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成了一條錦鯉> 第0443章 破5億和其它

第0443章 破5億和其它

  “《默》預售破億,藝術片的春天即將到來?”


  “季銘展頂級票房號召力,獲威尼斯影帝影片《默》上映首日未結束即破億。”


  “零點場爆滿,哪些人在零點看一部國產藝術電影?”


  “年底最後一部爆款替補,影院寄望季銘新作《默》能夠提振大盤熱度。”


  “近半排片,預售破億,第二部《遇仙降》?又或者是新的紀錄?季銘電影《默》今日上映。”


  “一片獨大,《默》鯨吞票房,單日大盤有望再破兩億。”


  季銘在上映當天醒過來的時候,這些報導已經密密麻麻地出現在他的pad上。他的pad最近裝了一個爬蟲程序,會把添加進去的幾十家主流媒體提及“季銘”“《默》”這些特定關鍵詞的新聞給篩選出來,省了工作人員不少事兒——以往他們必須得倉促地把輿情總結遞給季銘,現在就不必那麽匆匆忙忙了,可以做一些數據分析,形成比較完整的一個報告,再遞上來。


  早上九點多,新聞都大同小異,主要還是預售的成績——如宋總預料,在零點之前,《默》的預售票房達到1.1億,因為沒有做點映,本身就是萬眾矚目的項目,點映是不必要的,所以總票房也是同時破億,這當然值得報導一下,《南方車站》上映一周,也不過1.8億票房,《蘭心大劇院》更是當日撤檔,前途不明,再往前看,諸如《白日焰火》《地久天長》,甚至已經被《默》的預售票房超越了。


  可見三大概念固然有其價值,但究竟能夠得到多大認同,還是因片而異,因人而異。


  很多觀察家到這個時候,才驀然意識到,鮮花卓錦烈火烹油之下的季銘,似乎依然有被人忽視掉的部分——他的票房號召力到了什麽樣的程度?

  談及個人票房號召力,在某一個時期,大約隻有兩個人能談票房號召力,一個是星爺的喜劇,一個是大哥的動作片——然而這兩位畢竟都是上古大神了,而且在一眾挑戰者和輩出新人的挑戰下,也漸漸被懷疑是否還有那樣的號召力。


  不乏有人說——今天這個時代,不會再出現主流觀眾,單純因為某一個人的參與,而選擇支持這部電影的票房。所謂票房號召力,在天王級巨星屢屢敗走麥城,在流量明星爛片迭出,屢屢創造票房慘劇之後,已經是個過氣的詞匯了。新導演、新演員,新編劇……所有這些人創造出的收視率奇跡,票房奇跡,也是強大的佐證。


  因此關於季銘的討論汗牛充棟,但對於這種個人號召力的探討,反而極少——往往隻在某些總結性段落裏,為他冠上一個“頂級票房號召力“的美譽和頭銜,至於他真的有麽?為什麽有?什麽程度?沒有什麽人深入去討論。


  直到此刻。


  《默》預售1.1億,首日票房2.3億,那還是周四!連雙十二購物節都為之失色。


  周五在兩部新片《誤殺》和《被光抓走的人》衝擊之下,排片僅僅微跌1.8個半分點,依然保持在40%以上,兩部新片平分秋色,各取19%,《天火》12%,《南方車站》《勇敢者遊戲》僅剩個位數排片,其餘老片都可忽略不計。


  這一天,《默》力奪2.7億票房,總票房將將超過5億——周六周日兩天還沒有到來。


  “《默》大爆,有望重新書寫國產藝術電影的紀錄。”——這是中規中矩的追蹤報道。


  而在兩天的目瞪口呆之後,評論家似乎集體找到了一個新的觀點。


  “21世紀第一位有頂級票房號召力的電影演員出現了,近20年裏出道的數量龐大的演員群體中,一度被認為不可能再出現諸如四大天王、星爺、大哥這樣的人物——當然,指的是他們在各自的巔峰時期。


  但此時此刻,當我們把季銘的履曆攤開,《我不是藥神》《遇仙降》《流浪地球》《默》,從客串到主演,從商業到藝術,從時勢造就,到一力擎天……我們幾乎可以看見一個巨星冉冉升起的軌跡,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到觀眾的信任,以至於隻需要看到這個名字,就願意掏錢去欣賞他的作品。


  當我捫心自問,如果今天《默》飽受質疑,我還會去看麽?答案出乎我自己的意料,它是肯定的——我會去看。因為哪怕有再多的聲音說這部電影不好,或者不夠好。可是季銘在電影,在話劇,在音樂劇等不同領域的既往成就,以及他展現出來的對藝術的真誠態度,足以讓我選擇‘眼見為實’,我必須給他一個‘辯解’和‘證明自己’的機會,這是他一步一步從堂皇正道走過來,所應得的權利。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信任的存在,因為季銘總是飽受期待和認同,無論是通過獎項,還是提前觀影的影片人、媒體,他始終傳達出,又做出了一部好電影的信息——我們於是沒有機會展現我們對他的信任。


  可是票房數字體現出了這一點。


  《默》是一部純粹的藝術片,它沒有宏大的主題,愛情、家庭、國家、民族、善惡黑白……都沒有;它也並不青春、懷舊,無法引發你我的某種天然的共鳴;它還不獵奇,雖然劇情絕不平淡,但不至於燒腦,以至於要在說明書下才能看得懂……所有這些因素,都讓我們無法解釋它的票房數字。


  《默》首日2.3億,次日2.7億,筆者寫這篇文章時,它的總票房已經突破6億,眼看著就要往10億、20億上衝了,這絕對不能說是叫好不叫座。


  為什麽?既然它好像什麽都沒有,為什麽能夠有這樣的數字?

