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 45.第45章 統治精英與「隱形寡頭」(4)

45.第45章 統治精英與「隱形寡頭」(4)

  心靈雞湯們說:當你放棄越多,你就擁有越多 

  心靈雞湯式書籍早已把洛克菲勒晚年的故事作為經典向世人講了一遍又一遍:老洛克菲勒一生唯錢是命,竭盡克儉蓄財之能事,而在53歲時被診斷患不治之症,藥石無效,在每周凈收入上百萬美元時也僅僅能吃價值不到兩美元的餅乾和酸奶勉強為生。大徹大悟下,他開始把自己的大部分財產捐獻出去,建立科研機構和慈善組織,從而生命為之一新,豁然開朗,他因此快樂地活至98歲。 

  於是心靈雞湯告訴大家:當你放棄越多,你就擁有越多。 

  這話其實千真萬確,洛克菲勒的的確確通過捐獻而擁有了更多。而實現這一「奇迹」的工具就是基金會。 

  老洛克菲勒起家過程中用遍了殘酷不仁、廣受詬病的手段,聲名狼藉。他曾是美國公眾最痛恨的人。為徹底改變公眾形象,老洛克菲勒接受一個顧問的建議,大行慈善事業。 

  事實上,老洛克菲勒此舉的功效和意義遠不止改善公眾形象。 

  他進行了大量的財產捐獻,但「獻」出的財產並沒有脫離過他的控制。通過基金會等一系列策略地運作,洛氏對「獻」出后的財產反而實現了更大更強的控制力。這就是洛氏「科學捐獻原理」:獻出越多,控制越多。 

  洛氏設立的第一個基金會成立於1910年,這就是洛克菲勒基金會。1910年時美國多數州已通過第16條修正案,即徵收累進收入所得稅。洛克菲勒基金會可謂是最成功有效的「稅前計劃」,一舉便合法合理地避掉了累進收入所得稅。在同一時期,標準石油公司被蘭蒂斯(Kenesaw Landis)大法官下令分拆,洛氏財團立刻以設立4個免稅基金會作為應對,然後把財團的絕大多數股份捐了進去。這相當於從左邊口袋裡掏出錢,放進自己的右邊口袋,但這錢搖身一變,名分就不同了。於是被分拆后的各個石油公司既能得到需要的資金,又在收益和資產上避稅。在基金會的章程中,只要加上本家族的後代,就將繼續為基金會世世代代地「服務」下去,並且具有關鍵的一票否決權,剩下的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好處。洛氏財團以財產的所有權置換控制權,不僅實現了避稅功能,還實現了財富大幅增值的奇效。因為基金會可以買賣持有各種資產,包括房地產和有價證券,而且不必公布財務報表,更可以實現對市場的隱形影響力。 

  錢捐進了基金會,再投資給不同行業的多級公司企業,當投資規模足夠時,所有接受投資的實體的董事會必須由基金會指定和委派。於是,儘管錢已經不在某家族名下,而實際管理人和錢的使用權仍牢牢控制在他們手中。注意,此時從名義上錢已經改姓了。通過這種形式,首先原來所有洛氏的錢都要被征的個人收入所得稅就消失了;其次,如果老洛把錢送給「中洛」,「小洛」和「小小洛」,本來要交的贈與稅(Gift Tax),也省了;再次,就是遺產稅,這個幾乎是唯一可以限制富人財產遺傳的工具,在美國最高可達50%,由於錢已不在洛氏名下,遺產稅自然也就免了。老洛通過捐獻,把錢財合法合理地留給了自己以及「中洛」,「小洛」,「小小洛」,並且「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從此,洛氏將每年一半收入投入基金會,大大抵扣了應稅收入。老洛省掉收入稅,中洛、小洛和小小洛將避免掉遺產稅和贈與稅,更爽的是,這些基金會的投資產生的收益,連資本利得稅也一併免去。由於免稅的好處,基金會的資產得以飛速成長。所謂non-profit(非盈利)實質上就是non-taxation(非納稅)。 

  當年老洛克菲勒把其擁有的數百萬股「泰坦尼克石油公司」(Titanic Oil Corporation)股票捐給了名為Do Good Foundation的基金會,後者為洛氏控制的組織。他只是把名下股票轉讓給基金會,就輕易完成了財產「升華」。類似Do Good Foundation的基金會和慈善機構明目眾多,級別繁複,它們確實捐助了為數眾多的科研、醫療項目和用於扶助貧困,但這些開銷相比基金會體製為富豪隱身的財產和避免的稅費而言,實在是不足掛齒。再加上捐獻入基金會的財產所產生的投資收入也是免稅的,洛氏財團一方面是財產的真正控制人,另一方面免交投資收入稅,這令其財富增長速度更快。 

