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6章 德國:國際銀行家的發源地(6)
羅斯柴爾德在信中說:「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你是在保護我們家族的利益,我們希望聽到你拋售我們的債券的解釋。我們早上發給你的電報中指出,我們不接受你最近的出售(債券)的行為。」4月18日,布雷施勞德趕緊回電說明,最近與奧地利的關係出現緩和,所以出售債券已全面停止。
1866年5月,普魯士開始軍事總動員,全部9個軍團進入戰備狀態的費用為2400萬泰勒,並且以每月600萬泰勒的數字遞增。5月18日,在資金嚴重不足的窘境中,普魯士政府被迫宣布成立公共信用機構並提供無抵押的2500萬泰勒的信用,同時廢除所有限制高利息的法令,力圖吸引民間資本進行信貸。即便如此,信用緊張的局面並未緩解,財政部長哀嘆他已經沒有足夠的資金髮動戰爭,甚至連兩個月後的開支都沒有著落。
到了戰爭爆發前的最後關頭,布雷施勞德的科隆—明登鐵路方案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所有募集資金的嘗試都歸於失敗后,普魯士財政部痛下決心委託布雷施勞德和漢斯曼組成購買鐵路股份的銀團。股權收購定價為110泰勒,市場交易價格為117泰勒,除了他們兩位之外的其他銀行家試圖利用政府的財政窘境把價格壓低到105泰勒。政府無法接受如此之低的報價,決定分批出售。如果戰事順利,股票價格將一路攀高。這也是一招險棋,萬一戰爭打得不順,政府將面臨經費枯竭和股價暴跌兩重壓力。但俾斯麥決心冒險!
由於政府放棄了國有化並解除了貸款利息擔保,立刻拿到了1400萬泰勒被鎖定的擔保金,除了科隆—明登鐵路股份銷售所得資金用于軍事總動員之外,正是這筆錢支撐了未來7周的戰爭。等到俾斯麥兵臨維也納城下之際,這筆錢已不足300萬泰勒,而奧地利尚有18萬大軍駐守維也納,如果兩個星期之內無法迫使奧地利投降,俾斯麥將成為歷史上最冤的政治家。
俾斯麥戛然而止的戰爭,使其在這場事關德意志命運和他個人命運的重大賭博中大獲全勝!
普法之戰: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普奧戰爭的輸家當中最窩囊者,非法國的拿破崙三世莫屬,他眼睜睜地看著普魯士在自己眼皮底下迅速崛起。法國在俾斯麥的戰略性欺騙之下,非但沒有獲得任何實質上的「中立補償」,反而在盧森堡的問題上被俾斯麥奚落嘲弄。拿破崙三世在疏遠奧地利的問題上所犯的錯誤與楚懷王被張儀用「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楚國與齊國斷交如出一轍,楚懷王與拿破崙三世同屬那種愛貪便宜、志大才疏之輩。
一向玩大國均勢遊戲爐火純青的英國,此時對普魯士即將統一德國而崛起成為英國最大的挑戰者這一危險前景並沒有應有的敏銳。英國仍然被愛虛張聲勢的拿破崙三世忽悠住了,過高估計著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實力。法國於1859年動工開鑿的蘇伊士運河,已在1869年竣工通航。英國認為這是對它統治下的中東地區和印度的一種直接威脅:如果斷了英國本土與印度殖民地的交通線就等於斬斷了英帝國的脊樑,這是英帝國主義者無論如何不能容忍的。於是戰略短視的英國政府把普魯士作為抗衡法國的力量,對普魯士統一德國的行為大開綠燈。英國對法國的顧慮壓倒了對德國統一的擔憂。
沙皇俄國自克里米亞戰爭慘敗后,同英、法關係冷淡。它表面上保持中立態度,實際上支持普魯士對法國作戰以便坐收漁人之利,以報當年的一箭之仇。遲鈍而封閉的沙皇正專註於在巴爾幹煽風點火撈取些蠅頭小利,對普魯士這一昔日的反法盟友和幾十個鬆散的德意志邦聯小國並未完全放在眼裡,從而埋下了未來敗亡的伏筆。
奧地利新敗,財政瀕於破產,雖想支持法國對普魯士進行報復,但已力不從心。
俾斯麥與其說是個偉大的戰略家,不如說是個幸運的冒險者,他的幸運在於他的對手們在戰略上的疏忽和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的閃電般的崛起。普奧戰爭結束后,只有俾斯麥心中清楚,要想完成德國的統一大業,不打敗強大的法國是不可能實現的。普法戰爭將不可避免。
普法戰爭的導火線是所謂「埃姆斯電報」。1870年7月初,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的一位親王被選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拿破崙三世以法國不能容忍東西兩翼均受到威脅為借口,命令法國駐普魯士大使提出抗議。當時,威廉一世在埃姆斯溫泉療養院休養,他向法國大使表示,霍亨索倫家族可以考慮放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但拿破崙三世仍不罷休,又命令法國大使找威廉一世作出書面保證。威廉一世答應回柏林再談判此事,同時給俾斯麥發了一份電報。俾斯麥接到電報后,刪改了電報的一些內容,使之成為威廉一世拒絕同法國大使談判的通電,並在報紙上公開發表。1870年7月19日,拿破崙三世以受到侮辱為借口對普魯士宣戰。
而此時的法國連一個盟國都沒有。
