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輕小說の>神農小村醫> 121.第121章 黔東酸湯魚

121.第121章 黔東酸湯魚

  這些也都是混社會的精英人士,一看這架勢就明白怎麼回事了。 

  胖大海也不傻,自己看到李大江混的風生水起,又是結交明哥又是認識鎮長,而且今天來的黑白兩道上的兄弟,可全都是一張張免費活廣告呢! 

  吃了這一頓胖大海的蔬菜,往後得惦記這味道吧! 

  完了讓大江幫著宣傳幾句,自己賺錢就是順水推舟的事情。 

  隨著蔬菜在胖大海家後園子的擴張,楚雲軒肯定是吃不下這麼多蔬菜了。 

  江城市又距離石龍鎮太遠,而且現成的資源他不用,非要自己傻不拉幾跑江城找銷路,那不是傻子了。 

  宋明趙四立刻活躍了起來,這個時候不送人情還等什麼時候,幾人你一言我一語,就把胖大海架在拇指上的匕首奪下了。 

  胖大海那張滿是傷好后的輕微浮腫,在這種宴會廳大燈的映射下,怎麼看著有種奸計得逞的意味呢! 

  宴會吃請,后廚又都是大鍋大灶,今天大江也來了興緻,一看后廚剛從十八里鋪收上來兩條三十來斤的大鯉魚,得,那還是放下大國手,操起大菜刀吧! 

  兩個大魚頭做一道魚頭豆腐湯,剩下魚身大部分則是開動大鍋,把西南黔東最有特色的酸湯魚坐上了。 

  說道黔東酸湯魚,李大江就不得不引以為豪了,自家身為千年杏林國手世家,以前祖輩外出行醫,除了行醫看病之外,另外一道拿手絕活那就是做魚,而且就是黔東苗疆有名的酸湯魚。 

  說到酸湯魚,就不能不提到這做魚的酸湯。 

  在西南黔地,俗語曾有雲,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反正就是不吃點酸的就不得勁的意思。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苗嶺山上居住著一位叫阿娜的姑娘,不僅長得貌美,能歌善舞,且能釀製美酒,該酒有幽蘭之香,清如山泉。 

  方圓幾百里小夥子們都來求愛,凡來求愛者,姑娘就斟上一碗自己釀的美酒,不被中意者吃了這碗酒,只覺其味甚酸,心裡透涼,但又不願離去。 

  當夜幕臨近,蘆笙悠悠,山歌陣陣,小夥子們房前屋後用山歌呼喚著姑娘來相會,姑娘就只好隔籬唱著:「酸溜溜的湯喲,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喲聽妹來溫暖;三月檳榔不結果,九月蘭草無芳香,有情山泉變美酒,無情美酒變酸湯……」 

  傳說終究是傳說,最多說明酸湯的食用歷史悠久,最初的酸湯是用釀酒後的尾酒調製的,后改用熱米湯經自然發酵及其他許多做法,雲貴以外有些小餐館也有用黔地的糟辣椒結合番茄、白醋、檸檬酸等做「酸湯」。 

  經過那些閑的蛋疼的磚家鑒定,酸湯經過微生物發酵過程,其中的健康菌落群對人體腸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在黔地,尤其是這種苗疆腹地深處的十萬大山中,濕熱有多蚊蟲襲擾,一鍋酸湯魚就是因地制宜出來的最美味代表。 

  除了酸湯魚,本地還有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樣的苗方諺語,總之就是怎麼原生態怎麼來,怎麼自然環保就怎麼住,人恨不得都住在綠樹環繞中才好呢! 

  酸湯魚煮好,把飯鍋一樣大的楠竹筍洗凈切片,再放在酸湯里,撒些少許蔥姜蒜末,一鍋大吃大喝就開整上了。 

  花江狗肉,採用苗人飼養馴化過的下司犬做底,採用黔北關嶺花江鎮的傳統烹飪手法,因為要求太高,這道菜是大齙牙親自操刀的。 

  花江狗肉馳名華夏,同樣的愛狗人士,大家的愛法也就各不相同了。 

  有的是愛狗狗的聰明機敏,就比如李大江喜歡小強攆山護院,閑下來當做寵物萌犬耍著玩。 

  而喜歡吃花江狗肉,則是大多數吃貨的最愛了,他們的愛更加純粹,純粹到幾乎對這種美食沒有半點免疫力。 

  而且兩種愛狗人士也可以互通有無,吃著狗肉遛著狗,絲毫沒有違和感,原本生活就是這樣子,半點沒有扭捏。 

  當一鍋湯鮮味美,皮滑肉嫩,油光爛酥而不膩的狗肉上桌,剛剛吃過鮮香酸辣的酸湯魚的兄弟們都恨不得長出來第二長胃了。 

  二者都是美味,華夏西南的美食美女都是出名的,而且都有久食而不厭之特點。 

  狗肉本身具有和血脈、補腎、健脾、潤肺之特效,酸湯魚更是強身健體,驅內出寒、滋補的上品。 

  用老李頭的話說就是,這些酸的辣的吃下去,對消化不良、高血壓、降血脂及肥胖有療效。 

  甚至《本草綱目》都還列舉,常吃狗肉對腰酸、腎虛,陽痿,氣冰膨脹有益。 

  真是「聞著狗肉香,神仙也跳牆」,「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 

  都有了美食,自然是少不了美女。 

  也不用南越各國那些小泰妹,北邊老毛子那些大洋馬,直接叫上個本地苗家姑娘姊妹團就可以了。 

  純粹的唱歌喝酒,苗族妹子可是很有特色的,性子火辣放的開,穿的改良后的刺繡盛裝,一身銀飾叮咚響,面前那糰子波濤起伏的,敬酒歌那更是左一出右一出唱著。 

  本地沒幾個人不懂苗語的,外人可能會聽的稀奇古怪,感覺跟外語沒什麼區別。 

  可是本地這些大混子,乃至唐彪這種旅居此地的退役兵王,對於苗家美眉的漂亮多情,真的是有種得隴忘蜀、樂不思蜀的感覺。 

  話說宋明家裡那口子,就是人家苗寨苗王的閨女,聽說陪嫁的時候,人村裡整整送了兩頭大牯牛,一千斤糯米,還有十頭豬,以及幾箱子的金銀首飾。 

  苗疆腹地,濕熱就容易有毒蟲瘟疫,自幾千年前蚩尤敗給黃帝部落,一路西遷至此,各種針對毒物的研究跟應對就有了一套很成熟的極致。 

  苗族的銀器豐富多彩,大多都是穿戴打扮,可是細心之下就會發現,這些銀器針對試毒防毒,有著難以想象的實用性。 

  就比如面前這個苗家姑娘的發簪,一拔下就可以用來檢測身上跟食物中有沒有被毒物感染,效果簡直立竿見影,真是杠杠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