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調和
“朕之所以不立太子,是擔心這小家夥,懂事之後,知道自己地位穩固,形成了驕躁懈怠之心。”徐梁對皇貴妃說道。
皇貴妃頂撞道:“我勸陛下收了立賢的念頭。”
按理說,應該對皇位非常覬覦的皇貴妃,卻主動替皇長子說話。
“咱們大明帝國從戰火中新生,不能讓下一代人繼續經曆動蕩了。”皇貴妃繼續說道:“你雖然繼承了大明帝國,但是與開國之君無異,所以萬事要給後人做好表率。”
“愛妃,你誤會朕了。我固然希望我的繼承人,比所有人都優秀。”徐梁歎道:“可是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的,萬曆皇帝的舊事就在眼前,君臣不合,是要亡國的。我怎麽可能在國本的事情上,與天下子民為敵。要知道,不論咱們東方,還是西方,不論是朝堂,還是民間,大體上都是立長啊。”
皇貴妃麵色稍稍緩和,稍微點了點頭,但是覺得事情有些不對。
因為咱們家的天子不像是輕易服輸的人啊。
要知道,他普及義務教育,收攏能臣,不就是為了給後人培植羽翼麽?
“既然陛下沒有這份意思,為何不現在立皇長子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呢?臣妾亦擔心,臣妾的父親和臣妾在的時候,可以鎮壓著追隨我們家的人,但是有朝一日我們不在了,我的孩子為人利用。臣妾不希望臣妾的孩子有機會覬覦那個位置,臣妾希望他在民間,或者做個科學家,為百姓踏踏實實的做些事情。”皇貴妃開口勸諫道。
“朕不說了麽?就你知道愛護孩子,朕就不知道了麽?真不希望,朕的繼承人,小小年紀就沒有一點危機感,最後做出舊唐李承乾那般荒唐事情來。”徐梁道。
“有聖人這般教育,又有京師大學堂的博士,內閣大臣們輪番上陣,皇長子怎麽可能不賢?”皇貴妃不信道。
他十分擔心,皇帝陛下最終的選擇,是從子嗣中選拔一個真正最優秀的人。
那對於如今蓬勃向上的大明帝國肯定是個沉重的打擊。
任何一個曾經為帝國付出過血汗的人,都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
“以後再說吧。”徐梁不耐煩道:“人家皇後都不著急,你有什麽著急的。”
“臣妾比別人都了解陛下,您能不能與臣妾說說,您真實的想法?”皇貴妃開口問道。
徐梁其實早就考慮過繼承人的我問題。
在他看來,自己的後代,有著自己苦心積慮的教導,是不可能內亂的。
真正讓人擔憂的是,已經在戰亂中暫時失去實力的文官集團。
這些在官場裏廝殺的人物,在他們不斷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不斷的淘汰,並留下最精華的那一部分。
他們會朝著最高的權利發起挑戰。
皇子們即便是一代優秀,兩代優秀,但終究有昏庸之輩。
與其擔心有朝一日,因為皇權和相權鬧得不可開交,甚至最後導致朝廷動蕩,百姓受到莫大的損失。
不如放手讓孩子試一試,如果她能成,就繼續學習自己,大權在握。
如果敗了,就借著自己完善的大明內閣製度,垂拱而至,老老實實的至高無上,老老實實的少管事。
隻要大明不至於傷筋動骨,子孫可以享受富貴,那就足夠了。
從這一點,小皇長子又注定是天生戰鬥的戰士。
甚至從徐梁之後的,每一代皇子,都要沿著自己建立的體製,去彰顯自己的能力,成繼續大權在握,敗,就將權利交出去。
這勢必是非常痛苦的過程,因為他可以勝利無數次,但隻需要輸一次,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所以徐梁要給皇室留下一個傳統,要給後代一些危機感。
普通人家的孩子,都知道來個窮養,讓他更加的有責任感,危機感。
更不要說皇室成員,注定要承擔重任的皇長子。
沒有任何危機感,如何像是他父親那樣,承擔起一個國家的重任?
“愛妃,你先休息吧,朕從未昏聵,朕要給後人找一條合適的路。”徐梁不想在解釋了,拍了拍貴妃的身軀,有些意興闌珊道:“朕去處理政務。”
馬上就要過年了,京師通往各地的道路,變得異常的擁堵。
前所未有的景象,在大明上演。
他的元氣恢複的實在是太快了。
剛剛結束了戰事的大明,彰顯出了讓全世界使者都震驚的繁華。
讓人不得不慨歎,這個神秘的東方帝國,一定有什麽讓人猜不透的神秘力量。
幾乎每天都有幾百名騎卒奔赴各地,傳遞信件、公函、報紙。
每天也有數百騎、馬車從各地進入京師,帶來各地的報告、新聞、奏疏。
方書琦如今在內閣已經大權在握,但是卻與別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想法。
作為新生代,被陛下一手捧到相位上的人,他能深刻的感受到,自己是在實實在在的做事情,而且是在為天下做事,真的可以將各地封疆握在手裏。
這種和君主相互配合,可以讓帝國高效運轉的感覺非常美妙。
因為相權是分潤來自皇帝的權利。
可是他也分外的清醒,除非是聖人給予的權利,不然他絕對不會去碰。
因為如今這種和諧的狀態,實在是來之不易。
他與徐梁一樣,一直希望找到一種相權和君權和諧存在的製度。
將他和徐梁這種完美的配合延續下去,這樣大明一定會越發的強大,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
但是這種事情,一時間連徐梁都想不明白,更不要說他方書琦了。
當然,這位內閣首輔如今也關心,京師的經濟問題。
如今巨大的人流量,早就了京師一帶經濟的空前繁榮,高品質的紙張,解決了發行鈔票的硬件不足的問題。
要知道,最優秀的工匠和技術人員,都在朝廷,他們研製出來的鈔票,根本不擔心有人可以仿製。
國家從歐洲、南洋、東瀛、高麗、甚至南方,獲取源源不斷的金銀和物資,而在北方大肆發行鈔票,這樣降低運輸成本的同時,也一定程度的平衡了南北的經濟差距。
如今國家越發的安定,土地再次被分配,朝廷積極運作,解決了無數人的工作問題,給大多數人找到了出路,朝廷和百姓的矛盾,降到了曆史最低點。
如果有人做統計,如今大明朝的子民,一定是幸福指數最高的百姓。
大明的鈔票通過各種渠道,流入到百姓手中。
百姓有了錢,自然可以購買收獲必需品,購置房屋,自然也提高了朝廷的財政收入,雙方的日子都變得天翻地覆。
但有一點,不得不注意,那就是小冰河期並未過去,再加上戰亂,河南以及陝北的農業並未恢複,甚至想要自給自足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