作為普奧戰爭的主要功臣,布雷施勞德的地位今非昔比,他已經從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小兄弟變成了平起平坐的夥伴。俾斯麥對他的倚重已超越了對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敬畏,在普奧戰爭結束不久,俾斯麥毅然將自己全部私人賬戶中的財產從法蘭克福羅斯柴爾德銀行轉到了布雷施勞德銀行。
就在戰爭爆發前的10天,布雷施勞德在給俾斯麥的密信中詢問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並狡猾地提到俾斯麥私人賬戶上的投資情況。在信中他問道:
在我這方面看來,我並不認為極端嚴重的政治情況已經出現,所以我並沒有將閣下賬戶里的資產出售。如果我的判斷有誤,您認為許多不愉快的事件即將發生,我請求您及時給我示警。
果然,事關俾斯麥個人財富的損益,俾斯麥不敢怠慢,第二天回信就到了,不過是以俾斯麥夫人的名義回復的:
他並不認為其他人會突然對我們發動進攻,因為西班牙的投票並未符合任何人的意願。不過他覺得也許到了某個時刻,對戰爭的預期會比現在更強烈,所以賣掉鐵路股份也許是個好主意,反正他這裡也需要錢。
布雷施勞德收到回信后,立刻明白了戰爭即將開始。第二天,他即刻將這一價值連城的情報發給巴黎的羅斯柴爾德:「所有的報價都會快速下跌。」同時,他指令在歐洲各個市場的交易員全部拋出他的各類資產,有些甚至是在虧損中售出的。布雷施勞德此時已顧不了那麼多了。
普奧戰爭的一個結果就是普魯士的憲法危機結束了,俾斯麥的政府獲得了相當程度的財政自由。1870年7月21日,普魯士主導下的北德意志邦聯議會批准了1.2億泰勒的戰爭信用。
在戰爭爆發初期,柏林股市情況近乎恐慌,連科隆—明登鐵路這樣的優質股票都下跌了30%。普魯士政府緊急出售1億泰勒的第一期戰爭債券,試圖擺脫由銀行家壟斷的承銷渠道,直接向市場發售,條件是5%的利息和打88折,而銀行家們的建議是打85折,被政府拒絕了。奧本海默在寫給布雷施勞德的信中強調,「這是一個當前市場情況下的可笑的條件」。結果銷售遭遇了巨大的失敗,債券只賣出了6000萬泰勒。其實,問題的根源是,如果政府直接銷售,銀行家們無法賺取承銷費,因而採取了集體抵制的行為。這一點再次表明,金融市場上「渠道為王」的威力。
1870年9月1日,普法雙方在色當進行大會戰,法國軍隊再次慘敗。次日,拿破崙三世率領10萬法軍投降。9月4日,巴黎工人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拿破崙三世的統治。
色當戰役后,多達30萬的法軍俘虜被普魯士關押。布雷施勞德敏銳地發現這是一個賺錢的大好機遇,他主動承擔起每月為戰俘向普軍支付生活費的「責任」。對於他而言,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放貸生意,未來無論誰代表法國政府,他們都必須支付這筆巨額貸款的本金和利息,這將是戰爭賠款的一部分。布雷施勞德並不懼怕法國人賴賬,因為普魯士的大軍一日不收到戰爭賠償,就一日不會離開法國的國土。而法國軍隊已經完全土崩瓦解了,短期內絕無東山再起的可能。
隨著戰爭的臨近和爆發,布雷施勞德與巴黎羅斯柴爾德的每日商業信件往來越來越困難,後來柏林與巴黎的直接聯繫被迫改為經由布魯塞爾與阿姆斯特丹轉送。布雷施勞德照例彙報柏林市場的行情。色當戰役之前,布雷施勞德緊急通知羅斯柴爾德儘快賣掉他們持有的科隆—明登鐵路股票,隨即布雷施勞德替羅氏在128泰勒的價位賣出1250股鐵路股票,7月時,該價格為95.72泰勒。9月15日之後,雙方聯繫中斷了,巴黎在9月20日被合圍,羅斯柴爾德被困在巴黎。直到1871年2月,才重新聯繫上。這期間,巴黎的羅氏只能藉助氣球偶爾傳遞信息。10月5日,普魯士軍隊徵用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費里埃莊園,成為威廉一世、俾斯麥和普魯士元帥毛奇的指揮部。著名的「費里埃會晤」就在這裡進行,法國外交部長試圖說服俾斯麥簽署和約未果。
1870年10月底,普魯士政府汲取了上次的教訓,任命漢斯曼組建承銷團在倫敦和柏林出售2000萬泰勒第二期貸款。隨著普魯士軍隊的捷報,這些貸款合同價格水漲船高,政府很快就能夠取消部分被抵押的信用額度,最後戰爭國債的利率被敲定為5%,期限為5年。龐大的戰爭經費源源不斷地流向法國前線的普魯士大軍。11月30日,銀行家們再接再厲,又一次在英國成功發行了3400萬泰勒的92折貸款,並可選擇進一步發行1700萬泰勒的權力。而同時儘管英國人開始同情倒霉的法國,但法國的債券在英國幾乎賣不動,在金融這一看不見的戰線上,法國再次失敗。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28日,交戰雙方簽訂停戰協定,2月26日簽訂預備和約。
至此,普法戰爭結束,整個戰爭普魯士的戰爭耗費總額為2200萬泰勒。
50億法郎戰爭賠款:銀行家的「大餡餅」
俾斯麥的大軍開始休整了,但是國際銀行家們更加忙碌了。高達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業務是一個令所有人都垂涎三尺的巨額生意,如果收取1%的管理費用,僅此一項就是一個5000萬法郎的天大餡餅!
