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 11.第11章 英國:金權的制高點(5)

11.第11章 英國:金權的制高點(5)

  英國首相迪斯雷利上台以後,曾委託老朋友萊昂內爾·羅斯柴爾德到法國去試探能否出錢將蘇伊士運河買下來,但被法國政府阻止了。 

  1875年11月14日,這一天正好是周日,迪斯雷利首相又來到羅家做客。賓主正在把盞言歡之間,羅家信使送來家族巴黎分行的一封密信。萊昂內爾看了之後告訴迪斯雷利,埃及總督負債纍纍,急需出售17.7萬股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股份,他先向法國政府提出動議,但對法國方面的報價和反應速度很不滿意,他就是要迅速套現,越快越好。 

  迪斯雷利和萊昂內爾同時意識到這是一次重大的機遇。想了半晌,迪斯雷利只問了一句話:「多少錢?」萊昂內爾馬上發電詢問巴黎方面對方的報價。在焦急的等待中,迪斯雷利再也沒有心思品嘗被他稱為「倫敦最好吃」的羅家晚餐了。等上白蘭地的時候,羅家快報又到了,對方報價:400萬英鎊。 

  迪斯雷利毫不猶豫地說:「我們一定要拿下運河。」萊昂內爾沒有正面表態,他需要的是再次核實情報的準確性。星期一上午,情報被確認無誤。 

  現在他們的當務之急就是在別的國家沒有反應過來之時立刻搞定這個買賣,出手一定要快,同時更要高度機密。但是,當時議會正在休假,來不及重新召集開會進行冗長的辯論。首相也不能去找英格蘭銀行,「老太太」(英格蘭銀行)的反應遲鈍,同時也沒有這麼多現金,並且法律規定英格蘭銀行無權在議會休假期間給政府放貸。找股份制銀行也行不通,他們還得召集董事會,然後是英國紳士般地慢慢討論。如果在金融市場進行募集,一是這樣大的一筆巨款難以短時間籌措完成,二是動靜太大容易走漏風聲。只有羅斯柴爾德銀行堪當此任。 

  英國首相迪斯雷利立即召集他的內閣大臣開會,會上的議題就是授權向羅家借款。迪斯雷利派自己最親信的首席私人秘書守候在內閣會議室外面,會上一經達成決議,他立刻探頭出來說了一聲「Yes」,私人秘書立刻跳上早已在門口等待的馬車,飛奔去見萊昂內爾·羅斯柴爾德。氣喘吁吁的秘書一見到萊昂內爾就說:「首相急需400萬英鎊,明天就要。」萊昂內爾不慌不忙地夾起面前的一顆葡萄,慢條斯理地吃起來,然後吐出葡萄皮,問道:「首相用什麼作擔保?」回答是:「英國政府。」萊昂內爾淡淡地說,「好吧,你們得到這筆錢了。」 

  迪斯雷利向女王報告的時候難掩興奮和激動:「這回法國出局了,他們沒戲了。400萬英鎊!立刻就能拿出來!能做到這件事的只有一家銀行,羅斯柴爾德!」 

  羅斯柴爾德如此痛快地慷慨解囊當然不是見義勇為,如果這筆投資回報率達不到他的目標,別說是英國政府作擔保,就是拿女王來質押,羅家也未必肯干。驅動萊昂內爾一口答應下來的是這筆投資的利息:3個月利息15萬英鎊,相當於年息15%,這是筆毫無風險的快錢! 

  更何況羅家此舉的深層意義又在錢之外,通過對蘇伊士運河收購的財政融資,羅斯柴爾德踏上一個難得的進階,向英國內政外交的核心決策層進一步靠近,把關係做得更實了。出了這筆錢之後,羅家對英國和埃及的外交政策和事務就名正言順「說得上話了」。這件事成為一個戰略拐點,羅家對英國公共政策和事務的影響和參與開始超過「政治挂帥」的巴林銀行。 

  英國如此熱衷蘇伊士運河工程,著眼於對埃及政治經濟的全面控制。而隨著英國勢力在埃及的深入滲透,羅斯柴爾德銀行順風搭車,把融資業務全面鋪進埃及。在1885年至1893年間,羅斯柴爾德銀行和布雷施勞德聯手,由羅家倫敦、巴黎和法蘭克福機構主導,包攬了埃及最大的四宗國債發行,總額接近5000萬英鎊。 

  羅斯柴爾德和其他猶太銀行家在「政治站隊」上選擇了自由黨,並大力支持自由黨的「帝國主義」海外擴張政策。英國在19世紀末大力拓展海外勢力,靠的是猶太財主豐厚的金錢滋補。而以羅氏為首的猶太銀行家們藉助英國的殖民擴張不僅獲得巨額經濟回報,更把他們的「金手指」伸進了全世界的金融命脈。 

