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31章 皇權與金權(4)
1月23日以來,日本海軍艦隊陸續在上海拋錨,上海市民紛紛要求南京政府派兵增援上海的第十九路軍,南京政府繼續按兵不動。
1月26日,參謀總長,裕仁的祖叔閑院宮召開最高軍事會議,命令上海的海軍行使自衛權力。
1月27日夜裡,遵照蔣介石的幕後指示,國防部長何應欽給第十九路軍發了三次急電,要他們忍辱求全,避免衝突,千萬不可妄動,以免妨礙國防大事。
1月28日上午8點,據日本官方報道,一位看似屬於反日「救國會」的中國人,把一枚看似炸彈的東西扔進日本領事館。這給了日本海軍開戰的最終借口。
下午5點,《紐約時報》記者去港口採訪日本海軍指揮官的時候被告知,晚上11點,日本海軍陸戰隊將開進閘北,保護日本僑民,可是當時在閘北需要保護的日本人早在兩天前就撤走了。
晚上8點30分,日軍發出所謂「公告」,要求「中國方面將閘北所有中國軍隊及敵對設施立刻撤離」。為保證擁有出兵進犯的借口,日軍故意拖延到11點,才以信函形式通報上海市長。在通報僅僅幾分鐘之後,甚至還沒有確定最後通牒是否送達,日本海軍陸戰隊進入閘北。也就是說,日本根本不會給中國任何機會。
淞滬抗戰爆發了。日本軍隊遭到第十九路軍的頑強抗擊,軍長蔡廷鍇表示要與日軍戰鬥到最後一人。蔣介石看到第十九路軍不但沒有被日本人消滅,反而成為英雄,再也坐不住了,馬上跑回南京,宣布要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領導政府和軍隊。
蔣介石不得不同時演兩場戲,一場暗戲演給日本人看,繼續和日本特使進行溝通;一場明戲演給中國人看,而且情節非常搞笑,與蔣介石參戰的說法背道而馳。他命令嫡系警衛師準備作戰,可是過了三個星期部隊才到達前線;國民黨海軍居然宣布中立,遠遠地躲到長江上游去了;在戰事正酣時,國民黨海軍在日本神戶船廠訂購的一艘軍艦下水了,中國大使出席了慶祝典禮,並和大日本帝國海軍軍官舉杯共祝中日友誼長存。這哪裡像兩個交戰國啊?簡直就是「大東亞共榮圈」里的兩個親兄弟。
第十九路軍聽到蔣介石的許諾后歡欣鼓舞,以為蔣介石終於良心發現,不再被身邊的銀行家和資本家所迷惑,開始為國家利益著想。他們勇敢作戰守住防線,讓大日本皇軍十分丟臉,號稱日軍精銳的海軍陸戰隊,在飛機和炮艦的轟炸下,加上日本僑民和水手的幫助,居然還是不能攻破第十九路軍的防線,他們真急紅眼了!
可是比他們更急的是尊貴的裕仁天皇。為了防止日本海軍為了挽回榮譽而假戲真做、擴大戰爭,他命令增援部隊要緩緩推進不可急躁,還每天親自查看關於戰鬥部署和後勤的每一個細節。他心裡知道,這次遊戲玩大了,不僅要蒙蔽國際社會,還要欺騙他的臣民和為他賣命血戰的官兵。最後實在放心不下,把皇后的堂兄調來擔任海軍總長。這下海陸軍最高指揮官都是皇親國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場戰爭對裕仁有多重要了!
一邊是裕仁急火攻心,另一邊是三井等財閥磨磨蹭蹭不往外掏錢。按照日本慣例,國家的財政大計都要徵得大財閥們的同意。現在錢還不到位,顯而易見,他們對帝國政策持有異議。這是明目張胆地向天皇叫板!這次他們可要吃點苦頭了。
暗殺的國度
1932年2月初,當日軍轟炸的目標越來越靠近西方列強在上海的租界時,日本政府向東京的外國使節發出調停中日之間「誤會」的提議。過了兩天得到回復,美國國務卿表示必須把上海的斡旋和滿洲問題結合在一起。這樣,只要西方國家對上海問題採取強硬立場,害怕經濟制裁的大財閥們就不會為戰爭掏腰包。雖然日本的國家信用在紐約等國際金融市場上跌到最低點,對今後日本海外融資十分不利,裕仁仍然堅持拒絕接受美國的方案,他更沒忘記一個月前警告財閥的2月10日的期限。既然他們還拿不定主意,懲罰銀行家的計劃開始啟動。
這次倒霉的是前大藏相井上准之助,當初正是他協調三井等財閥進場囤積美元,而且他知道這個陰謀來自皇宮,後來他在勸導財閥們向國家捐獻部分利潤一事上辦事不力。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誰讓井上准之助知道得太多呢!