  是宣傳得力?是季銘的人氣流量?是威尼斯影帝加持?是音樂劇版本珠玉在前?似乎都不盡然!

  除了季銘未被意識到的頂級票房號召力,再無其它理由。


  需要特別提及的是,號召力和粉絲力量,完全不是一碼事,相信近年來接連折戟的頂流電影,已經足以證明這一點了。首先麵向的對象就不一樣,沒有人的粉絲可以支撐起首周十億級的票房,更何況還是一部‘沉悶’的藝術片——那意味著千萬級的死忠粉絲,足以讓季銘創造出另一個微信和微博了,何必苦苦拍電影。


  所以《默》必然是征服了沉默的大多數,他們不是娛樂圈敏感人群,更不是混圈的粉絲,他們隻是有一個簡單的關聯邏輯:季銘=值得一看的好電影=值回票價=不會失望。


  這,就是票房號召力,其實很簡單,就是前文提及的‘信任’兩個字,然而要做到,又何其艱難。”


  這樣的評論從自己的感受出發,是能夠引發共鳴的,底下的評論也是如此:


  “我想了一想,發現也是,哪怕《默》不是大家都看好,我也願意去看一遍再評價——這張票是季銘拿以前的作品在我這提前買好的。”


  “說得太好了,就是這個感覺,不管旁人怎麽說,自己眼見為實。”


  “其實道理都是一樣,我給你一次傷害我的機會,但有且僅有一次。”


  “想一想太不容易了,一步走錯就會崩塌掉,以前的明星還能夠拍爛片,但季銘好像沒有這個權力,他要是拍一部爛片,號召力就要十去七八了。”


  ——“但回報也很驚人啊,誰能把一部藝術片賣到首周十億的水平呢?唯有季銘。”


  其他評論文章,也有從電影本身來分析的。


  “劇透警告!!


  電影隻是猜想式的描摹了一個植物人舞者的想象世界,在那裏他實現了自己藝術上的巔峰追求,也感受到真實與虛假的極致掙紮,真實的極致和虛假的極致,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得不提及季銘的舞蹈水平,《寂靜湖》在藝術上不可觸及的高度,給了想象中的虛假一麵強大的說服力,如果不是假的,怎麽會有人能跳的這麽好?如果不是跳的這麽好,這個幻想旅程怎麽會如此驚心動魄?從而給電影注入了不可取代的力量和特征,換一個人來演,斷然不可能有這樣的高度。


  ……


  但電影的絕佳品質,似乎並不是它票房大捷的充分條件,叫好不叫座的好片子太多了,無論國內國外,都是如此。《默》緣何是例外?隻能從電影之外去尋找答案。


  而答案並不難找。


  季銘!


  當我們意識到這個答案的時候,不禁回想起電影男主角,你會迅速地發現一種內外一致性——他在電影裏貢獻出了無可取代、無可重現的表演,他在電影外擁有旁人不能及的觀眾認可度。這一內一外,本身就是相互支撐的,因為他過往貢獻的表演,所以觀眾信賴他,而也因為觀眾信賴他,所以願意提前用真金白銀支持他,仿佛一條頭咬尾的貪吃蛇,形成了最令人欣羨的正向循環。”


  當然還有更深一步的,分析季銘擁有真正票房號召力的時代背景——中國電影觀眾正在變得更加聰明,更加務實,更加明辨好惡,他們不再為所有好萊塢電影買單,也不再為熱度澎湃的營銷買單,他們不再一味追逐名導演名演員,也不再認可大製作大投資的所謂大片——質量,以及能不能打動他們,成為最重要的標準。


  季銘於此時橫空出世——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質量的代名詞,他的每一個角色都真誠而有的放矢,他不利字當頭也不孤芳自賞,他不世故油滑也不自命清高,他一部一部地做出自己想要的作品,然後以符合市場規律的方式推到觀眾麵前。


  季家酒香,不在深巷,長街鬧市沽你一壺。


  酒香,鬧市,於是開業大吉,賓朋盈門。


  ……


  這些撲麵而來的評論,其實給了季銘團隊,以及《默》的製作宣發一個震撼教育——他們自己,包括季銘,其實也並未清晰意識到這一點,沒有人想到《默》會僅從“季銘”這兩個字上得到這麽多票房。


  季銘中午時候,抵達天成文化的辦公室,看了好些評論和分析之後,頗有些複雜地問楊如意:“你覺得他們說的這些,可以當真?”


  “既然大家都說,那麽不是真的也是真的。”楊如意看的很清楚:“說句唯心的話,佛都是拜出來的,神都念出來的。”


  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