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26章 合縱連橫,歐洲貨幣的崛起與困惑
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懷,毫不掩飾的國家主義傾向,使得戴高樂與莫內圈子毫無共同語言。歐洲人常拿莫內開玩笑,說他是「除在法國以外,最有影響力的法國人」。戴高樂與阿登納重歸於好,並不是出於莫內圈子所主張的「放棄法蘭西的主權」去搞什麼歐洲合眾國,他需要的是一個法國領導下的強大歐洲聯盟,目標是挑戰美國的世界霸權,在這樣恢弘的構想中,甚至蘇聯都是戴高樂準備用來制衡美國的棋子。在戴高樂的心目中,「歐洲聯合將由法國和德國完成,法國是趕車人,德國是馬」。
戴高樂最耿耿於懷的就是美英稱霸世界的格局。在二戰中,羅斯福不喜歡戴高樂,因為戴高樂也想自己牢牢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如果大家都像戴高樂這樣,那美國還能去控制誰呢?丘吉爾也很討厭戴高樂,即便是在逃到了英國的情況下,戴高樂那種傲慢、固執以及毫不妥協的倔強,絲毫不像在別人家吃白食的架勢。而戴高樂則最痛恨盎克魯—撒克遜人試圖主宰法蘭西的命運,特別是在雅爾塔會議上,戴高樂遭到英美的排擠,沒有搞到這次重大會議的入場券,更使戴高樂驕傲的心受到痛擊。
在戴高樂掌權后,兩次將英國擋在歐共體的大門之外,英國首相痛斥「歐洲大陸國家已經集結成為一個氣勢洶洶的經濟集團。拿破崙戰爭以來,這還是第一遭」。戴高樂則當著官員們的面嘲笑英國首相是「一個可憐的人,我沒有什麼可以給他」。
對布雷頓王朝,戴高樂更是從心眼兒里往外地看不慣,憑什麼盎克魯—撒克遜人的貨幣在那裡當柱子戳著,而其他貨幣只能看著它們的臉色行事?只要能將美元掀下馬,哪怕惹上一身剮。戴高樂不僅這麼想,而且也是這樣乾的。
經過1957—1958年兩次法郎貶值,法國的出口好轉,美元儲備激增。戴高樂在高參呂夫的指點下,已經瞧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命門就是黃金,只要抓住這個要害往死里打,美元的江山必然坍塌。到那時,群雄並起,豪傑四齣,法郎帶領著馬克、里拉等眾兄弟搶上貨幣金鑾殿,試看天下誰能敵?
從1958年到1966年,法國平均每年用美元儲備向美國要求兌換黃金的規模高達400噸,法國的黃金儲備重新超過了德國。其他歐洲國家在美國財政部的壓力之下,不敢輕易要求將美元換成黃金,美國給出的理由是,這樣會破壞世界的金融狀況,美國的潛台詞很明確,誰拿美元換黃金,誰就是破壞世界金融秩序的「潛在敵人」。當然,美國對法國的行為恨到了牙根兒里,只是一時拿油鹽不進的戴高樂沒辦法。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強迫歐洲央行掏份子建立起了「黃金互助總庫」,共同拋售黃金以穩住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底線。然而美元泛濫之勢卻有增無減。
1964年美國總統約翰遜上台之後,非但沒有拿出削減財政開支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的具體辦法,反而提出了一個耗資靡費的「偉大社會」計劃和燒錢燒到手軟的越南戰爭升級方案。約翰遜的「偉大社會」內容包羅萬象,從創造美好城市環境,到治理污染;從向貧窮開戰增加就業機會,到強化社會保險和救濟;從普及教育,到公民權利;從開發農村,到修築高速公路;從「撫育孤兒」,到關愛老人等115項立法。僅衛生、教育、落後地區發展三項經費撥款,就從1965年的81億美元增加到1966年的114億美元。越南戰爭的升級更是燒錢的無底洞,從1965年開始,美國飛機開始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同年3月8日,美軍地面部隊在越南登陸,加快了越南戰爭的步驟,到1968年越戰高峰時期,開赴越南的美軍人數多達53萬人。本來一個「偉大社會」就將耗盡美國的經濟資源,而越南戰爭最終竟耗資4000億美元!約翰遜既選擇了大炮,同時還要黃油。他自信滿滿地認為:「畢竟,我們的開國先輩就是一手拿槍打敵人,一手拿斧頭建設家園,讓全家溫飽。」其實,約翰遜並不擔心他的財政支出的來源,因為美國可以印鈔票,讓歐洲人去幫助美國埋單赤字。
美國財政毫無節制地花錢,最終激怒了戴高樂和所有歐洲國家。1965年,法蘭西銀行公然宣布,法國準備將所有新流入的美元儲備和現有的部分儲備,向美國政府要求兌換黃金。法國人以前拿美元兌換黃金,都是悄悄地做,不願太讓美國沒面子。這一回,完全是當眾抽了美國一記響亮的耳光。歐洲手持美元儲備的債權國們,無不私下拍手稱快。戴高樂還提出一項全球貨幣改革方案,加強黃金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作用,取締美元和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直接號召歐洲國家奪權。
在法國的視野中,英美佔據大西洋兩岸,同氣連枝,互為犄角。歐洲集團欲破美元強敵,必先打垮英鎊,斷其臂膀。
而此時的英國,已是危機四伏。
戰後,英國一直力圖恢復英鎊區的努力,卻不斷遭到美國的嚴厲打壓。特別是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英國遭到了美國斷然的金融制裁,徹底斷了恢復殖民帝國的念頭。
二戰中,英國的殖民地向英國提供的大量出口,形成了巨大的英鎊儲備。美國人迫使英國在1947年解凍這些英鎊儲備,結果觸發了嚴重的英鎊危機,使得英鎊信用掃地,前殖民地國家紛紛投靠美元。英國被迫再次凍結英鎊儲備,這筆巨大的英鎊外債負擔一直壓得英國財政喘不過氣來,只要世界經濟稍有波動,英鎊就會產生信心危機。從1948年到1982年,英國資本賬戶的赤字狀況在34年中出現了32次,以至在戰後各國工業設備更新、技術飛速進步的繁榮時期,英國卻由於歷史遺留的英鎊儲備、外債的壓力和龐大的海外軍事開支,始終處於資金拮据的狀態,經濟發展落後於主要歐洲國家。到1960年,英國的貨幣儲備為10億英鎊,但所欠的英鎊外債卻高達30億,到60年代末,外債更高達60億英鎊,成了歐洲經濟中的「英國病人」。