  拯救宿敵巴林銀行 

  19世紀80年代,南美洲異軍突起,以其豐富的礦產和自然資源(巴西的咖啡和橡膠,智利的磷礦和銅礦,阿根廷的鐵礦)為基礎和後盾,經濟獲得飛速發展。其中阿根廷風頭最勁,在南美洲一枝獨秀。南美各國都在迅速擴張工業,產能和經濟數字不斷創造歷史記錄。以巴林銀行為首的英國銀行持有巨量南美各國的債券。巴林銀行持有最多的是阿根廷的債券,羅斯柴爾德則看好巴西。 

  1888年時,執掌羅斯柴爾德倫敦銀行的奈提·羅斯柴爾德開始陸續發表他對阿根廷的擔憂:「阿根廷經濟發展過熱。」「阿根廷的實際經濟增長已不能支撐它的負債水平。」進而預言「阿根廷的資本市場將出現崩盤,而這場危機會迅速殃及其他國家」。 

  兩年以後的1890年,阿根廷的經濟泡沫破碎,爆發經濟危機,其債券如雪崩般貶值。首當其衝受害的就是巴林銀行。由於阿根廷債券巨幅貶值,加上俄國政府雪上加霜地突然大量抽走在巴林銀行的存款,巴林銀行連遭重創,現金流乾涸,頓時陷於破產邊緣。 

  英格蘭銀行立刻發起對巴林銀行的救援,呼籲各大銀行共同出手拯救巴林。奈提·羅斯柴爾德立刻給予了積極的口頭響應:「如果巴林銀行倒下的話,絕大多數倫敦的金融機構都要隨之崩潰了。」「我們會盡最大努力防止災難發生。」當巴林危機愈演愈烈,羅氏倫敦銀行在一個月內兩次緊急從巴黎分行抽調相當於200萬英鎊的資金和100萬英鎊的黃金,以助英格蘭銀行應付資金短缺。 

  救助巴林銀行的時間緊迫到以小時計算,英格蘭銀行把眾銀行巨頭召集起來,督促救援方案。巴林的命運一次又一次落到羅斯柴爾德手中。奈提多次在緊急會議上猶豫不決,提出需要「徵求其他兄弟的意見」。在另一銀行巨頭科瑞決定加入救援后,英格蘭銀行急不可耐,不斷向奈提施壓:「沒有你,我們也必須繼續(拯救巴林銀行)了。」終於,奈提極不情願地首肯了。 

  有了羅斯柴爾德和科瑞銀行牽頭,各銀行紛紛出資投入巴林救援資金,在24小時的最後期限截止時,救援資金達到1000萬英鎊,後來上升到1700萬英鎊。 

  巴林銀行在命懸一線的時刻被拯救了。 

  關於1890年巴林銀行危機中羅斯柴爾德家族所起的作用,史學界提出三個問題:第一,這場危機中是否存在「猶太人的手指」?眾所周知,羅斯柴爾德家族和巴林家族是金融界的瑜亮,互為死敵和強勁的競爭對手。奈提甚至在兩年前就預言了巴林的危機,他是否在指向巴林的槍上扣響了扳機?第二,究竟是什麼最終促使奈提擔當了拯救巴林的排頭兵?第三,為什麼羅斯柴爾德銀行沒有遭受巴林銀行的厄運? 

  對前兩個問題,執掌羅斯柴爾德巴黎銀行的阿爾方斯·羅斯柴爾德作出評論說,巴林銀行實質上已成為整個英國商業和經濟的信用基石。一旦巴林倒下,英國在全世界的信用都將嚴重受損。從保護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羅斯柴爾德銀行最終決定要盡全力拯救巴林。 

  關於第三個問題,羅斯柴爾德銀行回答說他們持有的債券更多是在巴西而非阿根廷,雖然阿根廷危機席捲南美,但在危機爆發前羅斯柴爾德銀行已經將大部分巴西債券轉手賣出了。在1886年時巴西債券只佔羅家倫敦銀行資產的2.4%。另外,羅斯柴爾德銀行的資產負債情況遠遠優於巴林銀行,即使在南美經濟泡沫最大最熱的時期,羅家始終保持清醒和冷靜,沒有讓自己負債過高,而頭腦發熱的巴林銀行就太冒險了。 

  不管怎樣,巴林銀行終於被救下來了,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奄奄一息,一蹶不振。羅斯柴爾德的世紀老冤家終於沉寂了。 

  巴林銀行在1995年終於被一個27歲的年輕交易員尼克·里森(Nick Leeson)徹底摧毀了。此為後話。 

  黃金十字架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大規模的資本輸出很大程度上是由全球貨幣體系的發展促成的。19世紀70年代,世界貨幣體系由金銀雙本位制轉變為金本位制,並且與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英鎊掛鉤。羅斯柴爾德家族在這一重大轉軌過程中的作用一向被低估了。 

  在19世紀最後的20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在金礦開發方面的興趣和利益迅速增長,他們在這20年中經辦的外國債券絕大多數是採用金本位制國家的。 

  美國南北內戰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和他們的美國代理人奧古斯特·貝爾蒙特(August Belmont)及賽利格曼家族(Seligman)在廢除林肯綠幣和重新使用黃金支付的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