  《華盛頓郵報》曾經報道,經過家族兩代人精心經營,洛克菲勒財團財產的絕大部分轉由不同層次和級別的基金會,以及它們衍生出的下屬、分支、直接間接控制的公司擁有,從而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基金會網路體系。每一個基金會網路節點「單位」的財務報告不被審計,不需公示,所有涉及的調查都被禮貌而合法地拒絕,從而從會計制度和監管體系的雷達中失去蹤跡。這實際上就是洛克菲勒家族發明的財富隱身大法,而當今的超級富豪們無不在效法。蓋茨和巴菲特的財富捐獻遊戲不過是20世紀初老洛家族做法的延續而已。 

  經過六七十年經營,洛氏家族控制著多達幾百甚至上千基金會和下屬機構,而這張網路是沒有人能夠梳理清晰的。洛氏家族向公眾披露的財產約為10億~20億美元。用冰山一角來形容都未必盡然。超級富豪的實際財富已經完全無法衡量、核實和追蹤。 

  這就是放棄越多、控制越多的奧秘。 

  「家道中落」的洛克菲勒家族 

  大眾傳媒多年來一直在向公眾傳達著當今的洛氏財團早已家道中落,不過是中產階級級別的富翁。如果把歐洲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從富豪領軍地位上衰退下來的原因歸結為歐洲連續遭遇戰火,羅氏在大形勢下被牽連中落,那麼怎麼才能合理解釋洛氏財富的消失呢?洛克菲勒財團始終掌控著美國的石油、化工、製藥工業,運營頂級銀行超過百年,而美國經濟發展歷程也沒被歷次戰爭干擾過。時至今日,洛家總財產只有區區20億美元,僅能和中國最近20年發跡的富豪相提並論? 

  還是先看看國際銀行家是否真的家道中落吧。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在尼爾森·洛克菲勒競選總統時,美國參議院例行舉行針對其財產狀況的聽證會。尼爾森先是公布其個人財產約為3300萬美元。在參議院進行初步調查后,經過與尼爾森反覆徵詢,尼爾森改變口徑,承認其個人資產為2.18億美元,比最初的聲稱多6倍。此時的美元還是美金時代,1美元對應著0.88克的黃金,他的個人資產相當於191噸黃金,以黃金的現價(900美元/盎司)計算,現在這些錢的價值相當於當時的25倍。尼爾森提供給參議院的2.18億美元這個數字已經相當驚人,遠超過美國前37位總統個人財產的總和。 

  不過,這些個人資產已經是洛克菲勒家族將絕大部分資產「捐給」自己家的基金會,剩餘部分在84位家族成員之中分配后,屬於尼爾森自己的那一份而已。 

  在參議院對尼爾森個人資產進行調查的過程中,他不得不面對卻無法合理解釋的是,70年代,尼爾森竟然幾年當中沒有繳納過一分錢個人收入所得稅。其實原因很簡單,在1970年,尼爾森的財務顧問和律師團隊將他名下的資產進行了一番「調度和調整」,直接效果就是在這之後連續幾年當中,尼爾森完全不用繳納所得稅了。估計當時參與調查的工作人員最想做的事就是留下尼爾森專用稅務會計的電話,在自己報稅的時候打過去。 

  在參議院對尼爾森進行財產調查時,他侃侃而談道,如果你們質疑我們的家族是否操控著某種龐大的經濟權力,我的回答是這並不存在。我們僅僅在投資而不是控制。家族成員對控制財產並不感興趣。無論是家族成員還是資產管理團隊,大家的目標和期望都只是獲得合理範疇內的回報。 

  那麼,洛家的資產管理團隊是什麼規模呢? 

  洛氏財團的資產大掌柜是理查德森·迪爾沃斯。他於1958年加入洛氏財團,成為家族資產管理的總操盤手。投入洛氏財團前,理查德森·迪爾沃斯是庫恩雷波公司的主要合伙人。20世紀初期,庫恩雷波公司的地位相當於今日的高盛,是最著名的華爾街投資銀行,在金融運作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合伙人包括雷波、庫恩、沃伯格、希夫家族和其他猶太金融家族,無不是叱吒風雲的頂級投資銀行家。庫恩雷波公司和洛克菲勒財團及JP摩根財團都有著淵源深厚的合作關係。 