法國不僅用黃金攻擊倫敦的英鎊儲備,猛擊英國的痛處,而且還動用法國國家傳媒工具來削弱英鎊。法國持續將英鎊兌換黃金的做法,造成了美國等「十國集團」和IMF組織的貸款,用以保衛英鎊的努力化為烏有。德國在關鍵時刻,拒絕發表聲明支持英鎊,理由是「德國各界堅信英鎊應該貶值」。1967年11月,在進行了艱苦的3年英鎊保衛戰之後,英鎊宣布投降,貶值達14.3%。英鎊的貶值立刻刺激國際市場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
1968年3月17日,美國苦心經營的「黃金互助總庫」垮台了。3月底,數百萬美國人在電視上聽到約翰遜總統宣布他將不再競選連任。同時,美國對越南發動的新年攻勢也無疾而終。《華爾街日報》哀嘆道:「歐洲的金融家們正在將和平強加到我們頭上。我們歐洲的債權人,已經迫使一位總統辭職了,這是美國歷史上破天荒的事情。」
就在法國大獲全勝,準備向美國的黃金儲備發動總攻的關鍵時刻,一個突發的頗具戲劇性的事件扭轉了整個黃金戰爭的進程。就在美國3月17日「黃金互助總庫」垮台的5天之後,巴黎一所大學的學生們於3月22日突然佔領校園,越來越多的大學陸續參與進來,並演變成了巴黎的「5月風暴」,整個社會一度癱瘓。
雖然人們不清楚事件的原因,但結果卻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法國從美國運回的黃金,又被迫老老實實地還給了美國。連戴高樂本人最終也因此丟掉了總統的寶座。
「5月風暴」在外匯市場上掀起滔天巨浪,法郎被大規模拋售,引發了雪崩式貶值。5月29日,法蘭西銀行行長向美聯儲打電話求救,美國人回答:「美元怕是不好白借,法國不是有黃金儲備嗎?可以賣出換美元啊!」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法國人願意以35美元的平價賣給美國財政部,美國其實極度短缺黃金,而且黃金價格正在上揚,美國財政部卻要求法國人降價10%。其實,IMF和其他許多買主當然都願意以35美元的價格買入黃金。雙方最後達成妥協,美國財政部以35美元價格出錢購買,法國人在巴黎向IMF交割黃金,IMF在紐約把自己的黃金交給紐約美聯儲銀行。1968—1969年,法國被迫以這種方式向美國平價出售了9.25億美元的黃金。
法國人幾年來拿著美元儲備擠兌美國黃金的活兒算是白乾了。
1971年美元「篡金自立」,建立美債帝國
儘管法國人的黃金攻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是法國在全世界掀起的黃金擠兌巨浪,卻埋葬了美國一手建立起來的布雷頓森林王朝。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關閉美國的「黃金窗口」,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從此,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本來美國可以選擇重估黃金與美元的比價關係,如同1934年羅斯福將美元對黃金貶值一樣,有人曾建議,將美元貶值到72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以反應美元在戰後25年來過度增發的經濟現實,但是美國貌合神離地淺嘗輒止。因為美國已經不再需要黃金這個名義皇帝了。
美元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世界貨幣,無論人們是否喜歡,也不管大家如何抱怨,布雷頓森林王朝都已經將美元深深地植入了各個國家的貨幣體系之中,人們越是掙扎,只會陷得越深,反抗越激烈,自己所受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強烈。
25年來,美國成功地用美元將黃金與世界經濟的聯繫進行了割裂,除了中央銀行之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淡忘了黃金而習慣了美元。用美元去置換黃金的「李代桃僵」之計,現在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刻。
美元本位製取代金匯兌本位制,將對全世界產生的深刻影響,直到4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仍在咀嚼。經濟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但是危機卻如影隨形,而且烈度、廣度和時間都在逼近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世界已經認識到,今天的全球貨幣體系存在著根本性的問題。
美元作為世界各國的貨幣儲備,將導致美國國債成為事實上的全球儲備核心資產。世界經濟越是發展,各國貨幣增長對美國國債的需求就越是饑渴;國際貿易越是擴大,對美元輸出的壓力也就越大。美元好比播種機,在環流世界的過程中,將美國國債的種子順手插進各國的金融系統,這些種子會發芽會長大,債務的利息增長將帶來更多的美元需求。美元和美債在相互需求中,將具有自我增長的內在剛性驅動力,直到有一天,人們突然發現一個巨大的主權債務堰塞湖,壓在了每一個的頭頂,這時有人才會驚呼,這個債務堰塞湖是註定會潰壩的!
當特里芬發現美元與黃金鎖定的天然矛盾時,沒有人在意,因為那是幾十年後的危機,而不是今天的問題。當那一天提前來到時,人們卻只得聽天由命。
現在,當我們發現美元與美債同樣存在著內在矛盾時,依然不會有人在意。但是,研究歷史讓我們明白,那一天終究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