戰爭進行到1870年11月時,奧地利的羅斯柴爾德就主動向俾斯麥提出希望能為普魯士提供服務,代收法國未來的戰爭賠款。當然,奧本海默和其他國際銀行家族們也都競相要求提供服務。俾斯麥徵求布雷施勞德的意見,這樣一個肥缺當然大家都想自己攬著,布雷施勞德自告奮勇迫不及待地於1871年2月7日來到凡爾賽。他拿到了他最想要的兩個大單,為巴黎籌集2億法郎的戰爭賠款和安排協調整個法國的戰爭賠款。
在戰爭賠款數額上,法國梯也爾政府設想的是50億法郎,但俾斯麥拿過一張紙片,飛快地寫下60億法郎!梯也爾像被狗咬了一口,一下子跳了起來。兩人開始激烈爭吵。俾斯麥對法國的反對怒不可遏,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英國方面突然介入,要求俾斯麥適可而止。梯也爾認為,過多的戰爭賠款既不公平也不現實,法國拿不出這麼多錢。俾斯麥暴跳如雷,不依不饒。最後,梯也爾建議請羅斯柴爾德出面轉圜。當羅斯柴爾德出現時,俾斯麥將全部的怒火發向羅斯柴爾德,在場的人全部驚呆了。羅斯柴爾德無動於衷,仍然堅持50億法郎是個「可持續」的賠償數額。後來布雷施勞德在給德皇威廉二世的信中提及此事,威廉二世也十分不滿俾斯麥故意的粗魯行為。
發火歸發火,羅斯柴爾德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不接受他的條件,就休想在歐洲市場上募集足夠的戰爭賠款,普魯士大軍就得無限期地待在充滿敵意的法國境內,每日大軍的一切供應開銷都在迅速增加,而普魯士國內和歐洲各國對俾斯麥的不滿也在快速積累。權衡利弊之後,俾斯麥只得接受羅斯柴爾德的50億法郎報價。法國梯也爾政府搞不定的事,羅家一出面立刻擺平。
1871年5月10日,德法正式簽訂《法蘭克福和約》。條約規定:法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區。
隨即法國方面開始籌備第一筆2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債券,利率設定為5%,以布雷施勞德為首的德國承銷財團建立起來了,奧本海默、沃伯格等家族參與發行。結果債券發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超額認購高達14倍。賠款總額提前完成,並由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直接匯到布雷施勞德銀行和漢斯曼銀行。1872年,第二筆30億法郎的戰爭賠償債券超額認購達13倍,奧本海默家族單獨承銷了4.9億泰勒,其中他們自己持有7400萬。賠款工作進行得出奇順利。1873年夏,驚人的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全部完成。德軍開始撤出法國領土。現代金融市場強大的資金籌集能力是過去完全無法想象的。清朝的戰爭賠款往往是以稅賦形式直接壓在貧困的老百姓頭上,而西方則是通過債券投資的方式,向富人提供一種投資機會。不同的理念造成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在這一進程中,國際銀行家起到了雙重作用。他們一方面扮演了問題的解決者,另一方面卻又是問題的製造者。他們為戰爭雙方提供從軍火公司上市、發行軍火債券、運轉融資,到國家戰爭債券發行、戰後的賠款債券承銷、賠款資金划轉、國家重建融資等業務的一攬子戰爭綜合解決方案。在戰爭中,政府是不計代價的,正是銀行家們廉價收購國有資產的良機。中國有一句俗話說得明白: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無論戰爭結果如何,兩邊的國際銀行家們同樣賺錢。
還是拿破崙看得透:金錢沒有祖國,銀行家們的眼中只有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