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草廬
三顧草廬是指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處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該文提到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國誌》中對此僅有“凡三往,乃見”的簡略記述。《三國演義》對此事件進行了擴寫。
建安十二年冬至十三年春, 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北上到南陽臥龍崗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相見。談話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後來的種種攻略皆本於此。
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曆史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誌》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就是“凡三往,乃見”。《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當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標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非常緊急了。於是諸葛亮就北上去見劉備。
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誌》裏麵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而劉備對於他來說是最好的人選,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權,甚至不就近就便為劉表服務,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板,而劉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他豈肯在隆中坐等劉備“三顧”呢?
劉備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個老板。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
劉嘯先生說,以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他的社會地位,他發現劉備應該比劉備發現他要早。劉備因為很有名了,天下梟雄了。劉備未必知道有一個諸葛亮。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諸葛亮去找劉備。所以劉嘯先生得出一個結論來,三顧茅廬在邏輯上無法讓人接受這個結論。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什麽要這樣寫呢?我猜,兩個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說有個定義,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東西,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本來意義,而羅貫中《三國演義》寫的這個三顧茅廬,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這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好看,這是他小說家、文學家,這是他的需要。
第二個原因,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有誌圖王,但是在後來的鬥爭中是朱元璋勝利了,他沒有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諸葛亮一樣是出師未捷。羅貫中沒死,但是這種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樣的,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況諸葛亮這個人確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個榜樣,中國古代讀書人差不多都是有諸葛亮情結的,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自個比做諸葛亮了。
由此推斷,三顧草廬有沒有發生,是怎麽發生的尚需仔細考證。本文就是參考了以上觀點,做了一些改動。如果不合乎你的口味請見諒。文章來源《易中天品三國》。
——————————————————————分割線————————————————————————————————
通知各位,從今天起更新恢複正常,每天最少兩更,每周五、六、日三更,月末視情況爆發,總之一句話,每月更新字數十五萬以上,月80章,請大家放心包月。如想催更,參看催更規則多謝各位合作!四關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