」地區。
在鄂西的做法上,針對川、黔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由於是「共和黨」農民武裝推翻了壓迫階級,沒收了大量的田產,分田到戶那是沒問題了,可是在對待沒有惡行的地主、富農時,個別地方的行為由於某些幹部沒把握好政策,有點過激了。高總司令緊急派出工作組妥善處理之後,再次對各地地**工幹部加強了思想教育,舉辦培訓班,講解各類政策。
在城市裡,除了原來被鎮壓對象被沒收的產業被充公外,挖掘鎮壓了一批欺行霸市的奸商。
組織開明商人紳士出來成立商會,維持各地商業穩定。商貿部也調集了大批物資,發動了一批商家進駐各地,協助地方開展各類商貿活動。
接收的各類工廠、企業、作坊也很快就正常運轉了。關係到各類民生的輕工企業也很快在各地啟動。在國外關係的發動下,這次還有13位華僑回國辦企業,在高建昌的熱情接待后,心情激動的華僑們現身說法,又在美國、南洋一帶發動三十多位華僑企業主回家創業,跟著回來的一大批技術人員和有志青年又讓高家軍增添了近千名有生力量。
接下來就是普及教育了。原漢中、鄂西和武漢的大批教師對川黔兩地實行了支援,雖然師資力量遠遠不夠,但是局面是打開了,情況只有越快越好的。
川、黔兩地的部分軍工企業也在籌劃當中,關健是選址和戰時防衛。清剿匪患后,地礦部也派出了大批各類地質、礦冶專業隊到各地勘測去了。在小高的提示下,各隊均有好消息傳回。
幾經權衡,結合當地礦產,南充和豐都兩處被選作了川北、川黔地區的2個軍工基地。
攀枝花,高總司令是不會忘記的。看來,南面還要擴大地盤。交待總參謀部儘快那出作戰方案,在地圖上看到雲南伸到川、黔兩省夾縫中的那點地塊,高總司令也想一併吞下。
這少數民族政策要相應出台了,要組織相關人員研究當地的一些風俗習慣,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政策。
有了武漢、漢中原來的軍工基礎,在各路運輸部隊的支持下,川、黔境內所需的機械設備、人員很快到位。
不過,古有"蜀道難"一說,高總司令這次是真的領教了.
1934年,高建昌沉浸在地方發展里去了,因為他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並不多了,2、3年時間,要憑一己之力挑戰小日本,只怕還得加把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