2月9日,裕仁邀請了原來中國情報網的負責人到皇宮講課,此人在中國的下屬是日本右翼組織血盟團的領袖,他們以暗殺政界人士聞名。當天晚上8點,井上准之助準備在一所小學作競選演講時,被血盟團最厲害的刺客連開三槍斃命。「三重陰謀」的第一個犧牲者誕生了。刺客在警察局受到異乎尋常的優待,幾個月後上法庭時,精神抖擻,紅光滿面。
除掉井上准之助的另一目的,是為了在即將開始的大選中打擊執政的政友會和犬養毅,因為美元套利是在犬養毅內閣時期發生的,而政友會的溫和主張往往和天皇及軍方的擴張政策相左,他們認為帝國應該奉行經濟擴張而不是軍事擴張,同中國要保持長期合作。
大選的結果讓裕仁小圈子非常擔心。看來老百姓不傻,他們知道現行的經濟政策是內閣從上一屆政府繼承下來的,所以繼續投政友會的票。
剛被井上准之助的死嚇出一身冷汗的財閥們,看到選民不支持戰爭,就挺起腰板,準備重新挑戰天皇。當初為了利益背棄了西園寺公望的財閥們,現在紛紛找上門來,要和他共同發起「憲法保衛運動」,再創「大正政變」時期的輝煌。
財閥們招募了自己的保安隊伍,來對抗血盟團。他們不但不答應為在上海的「假戰爭」埋單,居然還想出了收買對天皇最忠實的關東軍的主意。三菱的代表找到關東軍司令官,請求他接受一張高達10萬美元的「捐獻」。他們得到的回答是:金額太小,三菱應該更慷慨些,直接捐給東京的陸軍參謀長。
裕仁小圈子認識到這是一場嚴重的政治危機,唯利是圖的財閥勾結政客,迷惑了天皇的臣民,現在又要收買陸軍。而政客們被財閥的金錢和西方所謂的議會民主腐蝕,喪失對國家和天皇的忠誠。所以,必須對罪魁禍首的財閥實行直接打擊。
讓裕仁小圈子欣慰的是,2月29日,在國際聯盟到達東京的時候,7萬日軍精銳終於突破了5萬第十九路軍戰士的防線,而3月1日,傀儡「滿洲國」也大張旗鼓地宣告成立了。3月2日,國際輿論完全被一位聞名世界的美國飛行家小孩的綁架事件所吸引。這一連串的利好消息被他們認為是天賜良機,這下可以放心準備如何對付財閥了。
當天,三井銀行召開股東會議討論年度報告,年度報告特別指出過去一年銀行業務遇到的困難,由股市和英鎊貶值帶來的損失遠遠超過美元套利的利潤,而美元套利完全是為了對沖英鎊貶值的損失,最終三井銀行凈虧損400萬美元,外界批評三井投機美元大賺黑心錢是完全沒有道理的。[11]
3月3日,財政部好像完全沒有理會三井哭窮的呼聲,宣布為了償還上海戰事帶來的債務,準備發行約800萬美元的債券,希望三井等財閥為國家利益著想,積極購買。三井總裁團琢磨毫不買賬,答覆道:「全國大企業家一致認為,公司財政困難,缺乏現金,難以如願購買債券。」雙方幹上了![12]
1932年的日本正處在經濟危機中,而東北部農村遭受1869年以來最嚴重的糧食減產。農民以草根為食,他們的女兒被買去當歌妓,兒子去滿洲「保衛國家利益」。本該用來贖回女兒的錢不得不去付租金和稅。另一樁悲劇發生在一位兒子在滿洲的農民父親身上,兒子出發去滿洲之前寫了封信告訴父親,但是忘了貼郵票,而父親因為付不起4分錢的郵費不能收信。一個月以後,父親接到兒子在滿洲戰死的正式通知。[13]
老百姓的日子非常艱辛,對資本家怨聲載道。裕仁小圈子認為這是對財閥採取行動的最佳時機,既能把財閥當靶子泄民憤,又能叫他們乖乖聽從天皇的指令。
3月5日,團琢磨在三井銀行大樓門前被血盟團的刺客一槍擊倒,20分鐘后死亡。