  理查德森·迪爾沃斯管理的龐大財產中,包括列在84位洛氏後裔名下的約10.33億個人資產。這些資產主要存放在由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unior)創設的兩個複雜的信託機構中,一個在1934年為孩子設立,另一個在1952年為孫輩建立。洛家名下的各類基金會超過200家,而通過持股控股形式層層直接或間接控制的基金會和信託機構數量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保守估計多達上千家。所有基金會組織和信託機構都是國際性的,它們的業務和資金運作在全球範圍自由流轉,鮮受監管,這使得理清其真實資金流向和數量的企圖完全不可能實現。更何況洛氏財團和其他富豪財團一樣,在其海量投資和項目中都不出具實名,而是由代理機構具名,所以我們看見的只有美林或者高盛這樣的名字。 

  這些基金會和信託機構把現代商業機構持有形式和名目集大成后加以利用和發揮,層級和關聯關係錯綜複雜,層層相扣,撲朔迷離,各層面都設有陣容強大的明星經理人和律師團隊,而其中恐怕只有極少數幾位高級資產律師了解真實的資產數量和情況。在保護私人財產和信息隱秘性的原則下,此類機構的財務狀況和細節從不披露與公示,完全不透明。而從結構設計角度看,這種機構可以無限制設立平級、下屬和附屬機構,於是機構的真實狀況被完好嚴密地隱藏起來。 

  參議院對外公布的調查結果並沒有披露洛氏家族每一成員的資產數目,只是用一個總數目示眾。理由同樣是應充分尊重個人隱私。洛氏家族的財務會議記錄和文件都獲准不對外披露。私人信息隱秘性至上的大旗立刻將全體公眾的知情權遮蔽了。 

  公眾只能從公開披露的少許信息進行了解,例如: 

  洛家在紐約的一處房產,在1930年僅土地價值就超過5000萬美元。 

  尼爾森的兒子史蒂夫的莊園內有著長達70英里,即相當於100公里的私人道路,面積超過4000英畝以上,更早期的資料透露該莊園佔地7500英畝(大約4.5萬畝)。在1929年時有75棟樓,100多個家庭居住其中。該莊園內收藏的家庭內部文獻,價值就達450萬美元。 

  提到莊園的「豪華裝修」,老洛克菲勒付了70萬美元給美國鐵路公司令其將園內「領土」上的一段鐵路拆除,又付了150萬給園內一所學院作「搬家費」。 

  這僅僅是1930年洛家的一所房產,洛家在紐約的另一豪宅有32個房間,在華盛頓擁有一座城堡,在緬因州又有數所莊園,這裡還沒數到在中美洲如委內瑞拉擁有的數處種植園,在巴西經營的若干座農場…… 

  1975年,尼爾森在德克薩斯州購買了1.8萬英畝土地,僅僅是作為「室外活動場地」。 

  在珀堪提科山莊(Pocantico Hill),隨時待命的各類家政工人,包括清潔工、保安、廚師和園丁等超過500人,位於Seal Harbor的一所度假莊園備仆45人,尼爾森一所私宅雇僕人15個。不完全的統計中洛家僕人已超過2500人。洛家人人愛旅行,行蹤隨意不定,因此所有莊園場所都保持在隨時可以使用的完美狀態,預備任一主人興之所至大駕光臨。 

  除房地產外,洛氏深不可測的錢袋子里還裝著財團持有的股票,僅以埃克森石油公司為例,埃克森是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的更名,屬於標準石油公司被分拆后的一家。洛氏財團直接持有的埃克森股票價值為1.56億美元(1974年),這個數字並不包括洛家以基金會和信託機構等形式間接持有的股份。 

  著名的洛克菲勒中心,公布的估值為9800萬美元,這實在是個荒謬的數字。1974年9月30日的《洛杉磯時報》撰文探討洛克菲勒中心的準確估值問題,稱各路專家的結論是無法估算。市場普遍認為此項資產在1974年應價值10億美元。 

  粗算1975年洛氏財團經營的投資資產,股票類有價值8500萬美元的加利福尼亞標準公司,7200萬美元的IBM,另外超過1000萬美元的公司股票計有:大通曼哈頓銀行(Chase Manhattan)、美孚石油、EaMac、通用電氣、德克薩斯儀器、明尼蘇達礦業製造等。 

  洛氏財團持有美國50家最主要公司的大量股權。一項不完全的統計顯示,洛氏財團有154個全職職員在管理著這些資產,大理財管家理查德森·迪爾沃斯的直接助理為15名頂級財務專家。這些資產管理職員同時在各類和各級基金會與信託機構中擔任董事和經理,他們管理著700億美元的資產。再次提請讀者注意,這是1974年的700億美元! 

  洛克菲勒家族如此,羅斯柴爾德家族和其他的國際銀行家族又何嘗不是如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