刺客後來對《朝日新聞》說:「我的目的是在打破腐敗的既成政黨,但是在既成政黨的後面,必有財閥的巨頭,所以我的計劃是從暗殺財閥巨頭著手,團(琢磨)是三井財閥的中心,所以我要殺他。」[14]刺客對財閥的批判真是一針見血,完全符合天皇的心意。
團琢磨被刺殺后的第二天,西園寺公望回到東京,但是拒絕按照禮節進宮朝見天皇。他一直在同各方會談,想要竭力保住他為之奮鬥終生的憲政之夢。他要犬養毅內閣留任,讓人們保持對立憲議會的一點點希望和信心,並竭盡全力阻止暗殺的恐怖政治。作為交換,西園寺公望要求大財閥買入為上海戰事發行的全部800萬美元債券,另外拿出750萬美元作為傀儡「滿洲國」的啟動資金。
一切商量好后,西園寺公望進宮向天皇談妥了安排。可是事情並沒有如他所願,暗殺沒有停止,阻擋帝國擴張的一切力量必須被清除。
5月15日,海軍少壯派軍官和農民法西斯組織成員,發動武裝政變。他們計劃分4路襲擊首相犬養毅的官邸、內大臣官邸、政友會總部和三菱銀行,再佔領警視廳、破壞變電所。除了殺死前首相犬養毅,其他襲擊目標大都沒有實現,最後他們乘坐計程車到警視廳自首。
刺殺犬養毅首相的11名兇手遭到軍法起訴。可就在審判前,法庭收到一份由35萬人以鮮血署名的請願書,請願書是由日本各地同情兇手的民眾發起簽署的,請求法庭從寬發落。在審判過程中,兇手們不但沒有認罪,反而以法庭作為宣傳舞台,宣揚他們對天皇的一片赤膽忠心,激起民眾更多的同情心,呼籲改革政府和經濟。除了請願書之外,另一份由11位年輕人寄來的求情書也被送到法庭。他們附上每人的一根手指表示他們對刺客的敬意,並請求代替11位刺客赴死。
民意如此,怎能不教天皇對他親自操盤的「尊王攘夷」之夢信心滿滿!
皇權戰勝了金權
「從最初開始,裕仁就是一個行動型的強有力的天皇,但矛盾的是,他給世人的印象卻是一個防守型的被動的君主。全世界都認為在決策過程中,他沒有起任何有決定意義的個人作用,堅持將他視為一個無能的、有名無實的元首,缺乏智慧,沒有知性。事實是,他比大多數的評價更精明、更狡猾,也更精力充沛。從裕仁的謹言慎行中,人們可以讀出比他實際說的和做的更多的東西。在執政的前22年,他發揮了高度的影響力,對於想做的事,他很少表現出無能。」[15]
裕仁天皇主導的日本侵略擴張的背景和德國非常相似。他們都在經濟上完全壟斷;文化傳統上愛好武力、尊重權威、崇拜秩序、勤奮刻苦,深刻體現了對自己獨特價值觀的自負以及得不到尊重的怨恨;政治上,日本1889年憲法的範本就是俾斯麥的德國憲法,雖然兩國都是立憲制,但是議會後面真正掌權的是軍隊、地主和資本家的聯盟。兩國唯一重大的區別是工業實力,日本是個真正資源缺乏的國家,缺乏煤、鐵礦石、石油、合金材料、水力資源,甚至食物。而德國只是用它來做宣傳而已。[16]
先天的缺乏資源和日本明治維新后快速增長的人口形成了強烈的矛盾。日本全國人口從1873年的約3000萬增長到1939年的7000萬。他們想效仿當初歐洲向外移民來解決人口問題,無奈世界上的大部分殖民地已經被歐美國家瓜分乾淨。同時英、美、德、法、俄等國對日本的擴張十分警惕和不安,1921年英國拒絕恢復英日同盟;1922年美國最高法院宣布,日本人沒有資格歸化為美國公民,這些大大傷害了日本民眾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增加了日本對英美的敵對情緒,轉而通過武力擴張來解決國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